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经验。方法 一般病人采用肝外胆管和I、Ⅱ级胆管切开取石,对肝内胆管结石不伴有肝胆管狭窄和肝叶萎缩者采用高位胆管切开取石、肝实质切开取石,对肝叶萎缩、多发性结石则行肝叶切除,对肝管狭窄取净结石再作胆管原位整形、胆管空肠Roux-Y吻合,带蒂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结果 全组病例手术治愈出院,切口感染5例,术后随访1~5年以上55例,结石复发9例。结论 术中务求取尽结石是术后近期疗效的根本保证,解除胆管狭窄是手术疗效的关键,肝叶切除是解决区域内结石、狭窄、感染和梗阻的首选术式,胆肠吻合术要选择合适病例。  相似文献   

2.
王炳煌  张天玉 《云南医药》1995,16(5):328-330
本文报告肝叶、肝段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78例,其中22例切除肝叶或肝段后剖开狭窄胆管与空肠扩大吻合。经1-13年随访优良效果93.5%。作者认为局限于部份肝叶、肝段为主的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行肝叶、肝段切除,必要时配合胆道镜取石和肝胆管空肠扩大合联合手术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率约占胆道结石的15%~30%,因其位置深,常伴发胆道感染及狭窄,而且大多数病人是术后复发,所以治疗难度大.这类病人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1995~1999年对32例肝内胆管结石病人成功地实施了肝叶切除肝内胆管取石ROUX-Y胆肠吻合,胆道重建手术,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采用不同外科术式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2006年4月32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经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32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0例行肝部分切除术(其中4例患者考虑肝切除的技术原因而转上级医院治疗,经随访可知均行病灶叶/段切除术后疗效佳),9例行单纯取石加胆道引流术,13例行Roux-en-Y胆肠吻合术,术中均辅以胆道镜取石,肝门部胆管狭窄时附加胆管切开整形。结论:肝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有效手段,不同范围的区域性肝内胆管结石的肝叶切除,其疗效优于单纯取石加胆道引流术,规则的右肝和尾叶切除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术中、术后使用胆道镜检查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措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各种措施的综合运用是降低术后残石率、防止结石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181例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1年5月治疗肝内胆管结石181例临床资料。左肝内胆管结石61例,右肝内胆管结石22例,双侧肝内胆管结石23例;肝内胆管合并胆总管结石75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71例,肝胆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取石+肝胆管狭窄切除+胆管成形+胆肠吻合+T管引流10例,左肝外叶切除术30例,左半肝切除术12例,右半肝切除术6例,单侧肝段切除术6例,双侧肝段联合切除术9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27例。结果术后并发症33例,术后结石残留30例,残石率16.6%,死亡1例。随访175例1-6年,结石复发10例,胆管癌变3例,死亡5例,结石复发率5.7%,总优良率90%。结论选择合理的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方式是预防结石残留或复发的关键。肝段切除术后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1年来对88例内外胆道结石手术治疗的经验,以利提高基层医院手术治疗的水平。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本组经肝门部I-Ⅲ级胆管切开取石、狭窄整形、肝胆管空肠盘式吻合68例(其中15例同时行不规则肝叶切除);经肝门部胆管及经肝表面联合切开取石20例。结果 2例死于严重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围手术期再手术3例,术后残石4例,术后胆道感染7例,其余病人全部治愈,成功率达85.3%。结论 只要注重术前综合判断、术中正确处理、术后综合治疗即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结石症病理变化复杂、情况特殊。以往用单一手术方法常难取得较理想的疗效。自1966年以来,作者对178例肝内胆管结石症中30例合并多处病变的复杂病人,在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情况下,采用了联合手术方法——包括总胆管总肝管广泛切开、清除结石、狭窄处切开成形,肝胆管二级分枝开口全面探查,切除不可恢复的病变肝组织、胆总管横断、远端关闭、近端纵行切开并略加修剪使成一较大的切口,利用游离空肠段行胆总管空肠搭桥术,最后将空肠盲袢埋于皮下。本手术方法符合手术“扬长避短”的要求(1)广泛切开肝外胆管,清除结石并横断总胆管,这就消除了胆总管近端盲管存在。(2)胆总管切口同游离空肠段大口“丫”吻合术,就防止了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而保证了胆流通畅,减少上行性感染。(3)切除病变肝组织,将空肠盲袢埋于皮下,方便于术后利用盲袢造影和取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56例胆肠Roux-en-Y吻合术后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手术的原因包括:肝胆管结石残留或复发36例,胆肠吻合口瘢痕狭窄23例,两者合并存在13例,合并顽固性胆道感染17例;胆管癌变6例;游离空肠袢梗阻4例。再手术方式为:56例均行胆管空肠吻合口切开探查,其中吻合口扩大整形或瘢痕性狭窄切除再吻合32例,吻合口癌灶切除再吻合3例,联合肝切除24例。游离空肠袢切除恢复原oddi括约肌通路3例,重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11例。缝闭或切断关闭原胆肠吻合术中未缝闭的胆总管远端者17例。结论肝内胆管结石残留复发及吻合口瘢痕狭窄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良好显露并切开原胆肠吻合口是再次手术成功的关键,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选择正确术式。  相似文献   

9.
王树轩  刘军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6):174-175
目的:探讨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本院1995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12例胆肠吻合术后再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胆管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瘢痕狭窄伴结石形成10例,切开胆肠吻合口,取净结石,重建吻合口。对伴有肝内胆管良性狭窄结石形成的患者,配合胆道镜取净结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与空肠吻合,伴有肝左外叶胆管多发结石,肝左外叶萎缩1例,切除胆总管囊肿,取净肝胆管内结石,切除萎缩的肝左外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后伴发肝内外胆管多发结石,急性化脓性鹏管炎1例,急诊手术,取净胆总管内结石,取出部分肝内胆管结石,留置T管,术后多次以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取净肝内胆管残余结百。结论:胆肠吻合口狭窄、肝内胆管狭窄及并发结石是再手术的主要原因,胆肠吻合方式、技术缺陷是再手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道再手术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0月-2008年10月诊治的胆道再手术56例临床资料。结果18例行胆管切开取石,4例行肝段、叶切除,15例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10例行肝门部盆式吻合,15例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空肠Roux-en-Y吻合,4例行桥式内引流。再手术的原因:结石复发27例占48.3%,残石9例占16.1%,首次手术失误6例占10.7%,首次手术术式选择不当5例占8.9%,术后肝胆管狭窄与闭塞7例占12.5%,肿瘤2例占3.5%。结论降低胆道再手术的发生率,应明确术前诊断,采用正确的术式,术中操作精细,尽量行根治性手术,避免急诊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患者12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4例,对照组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6.3%,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术中胆道镜探查及取石处理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狭窄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农跃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5-16,18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和难治病。目前外科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有经肝外胆管切开取石术、肝部分切除术、胆肠吻合术、肝移植术以及术中辅助措施如纤维胆道镜、B超和介入手段等。其中,肝部分切除术和胆肠吻合术是治疗本病最常用的术式,但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和治疗措施不可能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结石,因此给予针对性的个体化手术,以尽可能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沈俊  白剑峰 《安徽医药》2015,36(9):1118-1120
目的 探讨胆道镜在治疗术后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胆道外科2003年2月至2014年12月施行胆道镜检查的4 0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所有4 092例行胆道镜检查的患者中,1 399例术后发现有胆道残余结石,残余结石率为34.18%。1 399例有残余结石的患者共经窦道取石2 672次,手术时间(24.19±13.42)min,并发症发生率为5.18%,残石率为0.37%。结论 胆道镜用于治疗术后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经胆囊管行胆总管探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诊治的22例胆囊结石、胆管扩张的患者22例,采用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和治疗,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胆总管结石17例,14例经胆囊管取出,3例改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均未置管,恢复好,无残余结石。结论开腹经胆囊管行术中胆道镜胆管探查取石避免了胆总管切开,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留置管的痛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2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186例肝内胆管结石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术式的术后残石率、结石复发率、胆道感染率及手术治疗有效率。结果单纯肝切除术、肝切除加胆肠吻合术、单纯胆肠吻合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术后残石率分别为3.2%、4.8%、5.7%、35.9%,结石复发率为0、0、20.8%、61.5%,胆道感染率为3.2%、3.2%、11.3%、20.5%,手术有效率为93.5%、92.0%、83.0%、69.2%。结论应根据患者肝内结石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术式,其中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术后联合胆道镜液电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方法和疗效。方法对35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施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左肝外叶切除为主,配合术中、术后胆道镜下液电跨石观察其效果。结果全组术后残石率2.86%,无手术死亡。结论对肝内胆管结石实施术中术后联合胆道镜液电碎石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降低术后残石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胆道术后残留结石采用胆道镜下取石的疗效。方法分析39例传统开腹手术与58例胆道镜下取石处理胆道术后残留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胆道镜下取石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2d,平均花费2485.8元,远低于传统开腹手术的17.5d与7382.1元。且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远低于开腹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道镜下取石治疗胆管术后残留结石具有安全、有效、简便、价廉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在肝胆管结石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45例患者使用纤维胆道镜取石术,并与常规胆囊切除胆道探查肝叶切除,"T"管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以及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发生结石残留、结石复发、再次手术的比率分别为13.3%,15.6%,8.9%,对照组发生结石残留、结石复发、再次手术的比率分别为55.6%,73.3%,35.6%,观察组发生结石残留、结石复发、再次手术的比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生发热、腹泻、胰腺炎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维胆道镜取石术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结石取出率高等优点,且其术后并发症较少,能有效提高肝内外胆管结石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开腹器械在36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中应用开腹器械取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6例LCBDE取石的临床资料。胆总管切开后以纤维胆道镜检查确定结石的部位、大小及数量,以常规开腹胆道取石器械进行胆道取石,并与同期36例开腹手术进行比较。结果LCBDE组3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常规于术后4周行T管造影,34例示结石取净;胆道残余结石2例,均于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石治愈。在手术时间上,LCBDE组与开腹手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住院时间较开腹手术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均留置T管,均无胆瘘、胆管狭窄或出血病例,均痊愈出院。LCBDE组36例随访6~48个月均无异常。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应用开腹器械进行腹腔镜胆道取石安全有效、操作容易、成本低、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20.
Bile duct stones, which obstruct the common bile duct, potentially result in complications, such as acute cholangitis and pancreatitis. We present a case involving a patient with normal liver function tests from whom we removed a giant common bile duct stone measuring 7.5 centimeters × 4.0 centimeters × 4.0 centimeters. Postoperatively recurrent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were observed and removed with an endoscopic maneuver in the three-year follow-up period. Recurrent bile duct stones are frequently reported in the case of large size of stones or multiple stones. Surgical treatment may then be considered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in cases of recurrent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When an endoscopic or surgical approach i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giant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careful observation is of the utmost importance and treatment innovations may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