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球后麻醉是抗青光眼手术最常用的麻醉方法 ,但球后麻醉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刺伤眼球、损伤视神经 ,尤其是对小视野、低视力的晚期青光眼患者引起一过性黑朦的危险性更不容忽视[1] 。表面麻醉在白内障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已得到证实[2 ] 。为减少并发症 ,缩短手术时间 ,采用结膜表面麻醉加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抗青光眼手术成为临床探索热点 ,为配合这一麻醉方式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应用 ,针对青光眼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 ,予以相应的护理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3月由我中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青光眼手术麻醉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72例198眼青光眼患者行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青光眼手术,134例175眼青光眼患者行球周麻醉下青光眼手术,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青光眼手术组未出现球周及球后麻醉的相关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青光眼手术麻醉方法,适用范围广,尤适用于严重视野损害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手术在青光眼的治疗中是一种重要手段。我们采用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效果满意,较球后麻醉简便,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不会出现球后出血等并发症,患者配合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表面麻醉联合眼球筋膜囊下麻醉在青光眼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本组青光眼患者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眼球筋膜囊下麻醉的方法,观察止痛效果。结果:163眼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眼球筋膜囊下麻醉的患者术中疼痛13眼(7.99%),其余150眼,术中均无疼痛,麻醉效果充分。结论: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眼球筋膜囊下麻醉不仅避免球后或球周麻醉的可能并发症,而且避免了表面麻醉不充分的缺点,麻醉效果充分,操作简便,其不失为青光眼手术中一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32例,表面麻醉下手术137眼,球后麻醉下手术95眼,对两组麻醉效果、并发症、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表面麻醉下和球后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麻醉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但表面麻醉可以减少球后麻醉可能导致的并发症,且手术时间比球后麻醉短。结论: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角膜穿通伤手术的可靠性、安全性.方法:研究组36例(36眼)在表面麻醉下完成角膜穿通伤手术.对照组36例(36眼),施行传统的球后麻醉和表面麻醉,对麻醉的有效性、并发症、手术时间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能耐受和配合手术,研究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表面麻醉下行角膜伤口修补术方法简单、易操作.避免了球后、球周麻醉的多种并发症发生,安全有效,是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不同麻醉方式下(球周麻醉与单纯表面麻醉)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小梁切除术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球周麻醉组与表面麻醉组,各48例。球周麻醉组采用球周麻醉后进行小梁切除术,表面麻醉组于单纯表面麻醉后进行小梁切除术。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麻醉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新生血管消退时间、术前与术后7 d血清白介素-6(IL-6)、PEDF、VEGF水平及眼压,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6,P>0.05);球周麻醉组新生血管消退时间短于表面麻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3,P<0.05);术后7 d,两组IL-6、VEGF水平及眼压均降低,且球周麻醉组低于表面麻醉组,PEDF水平均升高,且球周麻醉组高于表面麻醉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84、4.353、5.293、4.929,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方法在小梁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患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0眼在表面麻醉下施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0眼在球后麻醉下施行小梁切除术,分析、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球后出血、眼睑皮下出血、结膜下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麻醉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表面麻醉加结膜下麻醉对各种类型抗青光眼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麻醉方法,通过我院83例抗青光眼手术的观察,证实只要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手术配合及护理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表麻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38例(47眼)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用0.5%爱尔卡因眼液表面麻醉和2%利多卡因结膜下浸润麻醉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誊中反应及术后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麻下均能很好地配合手术顺利完成,无一例改用其他麻醉方法。不但镇痛效果好,还可避免球后麻醉的并发症,而且减少对晚期青光眼手术的风险。结论:表麻加结膜下浸润麻醉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及联合青光眼手术能达到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同时避免了球后阻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2001—10开始采用球结膜下麻醉行白内障及青光眼手术,经大量病例临床观察,该方法优于常规的球后及球周麻醉,收到很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麻下隧道小切口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临床观察346例表面麻醉下行隧道小切口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麻醉效果、术后视力及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表面麻醉有效率99.5%,麻醉及手术并发症少。结论:表面麻醉在隧道小切口老年性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安全、可行,并可避免传统白内障摘除的球后、球周麻醉的诸多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点小剂量球周联合表面麻醉在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效果。方法 对386例白内障患者手术时行单点小剂量球周联合表面麻醉。结果 麻醉效果I级368眼(95.3%),Ⅱ级18眼(4.7%),无Ⅲ级病例。结论 单点小剂量球周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安全、有效,可用于规模化白内障防盲手术中。  相似文献   

14.
刘鲁霞 《护理研究》2008,22(10):2692-2692
球后注射为跟科常用的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手术麻醉、眼后节疾病、缓解晚期青光眼的疼痛等治疗一。由于球后注射为一侵入性操作.加之眼睛结构的特殊性。故给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现将球后注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方法对138例(159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采用两种麻醉方式,其中78眼行表面麻醉、81眼行球后麻醉,比较麻醉效果的差异,并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及术后1周视力恢复情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麻醉方式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在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白内障合并PACG患者82例,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联合组(43例43眼)和对照组(39例39眼),均接受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取表面麻醉,联合组采取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效果、术中制动效果、术眼配合度、患者麻醉满意度、术中麻醉并发症。结果术中10、20 min及术毕,联合组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术中眼球运动、眼睑挤压的制动效果均优于对照组;配合率及麻醉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并减少结膜出血、眶压升高等手术并发症,适用于白内障合并PACG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球后麻醉、结膜下麻醉及表面麻醉对眼底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比较3种麻醉方式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57例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3组,其中19例行球后麻醉(球后麻醉组),20例行结膜下麻醉(结膜下麻醉组),18例行表面麻醉(表面麻醉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3组患者麻醉前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末期流速。结果球后麻醉组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流速峰值和舒张末期流速显著降低,术后各流速逐渐恢复。结膜下麻醉及表面麻醉组各血流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为眼底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结膜下麻醉及表面麻醉对眼底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优于球后麻醉。  相似文献   

18.
球后麻醉是内眼手术传统的麻醉方法,效果可靠,但并发症较多,因而近年来在眼科领域比较广泛的应用球周麻醉的新方法.为了比较两种麻醉的效果,自1998年起,作者对上述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刘鲁霞 《护理研究》2008,22(29):2692-2692
球后注射为眼科常用的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手术麻醉、眼后节疾病、缓解晚期青光眼的疼痛等治疗[1].由于球后注射为一侵入性操作,加之眼眶结构的特殊性,故给操作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性.现将球后注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表面麻醉下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进行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的可行性和优点。方法:对81例96眼用0.5%爱尔凯因眼液表面麻醉实施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结果:麻醉效果Ⅰ级68例(70.82%),Ⅱ级24例(25%),Ⅲ级4例(4.26%)。术后矫正视力<0.1者13眼(13.51%),0.1~0.4者37眼(38.57%),0.5~0.9者38眼(39.62%),≥1.0者8眼(8.34%)。术后第1天11眼发生暂时性高眼压,经用药物或眼球按摩后均恢复正常;6眼发生Ⅰ~Ⅱ度浅前房和低眼压,经散瞳和加压包扎后恢复正常。结论:表面麻醉对抗青光眼联合白内障手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的麻醉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