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北京市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4所打工子弟学校、3所混合学校和4所公立学校的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学生,运用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修订版、学生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学生多维生活领域满意度量表对1018名流动儿童和447名城市儿童进行调查。结果:(1)整体上,公立校城市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高(8.4±1.9),然后依次是混合校城市儿童(8.2±2.1)、混合校流动儿童(7.4±2.3)、打工校流动儿童(6.9±2.7)(F=16.27,P0.001);(2)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得分为7.0±2.6,积极情感得分高于消极情感[(3.0±0.5)vs.(2.3±0.6),P0.001];(3)流动儿童中,男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低于女生[(4.5±0.9)vs.(4.7±0.9),P0.001],而对环境的满意度和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女生[(3.7±0.9)vs.(3.5±0.9),P0.01;(2.9±0.7)vs.(2.8±0.7),P0.05];(4)流动儿童的总体幸福感、总体生活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和环境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消极情感和自我满意度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上升。结论:流动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以上,在公立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高于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但都低于城市儿童。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考察留守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及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以湖北省8~15岁的留守儿童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及留守儿童托管中心集中施测。结果:(1)在不同类型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比较中,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最低,曾留守儿童次之,非留守儿童最高,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F=96.561,P=0.001);(2)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中,母亲单独外出留守儿童的家庭、学校、学业、自由和总体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父亲单独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儿童(F=7.68,3.39,9.37,6.01,3.54,13.51;P0.05);(3)在双亲外出的情况下,由学校及托管中心监护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祖辈监护和其他亲戚监护(F=7.264,P=0.001)。结论:留守经历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产生很大影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现况,为提升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实证研究基础。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对广州增城183名留守儿童及123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使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男女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学校类别的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父母单方外出的留守儿童(F=10.91,P0.05);②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指数均分为(10.55±2.12),幸福感水平中等偏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差异。结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母外出务工的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4.
洛阳市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RSC),对洛阳市3所高校大学生350人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专业和生源上差异显著;在家庭收入上差异不显著;主观幸福感与人格中的外向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的特点,应进行幸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139名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9.200,P0.01),农村留守儿童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显著低于城市儿童(F=5.075,P0.05);父母一方外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活满意度(t=2.168,P0.05)、积极情感体验(t=2.05,P0.05)显著高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体验到的消极情感显著低于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t=-2.403,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主观幸福感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存在显著差异;留守类型影响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张兴贵主编的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陕西农村两所中学的7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生活满意度=27.18±4.19,积极情感=3.76±1.01,消极情感=3.21±0.95);其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t=-2.722和-3.000,P0.01);消极情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t=2.958,P0.01);不同性别、年级、留守类型的留守儿童在主观幸福感的多个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性别、年级、对打工的态度、父母关系、与母亲关系、学业成绩、所获得的帮助支持、师生关系、与看护人的沟通、家庭气氛、看护类型、零花钱、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好的预测作用(P0.05或P0.01)。结论在制定干预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差别。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来自湖南省10所全日制高校的1206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性别主效应显著,女生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男生;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之间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一本、二本大学生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学校类型与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高校类型、性别与年级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农村教师人际信任、教学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状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度量表、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对芜湖市无为县117名农村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①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偏低;②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显著差异;③人际信任度与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r=-0.302,-0.262;P<0.01),总体教学效能感与情感平衡有显著相关(r=-0.197,P<0.05);④人际信任和总体效能感能部分预测农村教师的主观幸福感(F=11.516,4.629;P<0.001,0.01;R2=0.091,0.039).结论 农村教师主观幸福感为中等偏下水平,有半数以上的教师体验着不幸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主要探讨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同伴提名法对242名小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性别(F=4.377,P0.05)和年级(F=3.861,P0.05)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同伴交往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有密切联系,同伴关系与生活满意度显著正相关(r=0.270,P0.01),与积极情绪显著正相关(r=0.210,P0.01),而与消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r=-0.155,P0.05)。结论:小学生在同伴中的接纳度越高,越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和较少的消极情绪,同伴关系是影响儿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广东铁路警察工作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人格特征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工作压力量表、认知与情绪幸福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广东省284名铁路警察开展调查。结果:(1)铁路警察的主观幸福感在职称(F=3.127,P0.05)、收入水平(F=3.329,P0.05)上存在显著差异;(2)铁路警察的工作压力、人格特质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均呈显著相关(r=-0.866~0.668,P0.001);(3)人格特质在广东省铁路警察工作压力和主观幸福感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广东铁路警察工作压力与幸福感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人格特质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重庆市3所大学的23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状况总体较好,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5.38,P<0.001);自我效能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5.07,P<0.05);希望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12.71,P<0.001);希望因子存在显著年级差异(F=3.84,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表明,四年级大学生的希望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大学生;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总体不够理想,生活满意度因子存在显著生源地差异(F=11.22,P<0.01);消极情感因子存在显著专业类型差异(F=8.27,P<0.01);③大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正相关,前者对后者各因子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预测效应介于16.2%~29%之间)。结论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对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中生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山东省3所中学的511名初中生为被试。结果①不同年级初中生的能力归因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能力归因高于初二、初三学生(P0.05);②不同性别和年级初中生的学业情绪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显著高于女生(P0.05);初一学生的积极高唤醒情绪低于初二、初三学生(P0.01;P0.05);③不同年级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初一学生的考试镇定低于初三学生(P0.01);④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初中生的学业归因方式和学业情绪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坚韧人格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研究医学生坚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山东潍坊医学院临床专业大学二年级和大学三年级两个年级中的4个班,使用坚韧人格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二学生的坚韧人格得分高于大三学生(70.21±9.10 vs.72.96±10.62,P<0.05),女生韧性因子和投入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16.15±2.48 vs.16.88±2.48;15.81±2.42 vs 17.17±2.45,P<0.05或P<0.01);②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总分高于男生(73.15±10.53 vs.78.24±9.71,P<0.01);③坚韧总分、韧性因子和控制因子皆与总体幸福感、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弛和紧张等具有显著正相关(r=0.15~0.31,P<0.01或P<0.05),而坚韧总分和控制因子也与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具有显著相关(r=0.16、0.15;P<0.05),投入因子与总体幸福感、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具有显著相关(r=0.26~0.31,P<0.01),挑战因子和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忧郁和愉快的心境具有显著相关(r=0.16~0.18,P<0.01或P<0.05);④坚韧人格的投入和控制两维度对总体幸福感有预测作用(β=0.21,0.18,P<0.05)。结论①大二医学生的人格比大三医学生更坚韧;②女生比男生感觉更幸福;③坚韧人格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总体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肇庆市异地务工青年心理健康现状与幸福感程度,并了解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认知幸福与情绪幸福量表对296名肇庆市异地务工青年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肇庆市异地务工青年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t=4.885,P0.001),且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t=2.218,P0.05),技术人员比普通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低(F=4.962,P0.01),单身和已婚者比有恋人者幸福感水平更高(F=3.025,P0.05);2肇庆市异地务工青年的SCL-90总分与幸福感呈现负相关,(r=-0.417,P0.01)。结论肇庆市异地务工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青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水平均比女青年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幸福感水平也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灾区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应对方式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主观幸福感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来自四川地震灾区102所小学的307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1不同职称小学教师在精力、忧郁或愉快、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及松弛与紧张4个维度差异显著(F=3.297,P0.05;F=4.101,P0.01;F=2.702,P0.05;F=5.208,P0.01);不同级别学校的教师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维度差异显著(F=3.093,P0.05);2男教师更多采用自责、退避的应对方式(t=2.283,P0.05;t=2.523,P0.05),女教师更多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t=2.272,P0.05);不同任教年限教师在解决问题维度差异显著(F=3.058,P0.05);中年教师较青年教师更多采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F=40.013,P0.05);3主观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各因子存在不同程度相关,自责、幻想和求助能联合预测主观幸福感29.8%的变异量。结论应对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有必要对灾后教师的应对方式进行积极引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情况以及三者间的关系,比较两类群体的差异.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1名监狱民警和106名社区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 与社区工作者相比,监狱民警自尊水平低(t=-3.988,P<0.001),对生活满意度低(t=-2.717,P<0.01),体验到的负性情感多(t=2.268,P<0.05).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自尊对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5.406,P<0.001,t=2.995,P<0.01,t=-6.137,4.724;P<0.001,t=2.941,P<0.01,t=-5.040,P<0.001),工作压力对监狱民警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708,P<0.01).结论 监狱民警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应通过工作生活条件的改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师范大学本科生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向382名师范本科生发放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编幸福感保护性因素问卷。结果①60.7%的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②师范本科的男生和女生在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99,P0.01);③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做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主效应显著(F(3,374)=6.10,P0.01)。是否独生子女主效应不显著(F(1,374)=1.34,P=0.26)。二者交互作用不明显;④人际交往状况、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自信程度和家庭和睦程度能够解释幸福感变异的60.2%;⑤积极应对在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回归系数β由0.24降到0.14。结论师范大学本科生总体生活满意度情况偏低。更高水平的的积极应对方式、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人际状况、自信程度与家庭和谐度是他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查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与同伴关系的现状及两者关系。方法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42名农村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农村高中生的的主观幸福感得分较低(7.76),总体情感指数存在年级差异(t=2.13,P<0.05),高二得分高于高一,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差异(t=2.04,P<0.05),女生得分高于男生;②农村高中生同伴关系存在严重困扰的有13人(3.81%),存在较严重困扰有42人(12.28%),存在一定程度困扰的有117人(51.75%),与异性交往维度存在性别差异(t=3.09,P<0.05),男生困扰多于女生;③农村高中生的同伴关系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0,P<0.01)。结论农村高中生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同伴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同伴关系对主观幸福感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师范类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分别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对131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测量数据用SPSS 10.0整理与统计。结果师范类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F=8.86,P〈0.01)和自由满意度(F=4.16,P〈0.05)在是否贫困与性别这2个因素上存在交互作用,贫困男生的家庭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不仅低于贫困女生,而且显著低于非贫困男生;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少的学业满意度(F=21.12,P〈0.01);贫困生的学校满意度(F=5.57,P〈0.05)和环境满意度(F=5.45,P〈0.05)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但他们的学业满意度(F=3.54,P〈0.05)明显低于非贫困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师范类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性别和贫困与否方面的差异;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校辅导员幸福感的心理结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以问卷的形式对371名江苏7所高校的辅导员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包含生活满意、健康体验、自我价值等8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了这个模型(GFI=0.847,IFI=0.897,CFI=0.895,RMSEA=0.065,χ2/df=2.550,P0.05),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911。辅导员的百分制幸福感均分为62.68,其中家庭氛围因子的得分最高(x珋=3.96),自主感因子的得分最低(x珋=2.97);不同年龄、职务、职称的辅导员幸福感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包含生活满意、健康体验、自我价值、自主感、成长发展、人际和谐、家庭氛围和社会信心等8个因子,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年龄、职务和职称对辅导员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