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62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重度残疾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天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但2组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7天观察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本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动态颅内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不同阶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前及术后5天,两组患者GC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0天,观察组GC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短(P0.05);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为2.50%,同对照组15.00%比较,明显较低(P0.05),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与死亡率分别为22.50%,5.00%,同对照组5.00%、2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结合颅内压监测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安全性,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在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09—2018-02间收治的80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依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组行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观察2组手术前后GCS评分及术后1、3、5 d颅内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3、5 d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可改善颅内压和昏迷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常规大骨瓣减压术与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01—2018-10间淅川县中医院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行常规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各43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2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与第30天,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控制性阶梯式减压术治疗,可有效控制昏迷指数,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侧及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对冲性脑损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依据不同术式将2016-11—2018-11间在开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78例重型对冲性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取单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及术后第1、3、5天的颅内压。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1、3、5天的颅内压均较术前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对冲性脑损伤患者实施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较单侧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颅内压控制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大骨瓣活动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脑外伤患者5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25例,采取传统的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25例,采取改良标准大骨瓣活动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的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改良标准大骨瓣活动骨瓣减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GCS评分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非常低,是一种安全性较高、治疗效果较好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73例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37例)采用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对照组(36例)采用单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术后GC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损伤,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意识状态,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预见性去骨瓣减压术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急救的临床疗效。方法以5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按照手术时机不同分为研究组29例(ICP升高至25mmHg,且持续时间30分钟,未发生脑疝)和对照组28例(ICP升高至30mmHg,且持续30分钟,发生脑疝)。监测术后7天内患者颅内压变化,比较两组术后7天GCS评分和术后1个月NIHSS、Bathel评分差异,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估预后水平。结果研究组术后1天和术后5天颅内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天,研究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the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体发生率(31.03%vs28.5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041,P=0.839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内预后不良病例比例(31.03%)显著低于对照组(60.71%)(χ~2=5.058,P=0.0250.05)。结论预见性去骨瓣减压术可快速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缩短术后机体功能恢复周期,提高预后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亚低温辅助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A组(n=30)、观察B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采取去骨瓣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A组采取亚低温辅助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亚低温持续时间24~48小时,观察B组采取亚低温辅助去骨板减压术治疗,亚低温持续时间3天。对3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天、第5天颅内压及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观察比较。结果在血糖、颅内压水平方面,3组患者治疗第1天、第5天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B组治疗第1天、第5天血糖、颅内压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而观察A组仅治疗第1天血糖、颅内压水平显著降低(P0.05);在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方面,与对照组预后良好率36.7%及观察A组预后良好率56.7%比较,观察B组80.0%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病死率方面,观察B组较对照组及观察A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长期亚低温辅助去骨瓣减压术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西平县人民医院2016-06-2019-06间收治的7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瓣开颅术,对观察组实施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第1、3、5天的颅内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实施标准外伤去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骨瓣开颅术比较,可有效改善患者的GCS评分,并发症少,颅内压的控制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28例。观察组联合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仅在体温38℃时实施常规方法降温。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个月,末次随访,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亚低温,能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颅内压及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2016-12—2017-12间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患者分为2组,各42例。A组行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B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7 d时的颅内压。使用GOS评分表评价2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术前颅内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1 d、3 d和7 d时B组颅内压水平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B组预后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治疗重型对冲性颅脑外伤,比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改善颅内压及预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颅内压监护置入及行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64例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的治疗方式划分为去骨瓣减压组(对照组)32例和颅内压监护置入联合去骨瓣减压组(观察组)32例,比较分析两组数据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GCS评分较对照组(9.42±1.31分)高,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损害1例和电解质紊乱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2.50%)较对照组(34.3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13例,重度残疾8例、植物生存3例和死亡1例,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压监护探头置入及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外伤脑肿胀患者的治疗中临床效果良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预后,为此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了临床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效果。方法选取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改良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观察组采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术后第1天、3天、5天,2组的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颅脑损伤,可有效降低颅内压和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骨瓣开颅术,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患者的脑氧摄取率(CEO_2)、脑灌注压(CCP)、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等脑代谢指标及格拉斯哥(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EO_2、CCP、SVO_2水平及GC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骨瓣开颅术比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脑代谢指标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在临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11—2017-12间西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对2组患者均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压氧。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的GC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标准脑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联合高压氧治疗,可促进临床症状早期缓解,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6—2017-11间在许昌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4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案分为2组,各37例。观察组采取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取骨瓣开颅术。结果术前2组患者的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第1、3、5天2组患者的颅内压均较术前降低,但观察组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去骨瓣减压术(DC)对急性颅脑损伤(TBI)患者氧代谢和颅内压(ICP)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收治的155例急性TBI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8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去大骨瓣减压+颞肌切除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ICP变化及术前、术后7天脑血氧饱和度(rSO_2)、脑氧代谢率(CMRO_2)等氧代谢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4小时的IC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rSO_2、CMRO_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优良率为84.42%优于对照组的61.54%(P0.05)。结论应用去骨瓣减压术联合颞肌切除术能显著缓解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同时改善脑氧代谢,有利于术后脑组织的恢复,建议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和术中去骨瓣减压的指征.方法 将65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颅内压显著增高组和颅内压正常或轻度增高组两组.根据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大小、血肿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在瞳孔进行性散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GCS评分、血肿量、手术时间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颅内压增高主要是急性脑受压造成的脑水肿;脑受压程度越重、时间越长,术后脑水肿越严重;及时手术是避免或减轻术后脑水肿的有效措施,对术后发生颅内压显著增高病例应及时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创伤后6小时以内)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颅脑创伤(重型)患者64例,治疗人员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在入院早期进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组行常规分次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观察并比较A组、B组患者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术后首日及术后1周的颅内压数值、预后效果。结果 A组创伤至手术治疗时间显著少于B组(t=16.3492,P0.05);B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第1天、7天时的颅内压显著大于A组患者;组内比较,手术治疗后7天的颅内压均最低(P0.05);A组患者预后良好者25例,占78.13%,B组患者预后良好18例,占56.25%,A组患者的预后良好率高于B组(χ~2=5.1729,P0.05)。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早期行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在术后早期即可有效使颅内压降低外,其术后并发症更少,患者治疗后预后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