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脊椎法的内核以及古今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古代医家论著的梳理,分析脊椎法的含义及与经脉腧穴的渊源,总结古今医家诊治脊柱及脊旁疾病的经验,探讨脊柱段阳性反应点诊疗法的价值。[结果]脊椎法是对脊柱段进行诊察的方法,源于督脉理论,与夹脊穴、背俞穴联系密切。在古代医家的临床实践中,脊椎法主要用于定位腧穴、反映病候和治疗疾病三个方面。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基于经络穴位学说论治脊源性疾病的临床经验,应用于脊柱脊周、头面五官、脑和神志以及脏腑相关病等方面。[结论]脊椎法是针灸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方法,对其内涵和应用概况进行研究,能够为脊源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挖掘整理祖国医学的传统理论,探讨脊柱退行性病变的发病特点及诊治规律。认为督脉虚弱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经络学基础,督脉阳气弱是其基本的病因病机,风寒湿三气为诱因,血瘀是重要的环节。提出温养督脉可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督脉为元阳之气的通路,温养足太阳膀胱经背俞和夹脊穴,疏导原气,流布全身,激发调控脏腑功能,为脏腑活动提供动力;督脉下起丹田,为元气所发,通过气入丹田,循行三焦,加强上、中、下三焦脏器尤其是肾脏的滋养,而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温养督脉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从内而治,整体调节,从而取效。  相似文献   

3.
结合督脉生理功能论述督脉是重症肌无力发病的经络学基础,临床上可考虑以通调督脉为主,配合背俞穴、阳明经穴等以调整全身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津液生成和运行以濡养皮肉经脉骨节,调理筋经,养脑益髓,调节机体免疫从而促进重症肌无力骨骼肌痿软无力以及中枢神经受损症状的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4.
伏灸法是指在三伏天施以灸法治疗疾病的方法。该法用于哮喘主要选择背俞穴、督脉的穴位、经外奇穴以及与症状相关的穴位,如肺俞、肾俞、脾俞、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夹脊、涌泉、丰隆等。灸法有隔物灸、瘢痕灸、麦粒灸、实按灸等。  相似文献   

5.
背针疗法就是针灸背部相应腧穴治疗人体五脏六腑、皮肉筋骨等相关病变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包括后头、颈项、背腰、骶尾部腧穴的应用,尤以夹脊穴、背俞穴的应用最为广泛.在人体中,背属阳,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经络气血之总归,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所过.  相似文献   

6.
寇勋  金如玉  李永峰 《中医学报》2020,35(2):263-265
膀胱经“入络脑”的本质可以从四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从经脉循行上,膀胱经上连风府,入络脑;第二,膀胱经为诸阳主气,督脉为阳脉之海,两经之气相互支持、相互渗灌,而督脉与脑关系密切,膀胱经可通过督脉“入络脑”;第三,脑的基本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也在膀胱经上,膀胱经可通过五脏六腑“入络脑”;第四,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与五脏所对应的情志活动在膀胱经背部第二条侧线上有对应的五志穴,膀胱经可通过情志活动“入络脑”。在中医脑病的针刺治疗过程中,选用背俞穴、五志穴、膀胱经头部腧穴治疗,通过调节五脏、调畅情志,发挥穴位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浅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络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 ,但就其临床表现来看应属祖国医学的“腰痛”、“痹证”范畴。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足太阳经筋、足少阳经筋病变有关。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脉辨证腰椎间盘突出症顾名思义是腰椎间盘的病变 ,病位在脊柱 ,而督脉主干恰恰行于身后正中。《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可见督脉循行正经过脊柱。督脉的某些病候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似 ,《素问·骨空论篇》云 :“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脉经》记载 :“腰脊强痛 ,不得俯仰”。这些都…  相似文献   

8.
华佗夹脊穴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佗夹脊穴位居背、腰部,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又位于“胸、腹气街”中,与督脉、足太阳经关系密切,并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络膀胱),且华佗夹脊穴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脑、髓、胞中联系密切。因为其针刺较背俞穴安全,而且具有背俞穴的功效,故在临床中已应用中已较广泛。现据近年有关文献对其实验研究作如下综述。1华佗夹脊穴与脊神经调节张氏等[1]通过解剖夹脊穴发现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在与夹脊穴水平的对应关系上,相平行者占54·4%,神经后支穿皮下处有高于或低于夹脊穴水平者,但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覆…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践证明华佗夹脊穴具有膀胱经上的脏腑背俞穴同样的治疗作用,而且针刺操作更加安全。从解剖学、神经学说方面探讨了夹脊穴与背部脏腑俞穴的密切关系。指出五脏六腑中的某一个脏器有病时可以取这一脏器的背部俞穴位置相对应的华佗夹脊穴进行治疗,同样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督脉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督脉诸穴的主治规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督脉与脑、脏腑、经络的联系,论述了督脉主治病症特点,阐述督脉醒脑调神,统调脏腑,主司运动功能的重要作用,提出以督脉为纲的脊椎节段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观察单一病位的胃溃疡、胃炎患者和复合病位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特异性压痛反应定位的差异及其规律性。方法 采用指压按诊的方法观察受试者督身柱(T3)-L3各棘突下压痛反应的出现率和分布规律。结果 21例胃溃疡、13例胃炎和30例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督脉压痛点阳性率均为100%;胃溃疡与胃炎患者的脊柱各节段水平压痛反应出现率极为相似(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8,显著性检验为P<0.01),出现率90%以上的督脉穴位均为神道(T5)和灵台(T6);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出现率90%以上的为T8和筋缩(T9)。结论 胃溃疡与胃炎在督脉背段压痛反应的特异性定位相同,但与消化系统疾病不同,提示单一病位与复合病位的疾病相应的穴位特异性定位不同。神道穴和灵台穴为针灸诊疗胃溃疡与胃炎的特异性穴位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用临床有代表性的病例,通过辨证选用相对应的背俞穴进行针刺操作。结果:采用针刺背俞穴法的病例都达到了临床治愈的标准。结论:针刺背俞穴对于治疗相应五脏的病变具有较好的疗效,背俞穴相互配合应用,能够调整相应的脏腑阴阳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肛肠疾病使督脉受阻后营卫不行,阳气不布,血液瘀滞,瘀血灌背,督脉之血气进一步受阻.临床上常取穴腰俞、长强穴二穴,电针治疗以疏通经脉,散结瘀滞,祛除病气而治疗肛肠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在十四经经穴中,有一些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输穴,称为特定穴。脏腑背俞穴即其中之一。输穴是经气输注交会于皮肉筋骨之间的部位,而脏腑背俞穴则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些特殊俞穴,其位置又接近相应的脏腑,故在临床上是治疗脏腑及其有关组织器官疾病的有效俞穴。《内经》对该穴论述较为完整,现从以下方面论述之。  相似文献   

15.
古代文献记载夹脊穴与督脉及足太阳经经气相同,并借此调节脏腑相关疾病,从而发挥其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夹脊穴能够刺激脊神经的传入和传出神经,发挥其调节植物神经、改善血液循环、镇痛及调节自由基的效应.临床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疑难杂症,其作用机制与脊神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脊柱退行性疾病从督脉论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脊柱及督脉的解剖学位置、主病主症及病因病理等多方面系统地阐述了脊柱退行性病变与督脉主病的相似、相关性关系,提出“脊柱退行性疾病之病机主要责之于督脉”的学术观点,认为脊柱退行性病变主要因为“督脉气衰,阳气不振”,并制定了“温补肾督,通督达气”的治疗大法,且拟出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专方。认为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研究应建立在对祖国医学经典理论深入研究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临床兼症而精确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阳痿患者“督脉寒凉、督脉不通”的红外热图特点,通过对督脉功能、督脉与阳痿关系的阐释,论述了督脉在温养宗筋、促进性欲、维持勃起中的重要作用,提出阳痿的核心病因病机是以督脉阳虚为本、寒凝为标,经脉阻滞为结果,制定了“温阳通督”的治法治则及方药,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药完备的“督统宗筋”学术观点,为治疗阳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拔罐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中医外治方法,背俞穴是脏腑气血流注于背部的穴位总称。背俞穴拔罐可调节对应脏腑功能,治疗相关疾病~([1,2])。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变化,痛风逐渐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第四大代谢性疾病,而拔罐法因为其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优势,越来越多被应用于痛风的治疗中。背俞穴拔罐治疗痛风虽已有较充实的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及案例报道却较少~([3])。  相似文献   

19.
<正> 脏腑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别冠以脏腑之名,共12穴。本文仅对脏腑背俞源流、含义、定位、主治规律、配伍规律及针刺方法、注意事项作初步总结。一、背俞源流据古文学家研究,“尹”字,甲骨文为  相似文献   

20.
督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为阳脉及全身经脉之海,是十二经之纲领及动力。在传统脏象经络学说中,它没有脏腑络属关系,而脑作为重要的“中枢性脏腑”,在历代中医文献中也无所属经络的论述。在循行路线上,督脉不仅直接入脑,而且还联系到心、肾等与脑密切相关的重要脏器;在生理功能上,二者极为相似,都具有统率、督促的功能;在循行病理上,督脉主神经精神疾病,临床上凡病变在脑者多可从督脉论治;现代研究也表明督脉与脑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认为督脉是脑所属的经络,深入对其相关性研究,对于完善奇经理论及脏象经络学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