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5例(27眼1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采用避开滤过泡的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植入人T晶体,术后观察视力、并发症、眼压和滤过泡的改变。结果:术后25眼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力提高,视力〉0.5者70.4%。术后随访6~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无改变。结论:对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采用避开滤过泡的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既可提高视力,又可保持原有的抗青光眼滤过功能。  相似文献   

2.
苏力 《中医药导报》2007,13(7):61-62
目的:评价表麻下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表麻下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治疗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32例36眼,术后第1、7、30、90、180 d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的情况,并与术前对比。结果: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眼压较稳定,滤过泡无明显损伤,并发症较少。结论:该手术能提高患者的视力,保护滤过泡的功能,较好维持术后眼压。  相似文献   

3.
对青光眼术后患者在行白内障摘出时 ,为了保护功能良好的结膜滤过泡常给白内障手术操作带来不便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 ,从 1 998年 3月至 2 0 0 1年 5月 ,我们采用了经上方角膜缘内透明角膜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对 45例 (5 4只眼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摘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效果良好 ,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45例均为我院眼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标准 :①有青光眼外滤过手术病史 ,在不用降眼压药的情况下 ,术后眼压在 2 1mmHg以下 ;②矫正视力在 4 5以下 ,裂隙灯检查有明显的晶状体皮质性、核性或后囊性混浊的白内…  相似文献   

4.
白内障术式与术后眼压的关系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2种术式与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关系,观察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术后早期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90例(98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82例(90眼)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术前、术后4~8 h、术后24 h及术后3 d的眼压。对2.93~3.99 kPa的眼压采用药物治疗,对>3.99 kPa的高眼压采用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并观察其效果。结果患者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06~2.79 kPa),平均1.90 kPa。小切口组,术后4~8 h眼压<2.93 kPa 70眼,2.93~3.99kPa 14眼,>3.99 kPa 6眼;超声乳化组,术后4~8 h眼压<2.93 kPa 88眼,2.93~3.99 kPa 9眼,>3.99 kPa 1眼。辅助切口放液及药物治疗组,术后24 h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 d随访眼压无再升高。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易引起术后早期高眼压,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和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患者80例9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49眼)和对照组各40例(47炎),观察组采用透明角膜缘隧道切口,对照组采用角膜隧道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有利于术后视力恢复,降低角膜散光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46例49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行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视力、眼压等情况。结果43眼(87.7%)术后矫正视力比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39眼(79.6%)术后矫正视力≥0.3,6眼(12.2%)因视神经萎缩或黄斑变性,视力无明显提高。术后3日内5眼(10.2%)眼压波动于23~27 mmHg(1 mmHg=0.133 kpa),经药物治疗后恢复正常并停药,其余术后眼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5.8±3.2)mmHg。结论经颞侧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视力恢复快,眼压稳定良好,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及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2种术式与术后早期高眼压的关系,观察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术后早期高眼压的效果。方法对90例(98眼)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82例(90眼)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术前、术后4~8h、术后24h及术后3d的眼压。对2.93~3.99kPa的眼压采用药物治疗,对〉3.99kPa的高眼压采用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并观察其效果。蛄果患者术前眼压均在正常范围(1.06~2.79kPa),平均1.90kPa。小切口组,术后4~8h眼压〈2.93kPa70眼.2.93~3.99kPa14眼,〉3.99kPa6眼;超声乳化组,术后4~8h眼压〈2.93kPa88眼,2.93~3.99kPa9眼,〉3.99kPa1眼。辅助切口放液及药物治疗组,术后24h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术后3d随访眼压无再升高。结论非超声乳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较超声乳化术,易引起术后早期高眼压,角膜缘辅助切口放液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同轴1.8mm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只眼)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采用Steltaris微切口超声乳化仪吸除白内障,同时用Ex—PRESS推注系统EDS植入Ex—PRESSP50微型引流器。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术后并发症;平均观察(4.21±2.16)个月。结果随访期间内,有27只眼的眼压稳定在(13.57±3.31)mmHg(1mmHg=0.133kPa),其余3只眼在随访期间需滴用一种抗青光眼药物,眼压均控制良好。术前视力:光感至0.15。术后矫正视力:30只眼中0.1~0.2者3只眼(10.0%),0.3~0.4者8只眼(26.7%),0.5~0.8者12只眼(40.0%),0.8~1.O者5只眼(16.7%)。其中〉1.0者2只眼(6.7%)。所有术眼在手术过程中均前房稳定,未见明显角膜切口热损伤,无后囊破裂、视网膜脱离及滤过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未出现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和低眼压等。结论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微型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它使手术趋于简单、安全,视力恢复快,较传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4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三联术,观察手术后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1.0,眼压(14.86±2.75)mmHg(1 mmHg=0.133 kPa),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功能性滤过泡80.49%,术后并发症少。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技术认识的提高及操作水平的进步 ,表面麻醉下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并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正逐渐被人们接受。我院从2 0 0 0年 9月 2 8日— 1 1月 2 8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患者40例 ,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在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40例 (4 3眼 ) ,其中男 2 2例 (2 5眼 ) ,女 1 8例 (1 8眼 ) ;年龄2 8~ 86岁 ,平均 61岁。术前 43眼视力 :光感~ 0 .3。其中 :青光眼滤过术后 1例 ,高度近视 5例 ,糖尿病 7例 ,先天性白内障 1例 ,其余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术后 1周视力为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切口与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患者46例,均为单眼发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3例患者采用单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3例患者采用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为观察组,术后随访1 a,比较2组患者的视力情况、眼压情况、滤过泡情况、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2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显著增加,而眼内压显著下降。观察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眼内压明显小于对照组,功能型滤过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与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均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白内障的有效方法。双切口术式的治疗效果更佳,可进一步提高患眼的视力状况,降低眼内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情况更轻,并发症少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对曾行青光眼滤过术的患者再次行白内障手术时 ,为保护滤过泡 ,手术切口一般选在角膜缘内 ,这样势必会造成术后较大的散光 ,固此既保护滤过泡 ,术后又不会出现较大的散光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采用角膜缘内 6mm切口行囊袋内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囊袋内 )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2 1例 ( 2 6只眼 ) ,均为男性 ,年龄 59~ 78岁 ,平均 63.95岁 ,右 10只眼 ,左 16只眼 ,有 5例为双眼。所有患者均在 5~ 10年前曾行青光眼滤过性手术 ,平均为 6.9年 ,术前眼压为 1.94~ 2 .73k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2009年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36例(40只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摘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视功能恢复良好,眼压控制有效,视力得到明显恢复,滤过泡功能良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安全、有效,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韶关爱尔眼科医院治疗的184例(184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92)和对照组(n=92)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为93.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2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渗出、浅前房、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并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疗效较好,利于控制眼压,提高视力,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或小梁切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将67例69眼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患者分别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方法,观察分析术后视力、眼压、前房反应情况、滤过形成情况及房角开放情况。结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也可得以控制,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相对较慢,前房反应多见,术后可出现滤过形成不良或过强。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可一次性治疗老年性白内障继发青光眼,但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的疗效优于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尤其对高龄患者,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更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伴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37只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人术,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对比术前、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深与前房角的变化。结果术后视力、眼压均较术前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前房加深,大部分患眼房角较术前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伴白内障闭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设计。合并闭角型青光眼的白内障患者34例(36只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随访1~3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房角(Goldman前房角镜检查)、前房深度(眼科A/B超声诊断仪检查)及术后角膜混浊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1.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术前20/333,术后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44,P=0.000)。2.眼压:术前初始眼压(34.10±7.72)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眼压7~20 mmHg,平均(14.85±3.89)mmHg,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84,P=0.000)。3.中央前房深度:术前(2.35±0.41)mm,术后3个月(3.80±0.3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40,P=0.000)。4.房角:术前各象限窄Ⅱ~窄Ⅲ者32只眼,窄Ⅳ1~2个象限者4只眼,术后房角明显增宽,各象限宽角者24只眼,窄Ⅰ~窄Ⅱ者9只眼,窄Ⅳ1个象限者1只眼。结论对于白内障促发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早期的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并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光眼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肝素表面处理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对前房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对21例(34眼)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所有病例随机植入两种折叠型人工晶状体。应用裂隙灯检测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1天、7天、30天及90天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沉积数,以评价前房炎症反应;并观察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及滤过泡和角膜内皮计数情况。结果术前二组患者房水闪辉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入肝素表面处理折叠型人工晶状体者,手术后7天内的人工晶状体表面细胞沉积数低于未经肝素处理组,而术后30天、90天时两种人工晶状体植入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视力均明显提高,眼压控制稳定,角膜内皮功能正常。结论抗青光眼术后行白内障手术会使眼血-房水屏障功能受损,植入肝素表面处理折叠型人工晶状体能显著减轻白内障术后短期内的炎症反应,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22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探讨手术适应症。方法:选取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患者18例(25眼),根据术前房角粘连关闭的范围不同分为2组:A组12眼,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B组13眼,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两组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术后随访,6~16个(平均9±4.1)mo,观察眼压、房角、视力等变化。结果:眼压:A组11眼(92%),B组3眼(23%),术后不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正常,A组1眼(8%)局部用药眼压控制正常,B组3眼(23%)局部用药眼压正常,7眼(54%)行滤过性手术治疗。房角:所有眼术后前房角均增宽,术前房角关闭所在象限大部分重新开放。视力:23眼(92%),术后最佳矫正视力提高。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是治疗180°<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闭角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有效方法,但对术前房角粘连关闭>2700则需要联合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