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了进一步明确白念与白斑的关系,我们应用三种动物接种白念进行感染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在三种动物的口腔接种白念后,能否都引起白斑性损害,并进而了解白念是该损害的病因,还是一种继发性感染。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动物:1.大白鼠:60只,平均体重175g(范围为120~354g),雌雄各半。用随机的方法分成5个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以左下唇近唇沟处的粘膜为实验部位。  相似文献   

2.
罗泊 《口腔医学》1987,7(1):29-31
<正> 口腔白斑最基本病理组织变化的特点是角化不良或上皮不典型增生或两者同时存在,一般认为是常见的口腔“癌前损害”。据Cawson氏认为90~95%的白斑为良性或5年内不发展成癌,但白斑病人的患癌率却比正常高50~100倍,为3~6%。然而由于诊断白斑的认识和标准不同,可能影响其癌变率的统计值,故如何从大数量白斑患者中发现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饥饿环境对白念菌生物膜形成以及其中耐药滞留菌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别构建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24 h生物膜,两性霉素B(Amphotericin B)冲击24 h,冲击前、后行活菌菌落计数(CFU),计算得出滞留菌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以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各组生物膜形成状况。采用SPSS1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数期、稳定期和饥饿态白念菌生物膜形成能力依次下降 (P<0.05),具有显著差异,前2组形成菌丝相生物膜,而饥饿态菌形成酵母相生物膜。药物作用后,滞留菌比例依次升高(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营养状态对白念菌滞留菌的产生有影响,饥饿状态能够提高滞留菌的产生比例。  相似文献   

4.
口腔白念珠菌基因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口腔黏膜病白念珠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点。方法 采用计算机系统辅助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析,对健康人和黏膜病患者口腔的38株念珠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38株菌株中36株被鉴定为白念菌,其余2株为热带念珠菌。白念菌RAPD分析共出现21种RAPD带型。扁平苔藓组与口腔念珠菌病组间白念致病菌RAPD指纹图无明显相似性。结论 不同基因型白念菌的定植可能与口腔黏膜病的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5.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白色念珠菌生物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腔念珠菌感染与带菌者白色念珠菌生物型的研究徐岩英,胡碧琼,刘立新,林琴L.P.Samaranayake白色念株菌(下简称白念)是口腔念珠菌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白念感染的发生除与宿主全身及局部易感因素有关外,其本身因素,即是否白念本身生物型、遗传型的...  相似文献   

6.
口腔念珠菌白斑中CD44H、CD44v3和CD44v6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口腔念珠菌白斑(oral camdidal leukoplakia,OCL)上皮中CD44H、CD44v3和CD44v6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炎症、癌变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9例OCL上皮中CD44H、CD4v3和CD44v6的强近性表达;重度异常增生上皮人武部出现低表达,与对照组非白念白斑一致;形成微脓肿或炎症密集区的上低表达。结论 口腔念珠菌白斑伴上皮理度异常增生者CD44H  相似文献   

7.
白色念珠菌对硅橡胶赝复材料表面粘附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影响白念菌粘附于硅橡能力的因素。方法:对C.albicans在两种硅橡胶材料表面粘附量进行计数,统计。结果:SY-1和MDXA-4210在有无唾液获得膜存在条件下,白念菌粘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有唾液获得膜存在时,各种材料表面的白念菌粘附数量明显低于无唾液获得膜存在时(P〈0.01)。结论:C.albicans对两种硅橡胶材料的粘附性无明显差异,唾液的存在有降低C.alb  相似文献   

8.
白色念珠菌(简称白念)可引起口腔粘膜的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如雪口,这是众所周知的。但也可引起口腔粘膜的慢性损害,如慢性增生性念珠菌病——念珠菌性白斑(candidal leukoplakia),它是一种临床上可识别的一种组织学实体。常在口腔粘膜上形成持续的坚韧的白色斑块,这种斑块在临床上难以同由于其它原因引起的白色斑块相区别。念珠菌性白斑可作为独立的损害而发生,也可以作为皮肤粘膜念珠菌病的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纯聚氨酯材料(PU)、含1%和5%纳米聚磷腈的聚氨酯材料(PZS-1%、PZS-5%)表面白念菌和变形链球菌黏附情况。方法:测定3种材料(PU、PZS-1%、PZS-5%)表面粗糙度,并将其分别于白念菌和变链球菌菌液中进行黏附实验,分析材料表面微生物的黏附情况。采用SAS8.0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U、PZS-1%和PZS-5%材料的表面粗糙度由大到小依次为PU>PZS-1%>PZS-5%(P<0.001);白念菌和变链球菌黏附实验中,黏附微生物量从多到少依次为PU>PZS-1%>PZS-5%(P<0.001)。结论:添加不同比例的纳米聚磷腈,对聚氨酯材料微生物黏附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白念菌基因分型方法及基因分型在口腔粘膜病领域中的应用作一综述,指出基因分型是白念珠菌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加入不同中药后的水溶性壳聚糖对白念菌的抑菌效果及其作为义齿稳固剂的黏结抗张强度。方法采用水煎法将6种中药提纯并烘干,配制成不同浓度,分别与壳聚糖混合,筛选最有效抑制白念菌的混合物及其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此种混合物的黏结抗张强度值,并与Protefix义齿稳固剂进行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种中药-壳聚糖混合物中,以七叶一枝花-壳聚糖混合物抗菌效果最佳,其MIC为1.563 mg/mL;七叶一枝花的黏结抗张强度值在0 h及浸入人工唾液后12 h大于protefix义齿稳固剂,其平均值及最大值大于Protefix义齿稳固剂(P<0.05)。结论七叶一枝花-壳聚糖混合物具有良好的抑制白念菌效果及黏结抗张强度。  相似文献   

12.
作者研究了美国两所牙学院的口腔病理室在13年中临床诊断为口腔粘膜白斑的送检材料3,256例占全部标本52,145例的6.2%)。本材料包括临床诊断为白斑或白斑角化病以及口腔粘膜上不能擦去的白色斑或斑点性病变,排出其他疾病(如扁平苔癣,念珠状菌病,白色海绵痣),也不包括提供材料时,临床诊断为癌的病例。在这里,白斑只是临床名词,而非组织病理学的概念。发病年龄主要在50—80岁。男性稍多于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继1959年4,734人的检查及1964年 3,784人的检查之后,作者又对3,674名孟买警察进行了10年追踪观察。在10年当中有117名白斑病人,其中1例发展成为口腔癌。嚼烟者的白斑可以恢复,而吸烟者的白斑则是持久性的。白斑大多数人认为是癌前状态,但对于白斑能否癌变的意见尚不一致。迄今为止文献报告白斑癌变的差别很大,由0(观察5年)  相似文献   

14.
牙菌斑常含念珠菌,一些研究者报告,口腔念珠菌尤其白色念珠菌(以下简称白念)与义齿性口炎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去除白念可预防义齿性口炎(不是由义齿损伤而引起的)。义齿清洁剂可分为碱性过氧化物,次氯化物、酸、消毒剂和酶等。过氧化物不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念珠菌种之间及不同来源白念珠菌菌株之间的基因型相关性。方法 :对口腔白念珠菌病原菌、共生菌及非白念病原菌分别进行表型和RAPD分析。结果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RAPD带型存在差异 ,相似系数在 5 1.7%。共生菌与病原菌RAPD带型未见差异。白念珠菌种内相似系数大于 70 % ,菌株间存在DNA多态性。结论 :共生白念珠菌与病原菌未见RAPD带型差别 ,提示对口腔念珠菌病的防治应重视宿主因素在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Leopard和Poswillo在1974年,Leopard在1975年,就认为冷冻是治疗口腔粘膜白斑的一种可选方法。Poswillo 1975年指出,冷冻对白斑多发病灶和广泛的粘膜白斑有特殊用处。一些作者发表了用冷冻治疗粘膜白斑获得良好结果的证据,但大多数均无二年或二年以上的随诊资料。Sausmen描述24例粘膜白斑和原位癌,三年中有4例复发,复发是在冷冻瘢痕的边缘,而不包括冷冻瘢痕。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体外研究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微量平板法制备12和24 h白念株菌生物被膜,每组膜分别加入不同浓度法尼醇(100~900μmol/L)培养24 h,甲基四氮盐(XTT)减低法检测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效果,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被膜形态。结果:不同浓度的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均有抑制作用(P<0.05),法尼醇浓度增加,抑制强度呈上升趋势。培养12 h,抑制白念株菌生物被膜50%活性的最低药物浓度(sessile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50%,SMIC50)为600μmol/L;培养24 h,SMIC50为200μmol/L。结论: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强度与法尼醇浓度和生物被膜时相相关,高浓度法尼醇的抑制效果高于低浓度法尼醇。  相似文献   

18.
<正> 1978年我科对上海地区(50个单位及市郊农民)的1958年以前出生的18769人进行了口腔粘膜病普查,其中白斑1502例。为了明确2年来白斑的变化,我们于1980年8月对1978年各受检单位的白斑患者进行了复查。根据复查结果,我们以0.2%维甲酸溶液供部分患者作涂布治疗(另文小结)。对象和方法检查者与受检者都为参加1978年普查的部分医务人员和白斑患者。详细询问每一患者与检查2年来的吸烟及白斑演变情况,并将结果  相似文献   

19.
口腔粘膜白斑癌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经临床和组织学确诊的235例口腔粘膜白斑患者进行l~16年追踪随访,有32例白斑恶变,癌变率为13.6%。其中男性18例,占男性白斑数的11.8%;女性14例,占女性白斑数的16.9%。癌变组平均年龄为53.4岁。白斑类型以颗粒型和疣状型恶变率较高。癌变损害部位以舌部白斑恶变率最高占75%,尤以舌缘、舌腹损害为多。白斑出现疼痛,局部充血红斑,损害迅速扩大、糜烂、增殖质硬等,都可能为恶变的征兆。本组32例,术后随访到20例,有2例复发,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口腔粘膜白斑是常见的口腔粘膜疾病,早已被公认为癌前病变。因早期无任何自觉症状不引起患者的重视,为了解河北省沧州市老干部口腔粘膜白斑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发病规律,我们于1987年对1060名老干部进行了口腔粘膜白斑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