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ct DCS)对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后偏瘫患者45例,病程为1~6个月。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t DCS 1.0 mA、2.0 mA和对照组各15例。3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2次/d,45 min/次,5 d/周,持续2周。1.0 mA组和2.0 mA组在此基础上,周期给予1.0 mA或2.0 mA的ct DCS治疗,1次/d,20 min/次,5 d/周,对照组仅接受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进行上肢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量表(ARAT)评价上肢运动功能。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治疗前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周,3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ARAT评分和MBI评分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1.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2)、(22±9)分;2.0 mA组差值分别为(12±3)、(10±3)、(20±6)分,对照组差值分别为(9±3)、(7±3)、(1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治疗后2周1.0 mA组和2.0 mA组的上肢FMA评分和ARAT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FMA评分比较均P0.01,ARAT评分比较均P0.05;而1.0 mA组和2.0 mA组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 DCS有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趋势,但ct DCS强度1.0 mA与2.0 mA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方法将9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被动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训练干预,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CSS)、简易上肢功能评价量表(STEF)、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STEF评分、FMA评分、MBI评分分别为(67.23±9.00)分、(57.48±8.42)分、(66.03±7.7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10±8.19)分、(44.97±8.83)分、(49.37±7.48)分(P<0.05)。研究组患者的CSS评分(14.72±3.6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3±3.81)分(P<0.05)。结论脑卒中发生后患者的神经及运动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早期康复训练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及行为功能障碍,表现为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代功能电刺激(FES)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3~12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按病例单双号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12周。FES组另给予12周的FES治疗,1次/d,15 min/次,5 d/周;根据上肢功能状况给予患者被动电刺激、触发反馈电刺激、助力反馈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杯子训练)的作业治疗。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级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及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测评。结果 (1)治疗前FES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MAS和Brunnstro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ES组与对照组比较,MAS和Brunnstrom量表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分别为(0.7±0.3)、(0.8±0.4)分和(0.6±0.2)、(0.7±0.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FMA评分和WE-AROM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FMA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为(8.3±4.0)分,高于对照组的(4.3±2.5)分;FES组WEAROM的治疗前-后差值为(21±10)度,高于对照组的(14±6)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结合了FES治疗的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腕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提高效果更明显。但对上肢痉挛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对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病程为1~6个月,按住院号或门诊号尾数的单双号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康复训练和针对上肢功能恢复的运动再学习方案训练,2次/d,30 min/次,5 d/周,共6周。给予联合组患者6周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2次/d,20 min/次,5 d/周;给予对照组患者假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功能评定。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和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量表评价上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联合组的上肢FMA和ARAT评分与治疗前的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分别为(13±3)分比(10±3)分和(10±2)分比(8±2)分(t值分别为3.503和3.244,均P0.01);MBI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运动再学习方案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级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三级康复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采用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简氏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以及Brunnstrom肢体运动功能分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训练后肢体恢复情况。结果:康复训练后1月末,两组的STEF、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康复训练2月末及以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三级康复组STEF评分[2月末:(3.3±0.5)分比(4.2±1.1)分,6月末:(6.3±1.2)分比(8.5±1.1)分]及总分[(20.2±4.2)分比(38.2±3.5)分],FMA评分[2月末:(28.4±3.6)分比(33.4±2.7)分,6月末:(38.2±6.6)分比(46.3±5.8)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半年康复训练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三级康复组的Brunnstrom V级(23.33%比43.33%)和VI级(6.67%比20.00%)比例均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三级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出血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感觉训练对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及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30例,均为初发卒中,病程3个月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3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偏瘫运动治疗及感觉功能训练,感觉训练2次/d, 30 min/次,5 d/周。在感觉功能训练前,试验组另进行阳极tDCS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tDCS假刺激,即电刺激仪仅进行正常显示,无刺激电流输出;均2次/d, 20 min/次,5 d/周。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以及治疗前后的上肢感觉、上肢运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感觉、运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变部位(左半球、右半球)。结果 (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和病变部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MA感觉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5.71,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感觉评分分别为(5.9±1.8)、(10.5±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FMA感觉评分分别为(6.1±1.8)、(8.7±1.6)分。两组患者治疗前FMA感觉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治疗2周后,试验组FMA量表上肢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MA感觉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两组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713.93,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运动评分分别为(13±4)、(41±5)分,对照组治疗前后FMA运动评分分别为(14±4)、(36±3)分。两组患者治疗前FMA运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治疗2周后,试验组FMA运动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运动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交互效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2.33,P0.01)。试验组治疗前和治疗后MBI评分分别为(18±8)、(60±16)分,对照组治疗前后MBI评分分别为(15±6)、(44±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MBI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治疗后,试验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MBI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经tDCS结合感觉训练可以改善卒中患者的感觉功能和偏瘫侧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结果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淮安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18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虚拟情景训练,C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D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虚拟情景训练。对比4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量表(STEF)评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病人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以及干预3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4组干预前FMA评分和ST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FMA评分和STEF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组与C组相近(P>0.05),其他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干预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D组>C组>B组>A组;干预3个月后4组两两比较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采用神经康复机械手配合虚拟情景训练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康复作用。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进行康复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卒中患者74例,均为发病1~12个月的初发卒中,根据患者是否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任务导向训练,2次/d,2 0 m in/次,5 d/周,共1 2周。观察组另给予1 2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1次/d,3 0 m in/次,5 d/周。疗效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站起-行走计时(TUG)测试、膝关节屈曲的主动关节活动度评测(KFAROM)。结果 (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Berg量表和FMA量表评分均较治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erg量表:(28±9)分比(22±9)分,(29±9)分比(24±9)分;FMA评分:(47±8)分比(36±8)分,(40±6)分比(36±7)分;均P0.01],但组间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FMA量表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Berg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10.75±0.30)、(4.71±0.14)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P=0.34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FMA量表评分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P0.01)。(2)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TUG测试及KFAROM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UG测试:(35±13)s比(56±18)s,(53±17)s比(58±18)s;KFAROM:(82±24)°比(60±23)°,(63±23)°比(57±26)°;均P0.0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TUG测试的差值分别为(21.5±5.0)、(4.6±0.6)s,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5,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KFAROM的差值分别为(5.8±0.6)、(4.9±0.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7,P0.01)。结论任务导向性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可改善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行走能力、膝关节屈曲的关节活动度,但对下肢平衡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对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3月至12月卒中后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机器人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40 min/次。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30 min/次。两组患者训练均为2次/d,10次/周。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通过测量患者坐位患肩肩峰至肱骨头间距(AHI)评定肩关节半脱位距离;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机器人组的AHI值从治疗前的(22.7±1.2)mm降至(10.6±1.2)mm;MAS评分从治疗前的(2.01±0.28)分降至(0.59±0.2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MA从治疗前的(30±9)分升至(54±8)分;MBI从治疗前的(44±8)分升至(8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机器人组的AHI值及MAS、FMA和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009、-6.846,2.938和5.548,均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能够改善卒中后患者的上肢痉挛伴肩关节半脱位状态,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强迫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包括手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符合人选条件的40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强迫运动组和常规康复对照组.强迫运动组只采用强迫运动疗法.即限制健侧肢体运动,治疗期间健侧上肢穿戴吊带和夹板(即清醒时固定时间不少于90%),根据制定动作程序进行患侧肢体的反复训练.每天6h,每周5d。连续4周,不采用其他康复治疗手段;常规康复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即易化技术.以bobath方法为主.进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每天2个单元(每个单元40min),每周5d.连续4周。功能评价采用简化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和简易上肢功能评价表(STEF)。结果:常规康复组治疗后FMA、STEF评分有明显提高(分别为26.3→34.1.38.6→41.4)(P〈0.05).CIMT组有更显著提高(分别为26.3→53.2,38.7→60.5.P〈0.01),且比常规康复组显著(P〈0.01)。结论:CIMT对于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是较常规康复疗法更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4例有严重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BCI组(7例)和对照组(7例),均接受常规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BCI组进行为期2m,隔天1.5h的BCI的康复训练。治疗期间BCI组患者在线的运动想象的准确率被记录,在治疗前,治疗1m后,治疗2m后,以及治疗结束一个月随访时分别对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Fugl--Meyermotoras—sessment(FMA)和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ction research arm test,ARAT)的评定。结果经过2m的BCI康复训练,BCI组患者在线的运动想象准确率有显著提高fP〈0.05);治疗结束后lm随访两组患者FMA和ARA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BCI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BCI康复训练可增强脑卒中患者运动想象的能力,进而提高脑卒中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45例卒中后7-45d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顺序分为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传统物理疗法、作业治疗和理疗等治疗;另外,康复组接受早期上肢主动性康复训练和应用腕关节背伸矫形支具,对照组仍进行传统康复训练。两组训练时间为30min/次,2次/d,5d/周,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个月时进行偏瘫上肢功能评分(manual function examination,MFS)和运动评定量表评分(the 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康复治疗4个月后,第3、6、12个月进行随访,评价MFS和MAS。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2个月的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治疗后4个月,康复组MFS、MAS评分较治疗前分别增加10.8±1.1和5.3±1.5,对照组增加4.4±0.4和1.9±0.8,两组增加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康复组第3、6、12个月MFS、MAS随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康复组患者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对照组患侧和健侧第一运动区有高信号显示,而患侧辅助运动区无高信号显示。结论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提高上肢功能的恢复和降低上肢致残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对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0年7月—2012年12月在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卒中后偏瘫患者43例,按接诊时奇偶数将患者分为强化训练组(22例)和常规训练组(21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d,45 min/次,5 d/周,共治疗4周;强化训练组每天增加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1次,20 min/次。比较两组训练前,训练后2、4周的Fugl-Meyer量表(FMA)中下肢部分(FMA-L)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的差异。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患者FMA-L、BBS评分均呈逐渐提高趋势,而TUGT测评时间呈加快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训练前及训练后2周,两组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后4周后,强化训练组FMA-L、BBS量表评分,TUGT测评时间分别为(21.2±4.6)分、(19.4±2.6)分、(44.8±10.1)s;常规训练组分别为(18.7±3.3)分、(17.4±2.8)分、(57.6±7.7)s,两组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桥式运动及视觉反馈平衡训练较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明显改善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随着强化训练时间的延长,其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后8周,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 EMG 波幅,采用 Fugl 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肌最大收缩时 EMG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针刺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缓解卒中患者上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将50例卒中上肢痉挛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tDCS组患者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方法为阴极刺激患侧初级运动感觉区,行结合运动训练,而对照组只进行运动训练。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肌痉挛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的评定情况。FMA评分呈非正态分布,结果采用中位数(范围)表示。结果tDCS组MAS、FMA和BI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评分分别为2.1±0.9、12(5-44)、64±17,治疗后分别为1.5±0.8、20(5-50)、74±16,P〈0.01;对照组仅FMA计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为5(2-35),治疗后为8(4-37),P〈0.01结论tDCS可以缓解卒中后上肢痉挛,配合恰当的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