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巯甲丙脯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肾损伤5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三如 《临床荟萃》1997,12(12):560-561
肾损伤是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主要病变之一,改善和治疗肾损伤,对于提高本病的治愈率和降低病死率甚为重要.我们从1993年始采用巯甲丙脯酸治疗EHF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陈龙邦  阎荣 《临床荟萃》1991,6(3):106-107
随着对流行性出血热(EHF)发病机理研究的深入,本病的治疗研究近几年来亦有了较大的进展.国内不少单位在综合液体疗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等的研究.本文仅就1990年10月四安的第二次全国EHF学术会议有关治疗部分论文的主要内容综述如下:一、特异性抗病毒治疗(一)病毒唑 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国内一些单位继续进行了病毒唑治疗EHF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杭州市第六医院陆群英等观察了病毒唑在体外对EHF病毒的抑制作用,发现本药在体外对静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EHF)目前仍然是临床上较为重笃的疾病,死亡率高达20%左右。(1)我院1984~1987年间收治60例EHF的死亡率为26.6%。本文仅就本病在诊治过程中  相似文献   

4.
肾脏损害是流行性出血热三大主要特征之一,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是本病重要的死亡原因。为了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肾脏损害的情况,我们对96例EHF患者的血肌酐、尿肌酐、尿素氮、24小时尿蛋白和肌酐清除率进行了检测及动态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96例EHF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和EHF特异性IgM检测确诊。其中男性75例,平均年龄34岁,女性21例,平均年龄38岁。年龄最小15岁,最大61岁,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原发性休克(休克)为本病的四大难关之一,疗效较差,病死率较高。为提高抢救效果,我们对经临床确诊的29例 EHF 休克患者采用血液稀释疗法,14例采用传统疗法做对照,并对血液稀释所用的稀释剂的成分、稀释程度及稀释方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EHF)的临床表现、肾脏损害占有重要地位、蛋白尿是肾损的一个极早表现、也是本病尿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尿蛋白成份含量的多少、常是EHF分型及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16例典型EHF病人不同病期的蛋白尿、均采用简易尿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进行检测,并将尿蛋白与血清蛋白成份进行比较、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肾脏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常伴有多个脏器的损害。作者观察了EHF患者血清转氨酶和血清蛋白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本病患者合并有肝脏损害,但EHF的肝脏和肾脏损害之间的关系如何,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我们进一步对本病患者的肝脏和肾脏功能同时进行检测,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概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我国流行十分广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从液体疗法应用于本病后,病死率已大大降低,但仍有不少患者未能幸免。近年来,随着本病发病机理研究的进展,本病的治疗学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近年来认为EHF的发病机理除与病毒直接作用有关外,免疫致病学说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其中除Ⅲ型变态反应外,Ⅰ、Ⅱ型变态反应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因此提出了相应的免疫治疗方法,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免疫疗法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日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的主要南啮齿类动物传播的一类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出血、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加之本病毒的泛嗜性,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故临床过程错综复杂。由于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给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热期诊断带来了一定困难,易造成误诊。自20世纪90年代起,天津市EHF病例明显增多。为深入了解本地区EHF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进一步探讨如何减少误诊及更合理的治疗,特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10年的EHF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1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艳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90-6691
目的分析近年来青岛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的临床特征,为防治该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在青岛传染病医院住院的156例EHF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可引起多脏器损害,临床表现多样。血小板降低和尿蛋白阳性发生率高,特异性抗体阳性率53.8%。多脏器衰竭是主要死亡原因。结论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引起误诊误治,目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 ,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称EHF)依据三次主症(发热、出血、肾损害),五期临床经过(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流行病学资料,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诊断的。由于EHF临床经过复杂多变,特别是病程早期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加上缺少对本病足够的认识,报易误诊为其它疾病。据文献载误诊率达40.6%~51.1%,有的高达64%。EHF病程中,低血压、休克常在4~6病日出现,最早可出现在第2病日。休克的出现,加重本病损伤,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休克出现之前(病程3~4日内)确定诊断和进行早期积极  相似文献   

12.
成彬 《临床荟萃》1997,12(13):591-592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amorrhagic Fever,EHF)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好发于农村,病情发展迅速,重症者,治疗困难,病死率高,但死亡往往并非直接死于汉坦病毒(Hantaan Virees)本身的作用,而死于其继发症。本文对EHF继发症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EHF)是由虫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近年来疫区逐渐扩大,在我国已波及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病死率在5~10%之间,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要进一步降低EHF的病死率必须抓好“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本文就其发热期的误诊病例作一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早期的认识。一、临床资料:我们在1980~1985年中共收治EHF病人428例,其中男性300例,女性128例;年龄10~76岁。其中发热期入院的327例中误诊79例,  相似文献   

14.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又名汉坦病毒属中一些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因为肾脏损害是其突出的表现,故常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我国自1931年发现病例以来,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本病的存在,每年发病人数不下10万人,病死率达3%~7%,所以我国是EHF疫情较重的国家。自1976年韩国李镐迁和李严佑分离出本病的病原体汉坦病毒以来,对本病的病原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疫苗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该病毒属汉坦病毒属,并可区分为抗原性不同的血清型1型、正型等9…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下简称EHF)的临床表现,肾脏损害占有重要地位,蛋白尿是肾损的一个极早表现,也是本病尿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尿蛋白成份含量的多少,常是EHF分型及判断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16例典型EHF病人不同病期的蛋白尿,均采用简易尿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进行检测,并将尿蛋白与血清蛋白成份进行比较,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西咪替丁治疗流行性出血热48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学武  王子凤 《临床荟萃》1995,10(16):757-759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尽管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措施的个断完善,但其病死率仍在3%~7%,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并发症已成为主要的致死原因.自1990年11月起,我们依据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试用近年来被证实有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病毒作用的西咪替丁治疗EHF48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国内流行的除新疆出血热外,主要是EHF。对于EHF各地命名不一,1983年WHO会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但鉴于EHF名称在我国沿用已久,故此次EHF专题委员会(1983年)建议仍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心律失常近年来引起国内学者注意。我院内科自1981年10月~1994年1月共收治EHF患者83例,经心电图检查,发现52例并发各种心律失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3例EHF患者中并发各种心律失常52例,占62.7%。其中并发两种以上心律失常者8例,占9.6%。52例中男35例,女17例;年龄8~72岁,平均年龄33.9岁,60岁以下50例。患者既往均体健,无明显心脏病史,起病急骤,入院前未经特殊药物治疗。 1.2 诊断依据 EHF并发心律失常诊断依据为:①有典型出血热依据,临床确诊为出血热患者。②病程中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可随本病痊愈而消失。③过去无心律失常病史。④各例均经心电图扫记证实。符合以上四项条件者始列入统计。  相似文献   

19.
护理工作在流行性出血热(EHF)临床治疗和抡救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EHF各患病日体温、血压、尿量、出血症状的动态观察、分析,探讨其护理要点。临床资料及结果分析本组142例均为1983—1985年我院住院病人,男98例,女44例。按本病统一分型标准:危重型3例,重型35例,中型39例,轻型65例。按患病日分别统计患者的最高体温、最低血压、24小时尿量及全身各种部位出血的最早病日,求出均值,对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是主要由鼠类为传染源的病毒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低血压及肾脏损害为特征。近年来EHF发病机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动厂本病治疗措施的改进和发展,现将其早期药物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1病毒唑[1~3]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对RNA和DNA病毒均有作用,且对EHF病毒最为敏感。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肌苷酸6-磷酸脱氨酶,阻断肌耷酸转变为马仔酸,从而抑制病毒核酸的合成。国内作者相继报道早期应用病毒哩治疗EHF病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退热、尿蛋白和循环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