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脊索瘤的MRI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992年至2001年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脊索瘤的MRI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脊索瘤大多发生于颅底中线处的斜坡和/或鞍区,并广泛侵犯颅底的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在T1WI主要表现为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Gd—DTPA静脉注射增强后,均有较明显的不均匀强化。此外,侵及斜坡的脊索瘤均出现斜坡形态和其内MR信号的异常改变。结论MRI检查颅内脊索瘤的临床意义在于明确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范围,评价肿瘤对颅底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侵犯情况,有助于和斜坡与鞍区的其它疾病如骨软骨瘤、颅咽管瘤的鉴别。从而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 女 ,16岁。发现上腹部肿物 1年 ,无痛性缓慢生长。查体 :上腹部可触及肿物 ,约 6 .5cm× 7.0cm ,界清 ,光滑 ,活动度好 ,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MRI表现 :胰头区软组织肿物 ,T1WI呈略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T2 WI加脂肪抑制后 ,示肿物仍为高信号区 ,增强后肿物周边可见高信号强化区 ,为强化的胰腺组织 ,内部为低信号 ,可见小片状强化 (图 1~ 4 )。手术所见 :肿物位于胰体靠近胰颈 ,为球形 ,约 6 .5cm×7.0cm。可见包膜。病理结果 :胰腺实性 假乳头状瘤。图 1 T1 WI胰颈处可见圆形肿物 ,呈均匀低信号 ,大小约 6.0cm×5…  相似文献   

3.
患者 女 ,3 9岁 ,内蒙古人。 4个月前出现上腹部间歇性胀痛 ,劳累后易发作。体检 :肝区扣痛阳性。其母 3年前因肝棘球蚴病行手术治疗。患者长期生活在牧区。B超检查 :肝右叶可探及一强回声的实性包块 ,大小为7 0cm× 6 4cm× 6 2cm ,外形不规则 ,包块内回声不均匀 ,可见不规则低回声区。诊断 :肝右叶实性占位。MR检查 :肝右叶见一约 9 1cm× 7 5cm× 6 0cm大小的包块 ,边缘明显不规则 ,与肝组织分界清楚 (图 1)。T1WI呈低信号 ,内部信号不均匀 (图 2 ) ;T2 WI包块主体呈低信号 ,其内可见偏心性液体样高信号 ,高信号内见几个低信号的条…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底脊索瘤,6例同时进行CT、MRI扫描,4例仅行CT扫描,5例仅行MRI扫描,2例同时行CTA检查。结果: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8例,鞍区5例,颈静脉孔区1例,1例同时跨颅中、后窝生长。形态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13例边界清晰,2例边界不清晰。CT表现肿块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软组织块,7例见斑点状钙化,8例见不同程度骨质破坏。MRI肿块信号不均匀,T1WI呈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MRI扫描对病变范围的显示优于CT。结论:颅底脊索瘤有典型的好发部位,T2WI明显高信号较具特征性,CT和MRI对术前诊断颅底脊索瘤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底软骨肉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MRI表现特点。方法:搜集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软骨肉瘤,分析其MR表现。结果:6例病灶分布散在,肿瘤所附着处颅底骨质破坏,局部可见大小不等肿块,多可见分叶,边界多数较为清晰,邻近脑组织无或有轻度水肿。MRI显示病灶信号欠均匀,T1WI以等信号为主,内可见斑片状更低信号区,T2WI则以高信号为主,其中混杂散在低信号或更高信号区,增强后肿瘤为不均匀的显著强化,病灶内T1WI、T2WI均为低信号区,增强后无强化。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在MR上能够准确地进行定位诊断,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分型及其相应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的纤维结构不良的X线和MRI表现,MRI均做平扫和增强。结果全部病例均为长管状骨,单骨型17例:股骨10例,肱骨5例,桡骨2例;多骨型1例,同时侵犯股骨和胫骨。X线表现分型:磨玻璃型10例,囊肿型6例,丝瓜络型2例;相应MR表现——磨玻璃型:T1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低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等高信号;囊肿型:T1WI呈均匀极低信号,T2WI为均匀或欠均匀高信号;丝瓜络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全部病灶边界清楚,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硬化带,未见明显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增强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变区边缘强化。结论X线平片仍是诊断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良好首选方法,MRI对判断病灶组织变化有帮助,后者是前者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颅底胆脂瘤的MRI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底胆脂瘤MRI分型的意义及其MRI诊断特征。方法观察15例颅底胆脂瘤的CT、MRI与病理学资料,根据肿瘤T1WI信号的不同,将颅底胆脂瘤分为Ⅰ型和Ⅱ型,分析两型胆脂瘤在CT、MRI征象和颅底骨质侵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15例颅底胆脂瘤T2WI显著高信号,肿瘤实质无强化。15例中,Ⅰ型,6例,肿瘤位于桥前池和桥小脑角区,CT均匀低密度,T1WI均匀低信号,包膜不强化,颅底骨质改变轻微,肿瘤实质为胆固醇结晶;Ⅱ型,9例,肿瘤位于一侧中、后颅窝底,CT呈混杂密度,T1WI呈混杂信号,其中4例为低信号中夹杂少量高信号,另5例以高信号为主,包膜强化,颅底骨质呈显著外压性改变,肿瘤实质为角化上皮和蛋白。结论颅底胆脂瘤分为Ⅰ型和Ⅱ型是合理的,体现了两型颅底胆脂瘤组织病理和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对指导MRI诊断有积极意义。T1WI信号多样性、T1WI显著高信号、肿瘤实质不强化以及与MRI分型相关的颅底骨质侵犯是颅底胆脂瘤的MRI诊断特征。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例行CT扫描,2例经MRI扫描。结果:6例PNET位于骶椎2例,腰椎1例,颈椎1例,尾骨1例,右髂骨1例。肿瘤最大截面2.0cm×3.8cm~5.0cm×8.5cm。6例均伴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其中融骨性破坏5例,成骨性1例。4例部分边界不清,2例边界完全模糊不清。CT以等密度为主,4例密度均不均匀,3例内见点状、片状高密度,呈“浮冰”样改变;2例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内见多发小血管及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MRI信号均不均匀,T1WI均为等信号,T2WI均为稍高信号,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6例均无明显骨膜反应,椎间隙无狭窄,2例行MRI检查椎间盘无明显破坏。结论:中轴区原发骨内型PNET以儿童及青年多见,肿块常较大,包绕椎体,椎体骨质破坏常见,肿瘤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强化明显,其中“浮冰”征有一定提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12岁,因右眼不适3年,加重5月伴视力障碍就诊。外院CT提示右侧鞍旁占位性病变。MRI示鞍区右侧一肿块,大小约1.6 cm×3.9 cm×4.1 cm,呈哑铃状,境界较清楚。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注射对比剂后不均匀明显强化。脑垂体受压左移,信号无改变。病灶包绕右侧颈内动脉、视神经,同侧额叶、颞叶受压,相应脑组织有轻度水肿(图1~3)。MRI诊断:鞍区右侧占位性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于第二间隙发现暗红色肿瘤,呈分叶状,包膜不完整,包膜血管丰富,触之易出血,边界尚清,质硬,大小约2.0 cm×3.5 cm×4.0 cm。右侧视…  相似文献   

10.
颅底软骨肉瘤是一种少见的生长缓慢的局部侵犯的肿瘤。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7例经手术及组织学确诊的颅底软骨肉瘤MR图象上肿瘤大小、位置、信号及肿瘤扩展的特点。男9例,女8例,年龄22~69岁。其中8例为术前MR检查,9例为术后复发或肿瘤残余。MR采用1.5T 13例,0.5T 2例,0.35T 1例。短TR/TE为400~800/20~30,长TR/TE为2000~3200/25~30。11例行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将肿瘤信号强度与肌肉及脑灰质相比分为低、等、高三类。信号又分为均匀及不均匀的。肿瘤强化程度分为轻度、中度、显著三级。手术前肿瘤大小为2.8cm×2.0cm×2.0 cm~5.3cm×6.5cm×5.5cm,复发或残余肿瘤为2.0cm×2.0cm×2.5cm~6.0cm×8.0cm×7.2 cm。  相似文献   

11.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和限度。资料与方法搜集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颅底软骨肉瘤,均行CT及MRI平扫。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11例CT上可见不同程度的钙化,MRTl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1例CT表现为囊性低密度,伴有高密度点状出血灶,T1WI呈以低信号为主夹杂高信号出血灶,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8例MRI增强扫描均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信号及密度改变与病理相符。结论 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相符。CT和MRI是诊断颅底软骨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5例,鞍区4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8例,圆形3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9例,边缘模糊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见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软骨类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底颅脊索瘤的CT和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18例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生长方式、密度或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与邻近组织关系。结果病变起源于斜坡14例,其中伴脑干和基底动脉受压后移4例,蝶窦、后组筛窦受侵2例,单侧或双侧海绵窦受侵2例,颅底及鼻咽部受侵并推压脑干1例,岩尖骨受侵并推压延髓1例;起源于斜坡外4例,其中伴突入鞍上池2例,累及邻近岩骨、枕骨破坏1例,向下延伸延髓并脑干受压1例。CT检查(11例):11例骨质均呈溶骨性破坏伴软组织肿块,其中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3例,病变内见斑点状钙化或残存骨6例。MR检查(16例):MRI信号均显示不均匀,其中T1WI呈高低混杂信号7例,等低信号5例,低信号4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高信号7例,稍高信号3例。增强检查(13例):均呈不均匀强化,其中轻度强化6例,中度强化7例。病变呈缓慢渐进性强化8例,强化显示"蜂房征"6例,边缘轻度环形强化2例。结论 CT和MRI可清楚显示颅底脊索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周围组织侵犯范围及与邻近组织关系,对明确诊断、手术方式及术后随访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脐尿管肉芽肿性炎症一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 男 ,32岁。下腹部不适 ,排尿时明显 ,伴尿频、尿急症状。查体 :膀胱区深压痛。B超 :膀胱前壁可见一大小约 4.0cm× 5 .0cm的低回声区 ,形状不规则 ,内部实质光点分布均匀 ,与肠道关系密切。诊断 :腹腔实性占位。CT检查 :膀胱右前方可见一囊状低密度影 ,大小约4.5cm× 5 .0cm ,囊壁较厚、毛糙 ,其内密度稍高 ,CT值约 2 5~35HU ,膀胱前壁与病变分界不清 ,病变与右侧腹直肌鞘后层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 (图 1)。诊断 :膀胱右前方囊性占位。MRI检查 :膀胱右前方可见一囊状异常信号影 ,于T1WI呈等低信号 ,T2 WI呈略高信号 ,大小约 4.5…  相似文献   

15.
MRI与CT在颅底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生在颅底部脊索瘤的MRI和CT表现,以探讨MRI和CT在颅底部脊索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2例证实的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3岁,平均年龄42岁。2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检查,其中7例进行了GT检查。结果:肿瘤发病部位主要位于斜坡及其周围区域,其中斜坡15例、鞍内2例、鞍旁1例、颈静脉孔区2例、蝶窦1例、鼻咽部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16例,圆形4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15例,边缘模糊7例。MRI表现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以高、低信号为主,其中18例呈混杂信号,4例表现为信号均匀。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均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MRI由于有多轴面成像的优势,可以准确显示颅底脊索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其信号特点。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环、残存骨质方面较MRI具有优势。因此,MRI和CT相结合在颅底脊索瘤的诊断中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儿男,2岁。因“精神差1月,突发四肢无力4d”就诊。查体:神志清楚,头围明显增大,双眼下视,视力、视野检查不能配合。双上肢肌力4级,双下肢肌力3级。MRI表现:双侧脑室内以室间孔为中心见一巨大占位病变,大小约6.1cm×4.8cm×4.9cm,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及T2WI显示病灶实性部分均呈等信号,其内可见大小不等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可见明显不均匀强化,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病灶占位征象明显,周围脑实质受压移位,双侧脑室梗阻扩张积水,梗阻平面位于室间孔位置,三脑室及四脑室未见扩张。MRI考虑为脑室内肿瘤,以室管膜母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内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5例毛细胞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MRI扫描包括平扫T1WI、T2WI、水抑制和T1WI增强。结果鞍区(n=5),小脑(n=4),基底节(n=3),侧脑室、脑干、四脑室各1例。在MRI上实性肿瘤(n=4)T1WI为低、等信号,T2WI为稍高、高信号,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囊实性肿瘤(n=11)的实性成分(包括合并壁结节的3例)T1WI呈不均匀低、稍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等、稍高、高信号,呈不均匀明显强化或不规则环形强化;囊性成分T1WI为均匀低信号,T2WI为均匀高信号,囊液可被抑制(n=7)或不被抑制(n=4),囊壁为明显、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伴出血、钙化各1例。粘液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1例。结论该病多见于小脑和鞍区,实性或囊实性,可有出血、钙化;若合并周围组织侵犯、脑脊液播散,要考虑粘液性毛细胞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18.
脊索瘤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脊索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3 9例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 颅底部脊索瘤 16例 ,15例破坏颅底并有硬膜外软组织肿块 ,1例位于颅内右侧桥前池区 ,骨质无破坏。骶尾部脊索瘤 2 3例 ,椎体均有破坏 ,2 2例伴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肿瘤边界清楚 ,T1WI呈低~等信号 ,T2 WI呈较高~高信号 ;3 6例信号不均匀 ,14例有条状低信号纤维间隔和高信号粘液基质。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根据肿瘤侵犯特点和信号特征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对软组织脉管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75例脉管畸形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490例血管畸形,T1WI等信号88例,混杂信号402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475例,较均匀高信号15例,圆形血管样高信号210例,在病变的边缘可见尖角样改变216例.43例淋巴管畸形,T1WI等信号2例,混杂信号36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38例,5例T1WI、T2WI表现为脂肪增厚,另见囊状灶26例.42例血管、淋巴管混合畸形,T1WI等信号2例,混杂信号40例;T2WI不均匀高信号42例.结论 MRI能反映脉管畸形的特征,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低场磁共振梯度回波序列在骨挫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初步评价FE T2WI序列在骨挫伤中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100例骨挫伤均行X线平片、SE T1WI、SE T2WI和FE T2WI序列检查,35例另行CT检查。结果MRI检查共有124个骨挫伤病灶,其形态为斑片状或地图状及不规则状改变,信号不均匀。SE T1WI上发现105个病灶(85%),呈低信号;SE T2WI发现48个病灶(39%),呈高信号改变;FE T2WI序列发现120个病灶(97%),呈明显高信号改变;X线平片及CT未发现一个病灶。FE T2WI序列病灶检出率高于SE T1WI(0.025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