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20例不同程度窒息复苏后新生儿(轻度窒息组81例、重度窒息组39例)治疗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DD)、蛋白C(PC)、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以及纤维蛋白原(Fg)水平的变化进行检测;另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25例为对照组,对各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窒息患儿的DD(t=17.65,P<0.01)、PC(t=7.22,P<0.01)、PLT(t重度=10.95,P<0.01;t轻度=4.12,P<0.01)、PT(t重度=13.01,P<0.01;t轻度=8.09,P<0.01)、APTT(t重度=12.70,P<0.01;t轻度=8.53,P<0.01)、TT(t重度=6.36,P<0.01;t轻度=3.20,P <0.01)及Fg(t =21.24,P<0.01)等指标均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变化更大(均P <0.01).结论 新生儿窒息后存在凝血功能紊乱,且凝血功能紊乱程度与窒息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孙乐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9-63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60例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对照组20例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观察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和PLT无显著差异,Fbg明显降低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月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240例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新生儿(早产儿120例和足月儿120例):120例早产儿分为对照A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A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A2组)40例;120例足月儿也同样分为对照B组40例、轻度窒息组(观察B1组)40例和重度窒息组(观察B2组)40例.检测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 与对照A和B组比较,观察A1和B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FDP、D-D二聚体、PLT均无显著差异,观察A2和B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PLT无显著差异,Fbg降低、FDP明显升高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统计学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D-D二聚体和FDP三者结合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为敏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窒息新生儿凝血和纤溶改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凝血和纤溶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0例正常新生儿(对照组)、42例重度窒息儿、73例轻度窒息儿的凝血和纤溶指标.结果:重度窒息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显示PT、APTT、FIB无显著性差异,D-D升高,PL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窒息新生儿与对照组比较显示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无变化.重度窒息新生儿与轻度窒息新生儿比较显示PT,APTT,FIB,PLT无差异,D-D升高,且与窒息程度正相关.结论:窒息新生儿大都存有高凝为特征的前DIC或DIC早期,重度窒息新生儿更易发生DIC.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不同窒息程度足月新生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水平变化,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窒息组患儿PLT、PT、APTT、Fg以及TT等指标均出现变化(P<0.05),而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改变更为明显(P<0.05);病情缓解后上述指标均可恢复正常。结论室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对患儿凝血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早产儿(早产儿组)、60例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组)、60例重度新生儿窒息(重度窒息组)和60例健康足月新生儿(正常对照组)作为观察对象,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组血浆PT、APTT、TT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窒息组血浆PT延长较之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 0.001).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组血浆Fi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重度窒息组患儿血浆Fib含量下降较之其他两组更为明显(P<0.001).结论 三种常见新生儿疾病均可导致患儿凝血功能紊乱,应加强患儿凝血功能筛查指标的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病情恶化和发生DIC.  相似文献   

7.
万方锐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55-25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足月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根据病情将新生儿分为3组,分别为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和对照组(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每组20例。3组均进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外周血血小板值(PLT)和凝血酶时间(TT)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值。结果观察1组所有的检测结果与对照比相比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2组的APTT、Fbg、PT、PLT、TT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D-D二聚体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足月患儿存有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可将FDP、D-D二聚体结合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满月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及其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82例乙肝患者(其中急性乙肝56例,慢性乙肝78例,肝硬化48例)和100例同期体检正常的对照者血浆进行检测。采用日本sysmex ca7000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检测: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结果急性乙肝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PT、APTT、TT、FIB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慢性乙肝、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浆FIB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低(P<0.05),其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血浆PT、APTT、TT测定值有不同程度的延长(P<0.05),其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肝患者凝血功能指标随其病情变化而发生异常改变,动态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正常足月妊娠妇女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 收集11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其中包括42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27例轻度子痫前期患者、41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及5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的血样及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行PLT、MPV、PT、TT、APTT、FIB、D-D、AT-Ⅲ测定.结果 ①妊娠期高血压组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T、APTT、FIB下降(P<0.05);TT增加(P< 0.05).②轻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年龄、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LT、PT、APTT、AT-Ⅲ、FIB降低(P<0.05或P<0.01),TT、D-D、MPV升高(P<0.05或P<0.01).③重度子痫前期组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降低(P<0.01),PLT、PT、APTT、AT-Ⅲ、FIB明显降低(P<0.01),TT、D-D、MPV明显升高(P<0.01).结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液呈病理性高凝状态,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生儿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236例新生儿进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问(AFFr)四项检查,本组为新生儿组,同时选择同期正常体检儿童200人作为对照组,对新生儿凝血四项检测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组TT、PT、APTT时间明显长于足月新生儿组,Fib明显低于足月新生儿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整个新生儿时期凝血系统呈一个低活性的状态,特别是早产儿各器官未完全成熟,容易有出血倾向,应及时监测凝血指标j纠正凝血障碍,对新生儿出血症及早给予诊断、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郭先锋  何柳芳  郭长根  张玲  苑书华 《安徽医药》2015,19(10):1897-190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儿凝血功能指标与新生儿危重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新生儿住院的脓毒症患儿共93例,按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将患儿分为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入组的患儿在入院时及经治疗后72 h 采集患儿静脉血分别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PL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蛋白质 C(PC)。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和比较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三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与非危重组比较,危重组、极危重组 TT 、PT、APTT延长(P <0.05),DD、FIB 水平升高(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与危重组比较,极危重组 PC、AT-Ⅲ和 PLT 水平显著性降低(P <0.05),DD 水平升高(P <0.05),PT、APTT、TT、FIB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急性期比较,危重和极危重组患儿经治疗好转后,恢复期 TT 、PT、APTT 缩短(P <0.05),DD、FIB 水平降低(P <0.05),PC、AT-Ⅲ和 PLT 水平升高(P <0.05);而非危重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脓毒症患儿的凝血功能的异常与危重评分之间密切相关,与疾病的发展进程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患儿96例,根据SIRS符合项数分为S2、S3及s4组,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探讨其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结果: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SIRS息儿的死亡率相应增高,PT、TT、APTT、DD也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间PT、TT、APTT、DD及MP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严重、凝血功能紊乱显著、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PHS)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仪器法对69例PHS患者和82例正常未孕妇女及74例正常妊娠妇女的PT、APTT、TT、FIB及血液流变学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未孕组比较,PHS组PT、APTT均明显缩短(P<0.01),FIB水平明显增高(P<0.01),TT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高切、全血低切、ESR、红细胞聚集指数,HCT均显著增高(P<0.01,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PHS组FIB水平明显增高(P<0.05),PT、APTT均缩短(P<0.05),TT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低切、ESR、红细胞聚集指数,HCT均显著增高(P<0.01,P<0.05)。结论常规检测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对PHS患者的病情预测和早期诊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四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201例正常妊娠早期、197例正常妊娠中期、199例正常妊娠晚期和100例非孕正常妇女的PT、APTT、TT和Fib,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正常非孕对照组与早孕组比较,PT、APTT、TT及Fi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晚孕组与早孕组和对照组比较,PT、APTT时间明显缩短,Fib含量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早孕组与中孕组比较,TT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与晚孕组比较,T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的延长,妊娠妇女的血液中凝血因子处于一定程度的活化状态,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减弱,血浆处于高凝状态,这一妊娠期生理变化为产后快速止血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易形成血栓,并引起其他产科疾患。定期动态监测凝血功能,了解其凝血功能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和保护母婴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以及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窒息者46例以及同期健康新生儿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窒息复苏后新生儿以及健康新生儿展开凝血功能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窒息组新生儿仅蛋白C水平与健康组无差异,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与健康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窒息新生儿而言,在复苏后早期均存在明显的凝血功能紊乱的症状,一般会表现出高凝状态,因此,凝血功能监测对于窒息新生儿复苏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蛋白C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中临床意义,并为ARDS治疗过程提供血清学依据.方法 实验组选取105例符合ARDS诊断标准患者(对照组选取健康献血员)分别采静脉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同、血小板计数、D-D、TAT、PAP、PC八项血清指标的定量测定.结果 ARDS的患者血浆中D-D、TAT、PAP、PC的含量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TAT、PAP、PC浓度在ARDS患者中有明显变化,而PT、TT、APTT、Pt的含量变化不明显.提示在ARDS早期给予抗凝治疗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电切术(TURP)中注射用血凝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凝酶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对PT、F IB、APTT、TT等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前列腺电切手术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病人手术指征及麻醉方法选择无差异。治疗组于手术开始后5分钟静脉给予注射用血凝酶2μ;对照组于手术开始后5分钟静脉给予0.9%生理盐水5m l。两组病人分别于术前24h及手术结束前5m in采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 IB)。观察两组病人术中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饱和度、出血量及生命体征。结果:对照组PT、APTT随时间延长明显增加;治疗组PT、APTT无明显改变。TT、F IB在两组无显著变化。结论:注射用血凝酶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可明显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DIC产妇中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产妇DIC的早期诊断指标,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32例DIC产妇和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产妇,对两组受试者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多种指标进行检查。结果与对照组产妇比较,DIC组的PLT计数和FIB水平显著降低,而PT、TT及APTT显著增加,D-D升高,两组受试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于产妇DI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PT、TT及APTT显著性增加表明凝血功能亢进,而D-D升高表明继发性纤溶的发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以作为产妇DIC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