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3%~26%[1].典型的脑膜瘤通常为实质性肿块,在CT及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其术前诊断相对容易[2].囊性变的脑膜瘤发生率很低,约占脑膜瘤的1.6%~10%[3],术前易于误诊为胶质瘤、转移癌、血管母细胞瘤等.囊性脑膜瘤术前诊断不易,有时即便术中诊断也是很困难的,需要术后病理进一步确实.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囊性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囊性脑膜瘤,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36~70岁,平均49.7岁,行颅脑MRI平扫和增强,其中3例加做MRS,结合手术病理,采用Nauta分型分析囊性脑膜瘤的MRI表现及特点.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位于大脑凸面,以广基与硬脑膜相连,MRI多表现为实性肿物伴有大小不等的囊变区,实性部分以等或长T1长T2信号为主,囊性部分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囊壁可有或无强化.本组17例中,Nauta I型7例,NautaⅡ型8例,NautaⅣ型2例.结论:囊性脑膜瘤较为少见且不易于与其他颅内囊室性病变进行鉴别,磁共振常规扫描结合增强扫描及MRS有助于对该疾病正确诊断,同时对临床治疗和手术方案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脑膜瘤复发的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16例复发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复发脑膜瘤者男女比例为 3∶1,蕈状、分叶状脑膜瘤 14例 ,7例有囊性变、坏死 ,肿瘤直径 >4cm者 11例。结论 脑膜瘤影像学特征是术前判断有无复发可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某些不典型易与胶质瘤相混淆的颅内占位疾病 ,如囊性脑膜瘤、脑型血吸虫性肉芽肿、隐匿性脑脓肿、陈旧性颅内出血等疾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以减少对这些疾病的误诊。方法 从临床经过 ,症状及头颅 CT表现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误诊病例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性脑膜瘤4例 ;颅内出血 4例 ,其中 AVM出血 1例 ,血肿机化 2例 ,出血性梗塞 1例 ;血吸虫性肉芽肿 3例 ;脑脓肿 2例。结论 误诊为胶质瘤的主要原因 :脑膜瘤系肿瘤囊变 ,部位异常等。脑型血吸虫病的误诊主要原因是对本病认识不足 ,忽视流行病学资料。颅内血肿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当血肿处于囊性变期 ,血肿周围有胶质增生及软化灶形成 ,在 CT表现上为低密度 ,部分有增强效应 ,酷似胶质瘤。而脑脓肿的误诊原因系隐原性脑脓肿 ,早期缺乏全身感染症状 ,后期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及局灶性症状易误诊为胶质瘤  相似文献   

5.
脑膜瘤男性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20%,女性约占38%,其中恶性脑膜瘤约占15%~20%。恶性脑膜瘤是具有良性脑膜瘤的特点,又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具有生长快、侵袭性强等特点,即使给予手术治疗、放、化疗等,肿瘤仍可能会复发。良性和非典型性脑膜瘤也会恶变成恶性肿瘤。本文报告1例长达6年余手术6次,资料保留完整的恶性脑膜瘤,诊治过程中的体会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酷似胶质瘤的其他颅内占位病变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些不铁与胶质瘤相混淆的颅内占位疾病,如囊性脑膜瘤、脑型血吸虫性肉芽肿,隐匿性脑脓肿、陈旧性颅内出血管疾病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减少对这些疾病的误诊。方法:W人临床经过,症状及头颅CT表现诸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误诊病例哟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囊性脑膜瘤4例;颅内出血4例,其中AVM出血1例,血肿机化2例,出血性硬塞1例;血吸虫性肉芽肿3例;脑脓肿2例。结论:误诊为胶质瘤的主要原因;脑膜瘤系肿瘤囊变,部位异常等。脑型血吸虫病的误诊主要原因是对本病认识不足,忽视流行病学资料,颅内血仍为的主要原因是当血肿处于囊性变期,血肿周围有胶质增生及软化灶形成,在CT表现上为低密度,部发有增强效应,酷似胶质瘤,而脑脓肿的误诊原因系隐原性脑脓肿,早期缺乏全身感症状,后期出现颅内高压症及及局灶性癍易误诊为胶质瘤。  相似文献   

7.
4种少见脑膜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4种少见的脑膜瘤亚型:分泌型、微囊型、脂肪瘤和黄色瘤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轻度呕吐、眼底水肿和肢体功能障碍。形态学:分泌型脑膜瘤以散在多个嗜酸性近圆形包含体为特征,包含体对CEA、EMA呈特异性表达;微囊性脑膜瘤含微小囊腔状如海绵,囊内含粉染浆液,囊壁由疏松和涡漩状排列之瘤细胞组成;脂肪瘤和黄色瘤型脑膜瘤分别在其瘤组织中含有大量脂肪细胞或泡沫细胞为特征。文中讨论了肿瘤形成机制及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CAI临床病理特点、IHC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DCAI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患儿女性,17个月,主诉双下肢乏力半个月.颅脑MRI示肿瘤位于后颅窝,边界清,与硬脑膜粘连,囊实性,最大径为5.6cm,压迫同侧小脑半球并长入椎管,囊性与实性区示明显对比增强,组织学上呈双相改变,由肿瘤性星形细胞和促硬纤维增生性间质共同参与,似富于细胞性间叶性肿瘤,需与脑膜瘤鉴别.免疫表型示弥漫性GFAP、S-100蛋白、vimentin强阳性,明确支持瘤细胞为胶质细胞.结论 DCAI是发生于婴幼儿罕见肿瘤,表现为大脑半球巨大性肿块,组织学上瘤细胞呈束状漩涡状排列,形成席纹状结构,象脑膜瘤或纤维组织细胞瘤,需与脑膜瘤、DIG、PXA、胶质纤维瘤鉴别.确诊有赖于独特的临床、影像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电镜下见到大量广泛一致的基底层物质分布于S-100蛋白(+)GFAP(+)的瘤细胞之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of MMP,TI MP-1)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检测10例正常蛛网膜组织、28例非侵袭性脑膜瘤和32例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MMP-9及TI MP-1的表达水平。结果MMP-9在正常蛛网膜组织、非侵袭性脑膜瘤和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0)、32.1%(9/28)和84.4%(27/32)。MMP-9的表达强度在侵袭性脑膜瘤中(平均秩和24.80)高于非侵袭性脑膜瘤(平均秩和50.48),P=0.000;而在非侵袭性脑膜瘤和正常蛛网膜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TI MP-1在正常蛛网膜组织、非侵袭性脑膜瘤和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10)、89.3%(25/28)和12.5%(4/32)。TI MP-1的表达强度在正常蛛网膜组织中最高,非侵袭性脑膜瘤次之,侵袭性脑膜瘤最低,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MP-9的高表达在脑膜瘤的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I MP-1的低表达与脑膜瘤的发病及侵袭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0.
蛋白激酶C-θ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一0在人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30例非侵袭性脑膜瘤和30例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PKCθ表达进行检测,分析与病理性质的关系.结果 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PKCθ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 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PKCθ表达下调,对脑膜瘤的发生和侵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原发于颅外和椎管外的异位性脑膜瘤少见。在异位性脑膜瘤中,以眼眶、皮肤及耳发生较多。而原发于鼻腔和鼻窦的异位性脑膜瘤较少见。现将1例原发于筛窦的异位性脑膜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争-9(metalloproteirlase,MMP-9)及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t of MMP,TIMP-1)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采用SP法检测10例正常蛛网膜组织、28例非侵袭性脑膜瘤和32例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MMP-9及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MMP-9在正常蛛网膜组织、非侵袭性脑膜瘤和侵袭性脑膜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10)、32.1%(9/28)和84.4%(27/32)。MMP-9的表达强度在侵袭性脑膜瘤中(平均秩和24.80)高于非侵袭性脑膜瘤(平均秩和50.48),P=0.000,而在非侵袭性脑膜瘤和正常蛛网膜组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1。TIMP-1在正常蛛网膜组织、非侵袭性脑膜瘤和侵袭性脑膜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10)、89.3%(25/28)和12.5%(4/32)。TIMP-1的表达强度在正常蛛网膜组织中最高,非侵袭性脑膜瘤次之,侵袭性脑膜瘤最低,各组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MMP-9的高表达在脑膜瘤的侵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TIMP-1的低表达与脑膜瘤的发病及侵袭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3~19%,居第二位。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脑膜瘤的主要手段,而放射治疗在脑膜瘤治疗中的价值一直在争论。不少作者认为除少数病理类型外,大部分脑膜瘤放射抗拒,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 CT、MR对脑膜瘤的诊断水平。方法  5 2 9例经 CT检查 5 1 5例 ,MR检查78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按 1 990年 WHO脑膜瘤新分类进行光镜分类 ,配合 JEM- 1 0 0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 ,作 6种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波形蛋白 ( Vimentin)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 ,角蛋白 ( Keratin) ,S- 1 0 0蛋白 ,上皮膜抗原 ( EMA) ,黑色素瘤抗原 ( HMB45 )。结果 对CT显示混合密度、囊性低密度区 ;MR呈长 T1、长 T2等信号与电镜所见瘤细胞空泡状 ,突起交织形成囊状超微结构的微囊型脑膜瘤为密切关系。其它良、恶性脑膜瘤的 CT、MR表现与电镜显示肿瘤超微结构均为密切关系。对病理分类的 1 2种良、恶性脑膜瘤检测显示 Vimentin和 EMA均为阳性。结论 对 CT、MR可疑脑膜瘤和电镜较难确诊者 ,应配合电镜进行肿瘤超微结构观察和肿瘤免疫组化检测确诊.  相似文献   

15.
脑膜瘤是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3~19%,居第二位。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脑膜瘤的主要手段,而放疗在脑膜瘤治疗中的价值一直有争论。本文分析了我院1958~1985年间收治的18例脑膜瘤病人,旨在对这一有争议的问题,予以客观的认识。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60岁。4个月前因头痛、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在外院行“脑膜瘤”手术,术后恢复良好。1个月前出现右侧偏瘫井大小便失禁。疑脑膜瘤复发收入院。查体:精神差,吐字不清,反应迟钝,眼底水肿,右侧上下肢不完全偏瘫,上肢较重。CT示左顶枕叶5.7×5.1×4.8cm圆形低密度区,增强后呈薄壁环状强化,诊断为脑脓肿.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顶枕叶交界处,呈囊实性,直径约7cm,囊内含淡黄色液体,实性部分浸润硬脑膜,深达大脑镰,大部切除肿瘤送  相似文献   

17.
脑膜瘤为颅内较常见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5~18%,本组94例脑膜瘤占同期颅内肿瘤的12%。脑膜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可完全切除予后良好。唯特殊部位或血运丰富者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死亡率为8~10%。  相似文献   

18.
脑膜瘤4例报告刘琰龚有若脑膜瘤仅次于脑胶质瘤,占颅内瘤的第二位,临床上以良性病变为主,恶性脑膜瘤约占脑膜瘤的6.13%。我院1995年2月~1996年5月收治4例脑膜瘤,现报道如下。1病例报告1.1例1女,45岁,汉族。1990年12月出现记忆力减退...  相似文献   

19.
脑膜瘤中整合素α3mRNA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hen J  Xu XP 《癌症》2002,21(5):526-529
背景与目的在肺癌、黑色素瘤及脑胶质瘤等肿瘤的研究中,已证实整合素表达的改变对肿瘤的分化、增殖及侵袭性起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见有关脑膜瘤的整合素表达的报道.本文旨在探讨脑膜瘤中整合素α3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36例脑膜瘤组织、2例正常硬脑膜及3例蛛网膜组织中的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脑膜瘤中Ki-67的表达.结果整合素α3mRNA在良性脑膜瘤、不典型脑膜瘤、恶性脑膜瘤中的表达分别为2.52±0.362,1.75±0.316,1.42±0.633,不典型脑膜瘤和恶性脑膜瘤的表达明显低于良性脑膜瘤的表达(P<0.05,P<0.01),侵袭性脑膜瘤的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非侵袭性脑膜瘤的表达(1.63±0.462vs2.61±0.526,P<0.01),脑膜瘤中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与Ki-67标记指数相关.结论整合素α3亚单位参与脑膜瘤的生长控制过程,随着整合素α3mRNA表达的减少,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升高,恶性程度增加.整合素α3mRNA的表达的下调与脑膜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20.
陈宇 《肿瘤学杂志》2011,17(4):298-300
肾囊肿是常见的肾脏病变,约6%的无症状肾肿物为囊性肾癌,复杂肾囊肿与囊性肾癌影像学鉴别诊断困难。Bosniak分级是肾囊性病变的处理依据和原则。全文主要综述肾囊性肿物的Bosniak分级及肾囊性肿物的恶性征象影像诊断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