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005年“中国多中心药物洗脱支架急性或亚急性血栓的调查”显示支架术后的血栓并发症是导致术后死亡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抗血小板治疗仍未能避免支架术后的血栓事件,支架术后的血栓问题将成为介入心脏病学研究的新热点。按支架置入后到发生血栓的时间长短将支架内血栓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晚期血栓,其中以亚急性血栓(subacute stent thrombosis,SST)最为多见,SST指支架置入术后1-30天内形成的血栓。SST形成与血小板的活性密切相关,局部血栓多为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常规的溶栓治疗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盐酸替罗非班(tirofiban)为一种可逆性非肽类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由美国Merck公司研制开发,于1998年5月首次在美国上市,目前国产盐酸替罗非班(商品名:欣维宁)已上市。我们观察了11名PCI术后SST患者使用该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兰考县中医院收治的NSTE-MI患者400例,按照信封法分成A、B两组,各200例。其中B组NSTE-MI患者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常规治疗,A组NSTE-MI患者在B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对比分析不同药物疗法对NSTE-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后,A组NSTE-MI患者ET、NO、PAR水平分别为(48.6±6.3)ng·L~(-1)、(68.0±5.3)μmol·L~(-1)、(37.8±4.5)%,B组NSTE-MI患者ET、NO、PAR水平分别为(60.7±5.3)ng·L~(-1)、(53.4±6.4)μmol·L~(-1)、(42.3±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A组NSTE-MI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3级4例,治疗后72例,治疗前B组NSTE-MI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分级3级4例,治疗后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STE-MI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B组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抑制血小板活化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改善NSTE-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47例行PCI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国产替罗非班组(n=125),冠状动脉内置入支架加用低分子肝素组(n=122),替罗非班组于PCI术前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术后在半量低分子肝素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1 μg/(kg.min)共24 h,对照组于PCI术前?术后只给予常规量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TIMI血流分级?血小板聚集率及出血情况?记录住院期间及随访3个月时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用国产替罗非班组达到TIMI 3级血流的患者为96.0%(120/125);用低分子肝素组达到3级血流的患者为 86.9%(106/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血小板聚集率:两组患者均较术前明显下降, 替罗非班组较低分子肝素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国产替罗非班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3个月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特异性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国产替罗非班对改善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血流再灌注及临床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急诊P CI治疗术后静脉点滴抗凝药物替罗非班过程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151例接受替罗非班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发生3例血小板减少症。回顾性分析3例患者的相关临床情况。结果:3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时间为接受替罗非班治疗后的血小板减少症2.0~12.0h,血小板最低值在(4~41)×109L-1之间。停用替罗非班24~120h后血小板计数值恢复正常。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急诊PCI治疗效果可靠,但在静脉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有少见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功能、脑血流量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胸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6例ACI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替罗... 相似文献
7.
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皮素具有很强的缩血管作用,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参与了体内多种疾病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肾衰、肺动脉高压、转移性前列腺癌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的发生与发展,研究其受体拮抗剂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非肽类内皮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其构效关系. 相似文献
8.
替罗非班与依诺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中与依诺肝素和阿司匹林合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8月~2008年8月确诊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21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替罗非班,观察2d、30d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2d、30d的临床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性缺血即顽固性心绞痛)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见严重出血、血小板减少等并发症。结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阿司匹林、依诺肝素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盐酸替罗非班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血清CD62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5):827-82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冠脉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ACS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 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GPⅡb/Ⅲa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替罗非班(tirofiban)是近年来开发的一个重要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属非多肽类,共作为新一代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对ACS是安全有效的,但需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观察证实.本研究旨在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前后血清CD62p 水平的变化,以了解盐酸替罗非班治疗非ST段抬高的ACS对稳定斑块和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A组)50例及常规治疗组(B组)49例,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替罗非班静脉泵入,起始30 min静脉滴注速率为0.4μg/(kg·min),继续以0.1μg/(kg·min)的速率持续静脉泵入,持续72 h。B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72 h后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并且观察随访30 d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的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更明显(P〈0.05)。30 d随访,A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均无严重出血。结论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降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减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与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 以13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眼底镜检查和肌电图检查分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组和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组.应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检测131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130名正常对照组个体的血小板膜糖蛋白,同时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血浆vWF水平.并对各种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CD62p、CD63阳性百分率和CD41、CD61的平均荧光道数(MnX)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血管病变组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糖尿病组CD42b的阳性百分率低于正常对照组,有无微血管病变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血浆vWF水平(1398±69)高于正常对照组(978±67)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1657±78)高于无微血管病变组(1243±67)P<0.01;经相关分析显示:CD62p、CD63、CD61与vWF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65、0.4556和0.3814,P<0.05.结论 CD61、CD62p、CD63和vWF在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血小板膜糖蛋白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合并微血管并发症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对照人员的血小板膜糖蛋白Ia-807基因多态性,探讨该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血小板膜糖蛋白Ia基因-807多态性分析:①碘化钾法提取人基因组DNA;②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③酶切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后,紫外灯下检测酶切结果。SPSS11.5软件分析数据。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膜糖蛋白Ia807TT TC基因型携带者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平均甘油三脂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①血小板膜糖蛋白Ia807T等位基因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独立遗传性危险因素。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血清甘油三脂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冲突、交通事故以及自然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创伤发病率增高,给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巨大的负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全球每年因创伤致死者约500万余人,占全部死亡原因的10%.机体的创伤愈合是一个由多种细胞及分子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炎症期,增殖期,以及组织重塑期[1].LL-37作为关键的信号分子之一,与各类细胞及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协调达到平衡状态,有助于创伤修复.研究发现,人源抗菌肽LL-37能抗菌、调节炎症反应[2-4]、促进新生血管发生[5]及上皮再生[6]等,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LL-37在创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及其亚组的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和糖蛋白Ⅱb/Ⅲa(PAC-1)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技术来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及22名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p/PAC-1)的表达率,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病例组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PAC-1:(15.54±6.43)%,CD62p:(9.83±6.06)%,与对照组相比(P<0.00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PAC-1:(5.38±2.62)%,CD62p:(11.00±6.37%),较对照组也有显著升高(P<0.001).急性冠脉综合征组的PAC-1水平显著高于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组P<0.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处于血小板高度活化状态,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处于活化的早期阶段,而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处于慢性激活状态,CD62P和PAC-1是血小板功能检测非常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小儿川崎病与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及代谢产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川崎病 ( KD)与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及代谢产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30例 KD患儿作为病例组 ,选择 30例健康儿作为对照组 ;应用酶联免疫法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进行分析 ,通过免疫胶体金技术观察血小板膜的超微结构 ,并检测血小板代谢产物 TXA2及 PGI2 。结果 :KD患儿血小板膜糖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且电镜结果显示病例组血小板膜结构与对照组明显不同 (即糖蛋白量多 ) ;血小板代谢产物TXA2 及 PGI2 病例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 ;结论 :KD患儿血小板的膜糖蛋白及代谢产物在 KD的发病中 ,尤其是冠状动脉损害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是男性每年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二大致死因。数十年来,雄激素剥夺疗法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黄金标准,但这种治疗策略仅获得最初的效益,最终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所有的治疗,仅仅相对延长生存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IGF-1R)的过度表达介导前列腺癌细胞的生存。阻断IGF-1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具有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及促凋亡的效应。本文就IGF-1R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生、进展及迁移的关系,以及靶向治疗IGF-1R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败血症患者血小板功能状态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26例重症败血症患者的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1以及血浆血栓素B2(TXB2)和6-酮一前列腺素F1a(6-keto-PGF1a)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并把26例重症败血症患者分为器官功能不全组和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重症败血症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1及FXB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6-keto-PGFln。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器官功能不全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1以及TXB2均显著高于器官功能正常组(P均<0.05);而6-keto-PGF1a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重症败血症患者血小板处于相对的高激活状态,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和DIC的危险,以及血小板激活指标可作为判断脏器功能损害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贮存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贮存损伤(ThePlateletStorageLesion,PSL)是指从采血、制备、储存到把血小板用于病人的这一过程中,血小板因受到各种理化因素的影响,形态和功能受到损伤. 相似文献
19.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血管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认为,过敏性紫癜患者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增强,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甚至有微血栓形成,因此,原本在输血领域发现的血小板膜糖蛋白,被许多研究证实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对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过敏性紫癜的关系加以综述,为进一步揭示过敏性紫癜的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微颗粒(platele-derived microparticals,PMP)数量的变化,研究其与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的关系,探讨其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8例患者作为病例组,3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上述指标。结果:病例组治疗前PMP(223±54)/10~4Plt,CD62P(52.19±12.37)%,GPⅡb/Ⅲa(77.98±14.22)%;治疗后PMP(136±18)/10~4Plt,CD62P(31.16±17.43)%,GPⅡb/Ⅲa(40.71±11.64)%;对照组PMP(66±17)/10~4Plt,CD62P(4.27±2.17)%,GPⅡb/Ⅲa(10.23±3.44)%。病例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下降(P均<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1)。PMP数量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呈正相关(r=0.69,r=0.86 P均<0.01)。结论:血小板微颗粒在血栓性脑血管疾病中与CD62P、GPⅡb/Ⅲa活化比率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可作为血栓性脑血管疾病血小板体内活化的特异性指标。PMP、CD62P、GPⅡb/Ⅲa的联合检测对该病的疗效观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