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总结张萍青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用药规律,并为中医治疗子宫腺肌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张萍青教授门诊的113例子宫腺肌病病例,共640份医案,将患者临床信息录入临床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频数、药性药味、归经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频数≥100的36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113例患者640份医案共用中药196种,累计用药频数11 630次,其中频数最多者为丹参,其后依次为忍冬藤、赤芍、仙茅、苁蓉、仙灵脾、蒲公英、阳春砂、鳖甲、熟地。药性使用频数最多的为“温”,药味使用频数最多的为“甘”。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5类,提炼出5对药对或药组:丹参与赤芍;地鳖虫与水蛭;皂角刺与鳖甲;仙茅与仙灵脾、苁蓉;忍冬藤与蒲公英、蛇舌草。[结论]张萍青教授认为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本,瘀毒为标,本虚标实,治疗上以扶正为本,温补先天为主,清化热毒、祛瘀止痛,且用药集中,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古代中医文献中治疗多寐病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多寐病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华医典》第5版里先秦到民国之间的中医古籍中共筛检出829首方剂,采用Excel 2016、SPSS 25.0、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多寐病用药规律,挖掘治疗多寐病的有效处方。[结果] 829首多寐病方剂共涉及477味中药,频数≥50的高频药物有32味,其中频数最高的3味药物是甘草、人参、茯苓。多寐方中以补虚药和解表药最多,合占41.92%;药味以甘、辛、苦最多,占88.45%;药性以温性最多,占43.37%;归经最多依次为脾、肺、胃、心,合占68.66%。关联规则分析发现23组药对,支持度最高的三组药对分别是甘草→陈皮、甘草→白术and人参、甘草→大枣。聚类分析发现6组聚类方。[结论]古人认为多寐病以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以扶阳抑阴为主要治法,用药首重甘温补脾之品,甘温配辛药以化阳、合苦药以燥湿,遣方补而不滞,重视阴阳平衡与气机升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中药治疗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SD)的用药规律,为SD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以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资料来源,使用R 4.1、Cytoscape 3.9.1、SPSS Statistics 20.0等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药复方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系统聚类分析等。[结果] 总计纳入方剂129首,包含药物161味,药性以寒、温、平多见,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归经多归肝、肺、胃经。高频中药前10位为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白鲜皮、薏苡仁、赤芍、石膏、茯苓、金银花、白术,功效类型主要为清热药和利水渗湿药;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用对药有桑白皮-黄芩、淡竹叶-生地黄、荆芥-生地黄、连翘-金银花;常用角药有白鲜皮-薏苡仁-牡丹皮、蝉蜕-牡丹皮-生地黄、赤芍-生地黄-牡丹皮、白鲜皮-薏苡仁-黄芩;常用药物组合为黄芩-牡丹皮-薏苡仁-白鲜皮。聚类分析发现,SD治疗药物分4类聚类效果较好。[结论] 中药论治SD以清热化湿、祛风解表、养血润燥为治疗大法,初步明确中药论治SD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用药及新处方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何若苹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搜集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31日何若苹门诊治疗的82例慢性胃炎病例,共260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频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频数较高的27味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82例患者260诊次共用中药110种,累计用药频次3577,其中频次最多者为炙甘草,其后依次为沉香曲、蒲公英、姜半夏、太子参、白芍。聚类分析将药物聚为4类,涉及半夏泻心汤、金铃子散、芍药甘草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结论]何若苹辨治慢性胃炎,重在于气,或疏肝理气,或调和脾胃,或健脾益气,或滋养肝阴,灵活遣方,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刘兰林教授治疗痤疮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刘兰林教授治疗痤疮的门诊处方单100张,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数据分析软件SPSS 22.0进行药物类别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药物类别及其性味归经频数分析总结出清热药、化痰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位居前五位;性味以苦寒药物为主,以辛甘平药物为辅;归经主要入脾(胃)、肺(大肠)、心(小肠)、肝(胆)经。聚类分析得出蒲公英、枇杷叶,大青叶、陈皮、泽泻、白花蛇舌草,连翘、败酱草,甘草、桔梗,瓜蒌、浙贝母,夏枯草、皂角刺,玄参、金银花,薏苡仁、茯苓、猪苓、淡竹叶等8种组合。结论:刘兰林教授临床治疗痤疮时,运用温病学理论,主要从"湿热"和"血热"入手,认为"热邪"是导致痤疮的基本因素,饮食不节、风热外袭、情志失调是主要致病原因;治疗上祛湿热、清血热、气血双清为主,化痰散瘀、消肿排脓为辅;用药上清、透、渗并用,使热有出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杨秀惠辨治妊娠期外感咳嗽的方药规律。方法 :选取杨秀惠诊治的妊娠期外感咳嗽患者188例,统计中药的频数及中药类别,并进行聚类分析处理。结果:研究共涉及中药20味,总使用频数961次。出现频率前5位的为陈皮、旱莲草、紫苏叶、金银花、生姜。聚类分析得到2个聚类方。结论:妊娠期外感咳嗽用药种类少,安全性高,着重表里双解,运用理气药调畅气机,重视补肾安胎,顾护胎元。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整理总结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医案处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频数、关联及聚类分析挖掘其用药经验和规律。[结果]共收集处方228首,中药197味,性味以温寒平、苦甘辛为多,归经以脾胃肺肝为主,高频药物有甘草、大枣、半夏、陈皮、黄连、枳壳、吴茱萸、蒲公英等,常用药物组合有"甘草-大枣""半夏-甘草"等,计算得出核心组合4个,新处方2个。[结论]陈永灿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以仲景学说为指导,以气液代谢为物质基础,主张调和通达,强调护胃舒胃,并形成自有特色的用药规律,可为临床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Wanfang Data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Data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自建库至2023年6月关于掌跖脓疱病的中医治疗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药物功效归类、频次分析、性味归经分析,以及关联规则分析、熵聚类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掌跖脓疱病的中医内治多选用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类药物;最高频出现的中药为土茯苓、生地黄、甘草;性味归经以味苦、性寒,归肝胃二经为主;用药模式关联规则分析中,频次较高的前三位为“生地黄-牡丹皮”“土茯苓-甘草”“金银花-连翘”;组合模式规则分析中,“牡丹皮→生地黄”“连翘→金银花”“白鲜皮→土茯苓”置信度较高;基于熵聚类方剂组方规律分析获得28个潜在核心组合及14个新方。[结论] 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常以清热祛湿为立法核心,选苦寒之药,归经以肝胃二经为主。处方中土茯苓、生地黄的运用,关联配伍中生地黄与牡丹皮、土茯苓与白鲜皮、金银花与连翘的使用极具临床及科研价值。挖掘数据中潜在的、隐性的药物组方规律,可推导出祛湿热兼凉血解毒的核心组合,为中医内治掌跖脓疱病的临床研究与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吴良村教授辨治肝细胞癌的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计算机和人工检索相结合,收集2014年01月01日~2017年01月01日期间吴良村教授在浙江省中医院门诊的肝细胞癌患者病案。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有效数据表,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归经及其功效归类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33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共计160诊次及用药150种,累积用药2681次,其中使用频数最多者为枸杞子,其次为北沙参、甘草、茯苓、青蒿、黄芩、鸡内金。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平性药,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味药,归经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足阳明胃经,药物种类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补虚药。聚类分析结果最终将药物分为14类,涉及方剂有一贯煎,药对涉及青蒿和黄芩、茯苓和山药、白术和太子参、绿梅花和柴胡等,单药可见佛手、三叶青、白花蛇舌草。[结论]吴良村教授辨治肝细胞癌以一贯煎滋阴疏肝为主,随证辅以益气健脾、清利湿热、解毒抗癌、消食和中之法,临证用药多以甘、苦、平、寒性味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吴良村教授辨治肺癌阴虚证的用药规律及疗效评价。[方法]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吴良村教授门诊94例肺癌阴虚证患者,188诊次,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药物性味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频数最高的33种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并以两周为1疗程,评价服药1月后的疗效。[结果]94例患者188诊次共用药190种,累计用药频次3632,其中用药频次最多者为麦冬,其后依次为北沙参、三叶青、浙贝、苦杏仁、石斛、茯苓。药性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寒",药味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甘"。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7类,涉及方剂沙参麦冬汤。临床疗效为控制2例,显效23例,有效59例,总有效率89.63%。[结论]吴良村教授辨治肺癌阴虚证,考虑"虚"、"痰"、"毒"、"瘀"四大病机,治以"补"、"润"、"清"、"消"四大法则,善用沙参麦冬汤,多以"甘"、"苦"、"辛"、"寒"性味为主进行配伍,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浙江名中医群治疗结直肠癌的中医思辨特征和共性规律研究,总结出名中医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群体共性规律。[方法]临床随诊在省内治疗结直肠癌有一定影响力的六位名中医(吴良村、郭勇、沈敏鹤、林胜友、冯正权、单泽松),规范采集和录入临床诊疗信息,建立名中医医案的数据库,根据数据挖掘的主题,建立相应的数据仓库,采用聚类分析、相关系数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各名中医的用药特点、辨证规律等进行数据的分析挖掘。[结果]六位医家在药物频数、药物性味、药物分类、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均有所不同,用药频数最高的分别为茯苓、甘草、太子参、黄连、白术和茯苓;吴良村、沈敏鹤、冯正权药物性味以平为主,而郭勇、林胜友、单泽松则以温性为主;六位医家都以甘味中药治疗结直肠癌;除林胜友以清热药为主外,其余五位医家均以补虚药治疗结直肠癌;吴良村高频药物以木香、黄连、地榆炭、马齿苋为主,沈敏鹤则以虎杖根、水杨梅根、藤梨根为主,郭勇以白术、茯苓、太子参、白芍、淡竹叶、荷叶、藤梨根、六神曲为主,林胜友以木香、黄连、大血藤、蒲公英、乌药为主,冯正权以生晒参片、白术、甘草、茯苓、陈皮、白芍、黄芩、厚朴为主,单泽松以茯苓、白术、党参、黄芪、干姜为主。[结论]六位医家对结直肠癌的处方用药,扶正为本,健脾为先,清化热毒,消积祛湿,辨证论治,善用药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吴良村教授诊治肺癌气虚证的疗效及用药规律。[方法]从吴良村教授的门诊病案中选择80例肺癌气虚证患者,四诊合参、辨证施治,以2周为1个周期,治疗1个月后评价疗效。同时对160例医案中的药物频数、性味、分类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用药频数最多的前33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88.75%。用药频数最多的为甘草。药性使用频数最多的为平性药,药味使用频数最多的为甘味药,用药种类最多的为补虚药。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19类,包括沙参麦冬汤、补中益气汤及经验药对等。[结论]吴良村教授治疗肺癌气虚证的过程中善用沙参麦冬汤加减,宗"益气养阴,解毒散结"之法,以"补、清、散、消"为用药原则,临床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王坤根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浙江省中医院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王坤根教授门诊且通过胃镜病理报告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病例。建立方剂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别从频数、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等处理方法得出结论。结果 共获得门诊病例130例,获取首诊方剂130首,涉及中药132种,其中频次>20次的中药有25味,用药以苦寒为主,多归脾、胃、肝经。从关联规则获得核心组方为柴胡、郁金、半夏、陈皮、茯苓、蒲公英、黄连,从熵聚类共获得新处方4个。结论 王坤根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核心药物为柴胡、郁金、半夏、陈皮、茯苓、蒲公英、黄连,主要以疏肝清热、理气和胃、燥湿化痰为治则治疗胃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里中医案》,探究明代医家李中梓遣方用药的特点。[方法]纳入李中梓《里中医案》中所载医案134例,整理其中所载方剂和药物,建立临床方药数据库,描述方药频数并进行分析。[结果]《里中医案》的134例医案,使用方剂共53种,中药共203味。方剂使用频数最高的前8位依次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肾气丸、十全大补汤、理中汤、六味地黄丸、归脾汤、参附汤。两方合用共出现27次,其中两方均为补益剂17次,补益剂与泻实剂合用9次,两方均为泻实剂1次。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人参、甘草、姜、白术、陈皮、茯苓、当归、黄芪、肉桂、熟地、附子、升麻、柴胡等。[结论]李中梓遣方用药具有脾肾双补、偏重补脾,两方合用、偏于补益,用药灵活、细致精准三个特点,其遣方用药特点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沈敏鹤病证结合辨治结直肠癌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沈敏鹤主任中医师门诊系统2014年8月1日—2015年7月31日诊治的结直肠癌病例,将患者临床信息转化为方剂基础数据库,对药物累计频数采用描述性分析,对各大证型中频数最高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原发性结直肠癌病例100例,处方630个,用药303种,累计用药频次6744次。通过聚类分析结合沈敏鹤主任中医师临床经验,提炼出其常用组方有:益元汤、参苓白术散、三根汤、三仁汤、小柴胡汤、天麻钩藤饮、保和丸。常用药对或组合有:柴胡和炒黄芩、太子参和生白术、生地和麦冬、炒黄连和吴茱萸、陈皮和制半夏、制半夏和厚朴、虎杖根和藤梨根和水杨梅根。结论沈敏鹤病证结合诊治结直肠癌,临证多从"虚"、"湿"、"气"、"火"、"食"五大病机论治,辨病喜用三根汤,辨证多用经方。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属中医咳嗽、喘病、哮病、肺胀等范畴。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胸闷、唇甲紫绀等症状,痰瘀是形成慢阻肺病病因病机的主要环节,并贯穿于慢阻肺病的重要治疗原则中。目前国内有关中医“血瘀”的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37部女科典籍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22.0、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117首,包含中药119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36。所用中药可归为17类,补虚药中的补血药、补气药用药频率较高,祛邪药中的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用药频率较高。单味高频药物有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人参、黄芩等。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川芎、白术—黄芪、生地黄—黄芩、柴胡—山药、蒲黄—侧柏叶、茯苓—棕榈炭。【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崩漏补虚时以补血、补气类别为主,祛邪时以清热、化瘀、止血为主,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可为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古方用药进行汇总、归纳与分析,找出古方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郁证的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有关治疗郁证的方剂进行收集整理,并将所得信息标准化处理,应用频数统计及关联规则的方法对查询出的常用药物、药对和组方进行规律分析。[结果] 在所收集的167首方剂中,以理气药的出现频数最高,其次为补气药、化湿药和补血药;陈皮、甘草为方中出现频数最高的药对组合,共计45次;出现频数排在前10位的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陈皮、香附、茯苓、当归、白芍、川芎、半夏、神曲、柴胡;药对关联分析显示置信度和重要性最高的药对为乳香,香附-没药。[结论] 《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郁证的方剂用药精当,内外兼顾,标本兼治,能够为临床辨证论治郁证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用药规律。[方法]全面检索自建库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儿童CVA的相关文献,将相关中药处方导入Excel2018并建立标准化数据库,最后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进行频数分析、中药属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处理,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CVA的用药规律。[结果]研究共纳入文献190篇,录入方剂214首,合计中药203味。频数分析显示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为苦杏仁、甘草、炙麻黄、半夏、地龙、蝉蜕、紫苏子、黄芩、桔梗、五味子,药性以温居多,药味以辛为首,归经以肺、脾、胃、肝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药物配伍规律26条,演化得到核心组合4组。[结论]现代中医药治疗儿童CVA多选用辛温之品,从肺、脾、胃出发,采用宣肺、祛痰、降气、平喘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