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勇  吴垦  黎学刚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6):3189-3191
[目的]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研究,探讨该技术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于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间临床检查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61例女性患者行CT灌注扫描。按照病理将其分为3组:增生病组(n=14)、纤维腺瘤组(n=19)和乳腺癌组(n=20),并将所有患者对侧乳腺定为正常组(n=61)。进行灌注序列bodyperfusion扫描及Perfusion3体部灌注软件处理,计算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血容量(BV)(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统计分析不同组间的测量值。[结果]与乳腺癌组比较,正常组BF、BV及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与纤维腺瘤组、增生病组比较,BF及BV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及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P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及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与增生病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病组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BV、MTT及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乳腺癌组分别呈低灌注、高灌注状态,纤维腺瘤组及增生病组均呈较高灌注状态。[结论]64层螺旋CT作为先进的影像检查技术,其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角度为各类乳腺疾病的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郑刚  王新波  李刚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5):2753-2753
目的 探讨分析CT对脑灌注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 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脑肿瘤患者,其中恶性脑肿瘤患者25例(观察组),良性脑肿瘤患者25例(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MS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容积(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结果 观察组各项灌注参数均高于对照组,各项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的BV、P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BF、MTT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对脑灌注成像能够反映脑肿瘤的血液动力学情况,能够有效的鉴别诊断恶性脑肿瘤和良性脑肿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c,BP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PH 80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各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BPH的TDC曲线为缓升型。BPH组的BF、PS、T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各级别BPH均呈现均匀灌注,四个灌注参数比较除BV外,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各级别间两两比较,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Ⅱ和BPHⅢ的BV值均明显大于BPHI组,BPHⅢ大于BPH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BV值的升高对BPH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灌注成像无法对BPH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技术在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12月我院经病理确诊的116例SPN患者,均行双源CT容积灌注成像扫描,观察CT图像特征,并分析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等,计算可测层面的SPN平均灌注值。根据病理诊断结果进行SPN的良、恶性分组。结果恶性结节的BV、BF和PS值分别为(4.63±1.52)mL/100g、(98.36±48.25)mL/(100g·min)和(17.23±7.65)mL/(100g·min),均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病例值(2.28±1.76)mL/100g、(46.33±30.23)mL/(100g·min)和(7.42±7.28)mL/(100g·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结节和良性结节的MTT值分别为(5.13±2.52)s、(6.16±4.88)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敏感性分别为95%、91%、86%;单独利用BV、BF或PS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分别68%、64%、77%。BV+PS及BF+PS联合诊断SPN良、恶性的特异性均为82%,较应用单个指标的特异性增高。结论采用双源CT容积灌注技术诊断和鉴别SPN可提高检出率,可为早期确诊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剐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6名受检者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良性肿瘤组25例,恶性肿瘤组56例,正常组5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BF、BV、MTT、PS、HPI和HAP。根据不同肿瘤的相关参数图来评价良恶性肿瘤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5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HPI、BF及HAP明显高于良性及正常组,而MTT却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良性及正常组无显著差异。结论:灌注参数HPI、BF、MTT和HAP可有效地评价肝脏肿瘤的血流状态,在肝脏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灌注成像在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及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本院行鼻咽癌放疗的患者96例,根据治疗后鼻咽镜病理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46)、放疗后改变组(n=32)及无改变组(n=18),对所有患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比较3组患者的CT灌注成像参数,主要包括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并根据ROC曲线分析BF、PS数值对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3组患者CT灌注成像参数比较结果显示,BF、BV、PS数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与放疗后改变组的MTT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与无改变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BF、BV、PS的ROC曲线面积分别为0.899、0.935、0.778,BF、BV、PS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35.49 m L/100 g·min、10.20 m L/100 g、17.35 m L/100 g·min,灵敏度分别为93.5%、96.8%、82.0%,特异度分别为76.5%、82.4%、60.8%。结论采用螺旋CT灌注成像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准确率较高,可根据局部组织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介入治疗效果的评价,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实用性。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中晚期肺癌病人35例,在化疗前及化疗后的2周期后行灌注扫描,记录血流量(BF),血流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数值的变化,在3个月后实行常规的CT检查并观察肿瘤大小的变化。结果 22例肺癌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肿瘤BF、BV降低,MTT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变化不明显,在3个月后的检查中肿瘤在不同程度上缩小;13例肺癌患者在BF、BV、MTT及PS都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在3个月后的检查中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帮助,可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和分析不同性质肺结节在临床进行早期肺癌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自2020年6月-2022年5月在本院检出肺结节的患者127例,依照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与早期肺癌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检查,对比良性结节患者与早期肺癌患者肺结节CT特征、肺结节形态、肺结节数量及肺结节直径、CT灌注参数[包括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渗透性(PS)]。结果 良性结节组患者与早期肺癌组患者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截断征、分叶征、细小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与早期肺癌组磨玻璃结节及实性结节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与早期肺癌组患者结节直径>20mm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直径≤8mm、>8≤20mm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节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结节组患者MTT高于恶性结节组患者,BV、BF、PS均低于恶性结节组,两组患者CT灌注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在膀胱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于医院就诊的8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新辅助化疗治疗。统计8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85例患者化疗前后MSCT灌注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增强峰值(PH)、血流量(BF)、血容量(BV)]。将患者分为有效组、无效组,比较两组的MSCT灌注参数。绘制ROC曲线,分析MSCT灌注参数对化疗有效的预测效能。结果 新辅助化疗治疗85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2.3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6%。化疗前后,患者的PS、MTT、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患者的BF、BV均低于化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无效组的PS、MTT、P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组的BF、BV均低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BF、BV联合预测新辅助化疗有效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95%CI为0.85...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入选者均接受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良恶性结节患者出血容量(BV)、血流量(BF)、达峰值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良性结节患者条片状钙化、形态规则、边缘清晰占比均高于恶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结节患者MTT和TTP均高于恶性结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甲状腺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62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和周围带的CT灌注参数比较,中央带明显高于周围带(P<0.05)。正常对照组(周围带)和PCa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PCa组的BF、BV、PS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对照组TDC曲线呈缓升-平台型,PCa组TDC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PC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中BF、PS、TTP对PCa的评价意义最大,能更准确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可以作为临床诊断PCa的有效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成像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影像对患者疾病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肝癌患者,患者于介入治疗前行64排螺旋CT扫描,对肝脏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三维重建表现进行分析,并对比血管造影结果。同时计算患者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C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以此评价肝癌介入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经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均能清晰显示肿瘤肝内外供血动脉气源、走行且和血管造影一致,共发现52条供血动脉,57例患者肿瘤存在肝外供血。肝癌介入治疗后BF、BV、PS和HAF值显著高于治疗前(t=26.891,t=6.73,t=8.241,t=12.108;P<0.05),而MTT和肿瘤直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介入治疗后BF、HAF值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BV、MTT和PS值低于正常肝组织(t=8.065,t=22.645,t=6.414,t=16.818,t=22.138;P<0.05)。结论:64排螺旋CT成像对于早期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有着重要意义,且在介入治疗后评估和后续治疗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在乳腺癌病灶检查中的差异,探讨MDCT低剂量灌注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乳腺癌患者共51例,其中常规剂量组(管电量10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6 mL/s)26人,低剂量组(管电量5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4 mL/s)27人。管电压均为120 kV,延迟8 s,准直器宽度2.5 mm,层厚2.5 mm,4层,循环时间为2 s,扫描持续时间50 s。利用Basama体部灌注软件,作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MDCT灌注成像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进行乳腺癌CT灌注成像时可用低剂量扫描代替常规剂量扫描,用低造影剂注射速率代替高造影剂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14.
陈乐平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193-1195
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来研究结直肠癌CT灌注最佳灌注时间。方法对13例病理证实结直肠癌患者瘤体行同层序列动态增强扫描。利用CT后处理灌注软件计算出3次灌注扫描时间(35、60和120s)瘤体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渗透表面积乘积(permeability surface area product,PS)四项灌注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灌注参数值。结果35s灌注扫描的PS值与60s及120s灌注扫描的PS值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和0.006。其他参数在各采集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别。结论结直肠癌CT灌注扫描应采取60s以上灌注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changes of tumor blood flow (BF) in cervical cancer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by using perfu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CT), and to examin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ximum slope (MS) and single-input one-compartment model (SOCM) methods. Fourte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received definitive radiation therapy for cervical cancer from October 2009 to February 2010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Blood flow (BF)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both MS and SOCM methods. Quantitative BF maps were created using Body Perfusion (Toshiba Medical Systems, Co. Tokyo, Japan). Perfusion color maps were successfully created by the two analytical methods. BF of the tumors was clearly higher than that of normal cervix, making it possible to distinguish tumor tissue from normal cervical tissue. BF of the tumors after 20 Gy of radiation therapy calculated by the MS method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 (126.9 vs. 72.2 ml/min/100 ml, median; p < 0.05). Although BF calculated by the MS and SOCM methods showed a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p < 0.001, r = 0.981), BF calculated by the MS method was lower than that obtained by the SOCM method (103.7 vs. 115.1 ml/min/100 ml, p < 0.01). The change of tumor BF in cervical cancer before and after radiation therapy can be monitored by conducting blood flow analysis using perfusion CT. BF by the MS method was lower than that by the SOCM method, but the two analytical methods correlated well. Perfusion CT may have potential in noninvasive monitoring of vascular and oxygenation status and for guiding adaptive therapy.  相似文献   

16.
刘勇 《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60-161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使用超声弹性成像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乳腺肿块切除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08年2月至2014年8月,共计350例,平均年龄(36.2±23.3)岁,中位年龄44.5岁,乳腺病灶共350个,患者在接受乳腺肿块切除前均行二维B超及超声弹性检查,350个病个均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其中良性病个170个,恶性病个180个,分别定义为良性组,恶性组。对所有乳腺病灶进行弹性成像打分,并且与最终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良性组170个结节,其中63个乳腺病,57个纤维腺瘤,17个乳腺炎,13个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纤维脂肪瘤,5个硬化性腺病、5个血管脂肪瘤,4个黏液腺瘤。恶性组中:160个浸润性导管癌,6个浸润性小叶癌,5个叶状囊肉瘤,3个湿疹样癌,黏液腺癌2个,1个乳头样癌,1个原位癌,1个髓样癌,1个高度糖原透明癌。170例良性结节平均得分为1.76±0.65,180例;恶性结节平均得分为4.3±1.21,良性结节平均得分与恶性结节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诊断准确率为96.7%,良性组诊断准确率为96.2%,恶性组诊断准确率与良性组诊断准确率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能准确的区分良恶性乳腺肿块,对临床诊断乳腺肿块性质提供了新的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良恶性诊断中使用超声弹性成像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接受乳腺肿块切除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08年2月—2014年8月,共计350例,平均年龄(36.2±23.3)岁,中位年龄44.5岁,乳腺病灶共350个,患者在接受乳腺肿块切除前均行二维B超及超声弹性检查,350个病个均经手术后病理切片证实,其中良性病个170个,恶性病个180个,分别定义为良性组,恶性组。对所有乳腺病灶进行弹性成像打分,并且与最终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结果良性组170个结节,其中63个乳腺病,57个纤维腺瘤,17个乳腺炎,13个导管内乳头状瘤,6个纤维脂肪瘤,5个硬化性腺病、5个血管脂肪瘤,4个黏液腺瘤。恶性组中:160个浸润性导管癌,6个浸润性小叶癌,5个叶状囊肉瘤,3个湿疹样癌,黏液腺癌2个,1个乳头样癌,1个原位癌,1个髓样癌,1个高度糖原透明癌。170例良性结节平均得分为(1.76±0.65)分,180例;恶性结节平均得分为(4.3±1.21)分,良性结节平均得分与恶性结节平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诊断准确率为96.7%,良性组诊断准确率为96.2%,恶性组诊断准确率与良性组诊断准确率作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能准确的区分良恶性乳腺肿块,对临床诊断乳腺肿块性质提供了新的无创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 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肝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并计算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TACE术后,HBF、HBV和HAP[(167.89±96.06)ml/(100 g·min),(14.95±15.13)ml/100 g,(97.71±68.18)ml/(100g·min)]较TACE术前[(250.59±129.56)ml/(100 g·min),(24.44±20.03)ml/100 g,(184.61±178.83)ml/(100 g·min)]减少(P<0.05或<0.01),而MTT和PS在TACE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脏灌注参数可有效评价TACE前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