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贺晓武  张菊蓉 《人民军医》2006,49(5):309-309
1病例报告患者男,38岁。左肱骨软骨母细胞骨肉瘤术后8年,因咳嗽、胸痛、呼吸困难1个月入院。查体:体温38.0℃,脉搏90/min,呼吸26次/min,血压110/75mmHg;血常规示红细胞6.1×1012/L,白细胞14.5×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6。CT示左侧胸腔内一17cm×15cm×10cm椭圆形软组  相似文献   

2.
患者 ,男 ,31岁 ,因间断性头痛两月 ,进行性左眼视力下降半月于 2 0 0 2年 6月 1 6日入院。查体 :左眼视力光感 ,眼裂不对称 ,眼球固定居中 ;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直径 5 .5 mm,右侧 3.5 mm,左侧直、间接光反射消失 ,辐辏反射障碍 ,左侧面部感觉减退。头部 CT示 :鞍区软组织影 ,骨质破坏明显 ,内有钙化 ,累及中颅窝、左侧海绵窦及眶尖部 ,左侧视神经孔扩大 ,鞍隔膨隆 ,垂体柄受推移 ,增强明显强化。头部 MRI提示 :鞍区以蝶窦为中心较广泛的骨质破坏 ,蝶窦内有等 T1、等 T 2信号为主的软组织肿块 ,其间有坏死区 ,病变向上破坏鞍底、前床突…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23岁.颈痛2月,后仰、前俯时疼痛加重,低头困难,休息后无缓解.体检:患者颈部压痛阳性,以C1~C3,棘突周围明显,双上臂、前臂无麻木、疼痛.各手指活动、感觉均正常.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评价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脊索瘤、23例鼻咽癌的MRI表现。结果7例脊索瘤中心部位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鞍区,肿瘤以颅底为主,主要向颅内蔓延,广泛破坏枕骨斜坡或蝶骨体,呈边界清楚、范围较大的骨质缺损;与鼻咽部生长为主再向颅内侵犯的鼻咽癌不同。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因血供不同,强化亦有较明显区别。结论MRI是诊断颅内脊索瘤和鼻咽癌的很有效的检查方法,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 ,5 2岁 ,因颈部不适、咽部肿块一年半而入我院治疗。体检 :颈椎无畸形 ,无压痛 ,颈部活动基本正常。咽后壁左侧有一包块 ,质软 ,边缘尚清。颈椎X片及CT示 :颈 1~2椎体骨质轻度破坏 ,咽后壁脓肿形成。临床诊断 :颈 1~ 2椎体结核并寒性脓肿。手术所见 :咽后壁左侧见一约 2 .5cm× 1.8cm× 1.0cm肿块 ,骨质有破坏。病理检查 :巨检 :灰红及灰褐色破碎小组织 4块 ,大小约 :2 .3cm× 1.6cm× 1.0cm。质软湿润 ,富有粘液。镜检 :瘤组织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分叶状 ,小叶中瘤细胞为类圆形或多角形 ,呈小索条状排列 ,胞浆丰富…  相似文献   

7.
颅底脊索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探讨其MRI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颅底脊索瘤的MRI表现,13例行CT检查。结果 颅底脊索瘤发生在斜坡11例(64.7%),鞍区6例(35、3%);肿瘤形态以类圆形分叶状为主(88%);病变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病灶内可见囊变、出血、钙化灶;病变侵犯邻近结构器官如:斜坡、垂体、海绵窦等;MRI增强扫描示病变呈持续性“蜂房样”不均匀强化10例,均匀强化2例。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颅底部脊索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神经、血管的关系,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一定特征性,有助于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和预后的估计。  相似文献   

8.
脊索瘤是罕见的先天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1%以下,起源于残余的脊索。颅内脊索瘤占所有脊索瘤的35%-40%,且通常位于斜坡中线附近和蝶骨后部,少数可起源于岩骨尖。本文报道8例经病理证实的斜坡脊索瘤的CT和MRI表现,以期提高对它的认识,从而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1 病历简介男 ,3 6岁。背部持续疼痛 1年 ,伴双下肢麻木 ,步态不稳 2个月。查体 :胸椎 7、8局部有压痛 ,放射痛不明显 ,余全身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胸椎正侧位片及断层片示 :胸椎 7、8椎体旁见肿块突向胸腔 ,肿块呈半球形 70mm× 80mm ,边界尚清晰 ,其内密度不均匀 ,可见大量钙化。胸 7、8椎间隙消失 ,椎体融合 ,脊柱向右侧弯。X线诊断为神经源性肿瘤可能性大 (图 1)。胸部CT片示 :第 7、8胸椎旁见一等高混杂密度肿块突向右侧胸腔 ,约 80mm× 80mm× 90mm ,肿块边缘光滑 ,无分叶状 ,其内软组织中夹杂着大量的钙化 ,CT值为 70、2 19和 1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影像表现,主要是磁共振成像表现,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误诊的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影像学表现(主要是磁共振成像表现),结合文献总结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影像学表现,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例颅颈交界区肿块,病理证实为脊索瘤,病变侵犯广泛,影像学表现与颈静脉球瘤有多处相似之处,以至于造成误诊,但仔细观察肿瘤磁共振成像表现具有脊索瘤表现特征(等或稍长T1信号,明显长T2信号,持续缓慢增强肿块)却不具备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结论 颅颈交界区脊索瘤影像学表现(主要是磁共振成像表现)有其特征性,认真观察分析可以作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1.
12.
脊索瘤是起源于残存的脊索组织的原发性低度恶性肿瘤。较少见,约占骨肿瘤的0.2%。我院发现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脊素瘤起源于胚胎残存脊索组织,是一种少见的具有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0.43%,常发生于从颅底至尾椎的中轴骨。该肿瘤生长缓慢,但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缺乏特异性,易延误诊断.影像学、尤其是MRI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笔者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颅底脊索瘤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小儿颅底脊索瘤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表现。结果:发现肿瘤均起源于蝶枕软骨结合区,破坏斜坡和蝶骨,形成颅底鼻咽部肿块,肿块密度不均,内有散在营养不良性钙化。增强后肿块呈轻度非均匀性强化。结论:CT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块的起源,了解骨破坏和肿块内的钙化情况,从而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底脊索瘤的临床疗效及M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行伽玛刀治疗后随访6年以上的颅底脊索瘤系列MRI资料,重点对肿瘤大小、MR信号特征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总结分析.评价MRI在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影像学变化中的作用.结果 13例患者在治疗后1年内病灶逐渐缩小,其中2例在治疗后3个月左右病灶一过性增大;病灶信号逐渐变得均匀并失增强,T1WI病灶呈低信号,T2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其中4例与脑脊液信号相同.患者于治疗后1年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显示颅底脊索瘤伽玛刀治疗后的病理演变及转归.  相似文献   

16.
17.
1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48岁,腰背部疼痛5年余,行走不稳3年,双下肢感觉消失28天,于2006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自诉5年前感腰背部疼痛、盗汗,咳嗽、咳痰、低热9月,体重减轻,双下肢发热,膝关节以下感觉敏感,有踩棉花感,呈进行性加重,在本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摄胸部X线正侧位片:两上肺见斑片状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形态欠规则之稍高密度影,结合痰菌检查结果诊断为Ⅲ型肺结核。  相似文献   

18.
骨巨细胞瘤起源于中胚叶组织的破骨细胞,长骨干骺端、肋骨、椎骨、盆骨为其常见的好发部位,颅底骨巨细胞瘤为骨巨细胞中非常少见的类型[1-2],常被误诊为颅底脊索瘤、骨软骨瘤、骨母细胞瘤、嗜酸性肉芽肿和鼻咽癌等,笔者在临床中收治1例蝶窦及斜坡骨巨细胞瘤,误诊为脊索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脊索瘤MRI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了解脊索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 3 9例脊索瘤的MRI表现。结果 颅底部脊索瘤 16例 ,15例破坏颅底并有硬膜外软组织肿块 ,1例位于颅内右侧桥前池区 ,骨质无破坏。骶尾部脊索瘤 2 3例 ,椎体均有破坏 ,2 2例伴骶前较大软组织肿块。肿瘤边界清楚 ,T1WI呈低~等信号 ,T2 WI呈较高~高信号 ;3 6例信号不均匀 ,14例有条状低信号纤维间隔和高信号粘液基质。结论 MRI可清楚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根据肿瘤侵犯特点和信号特征 ,多数肿瘤可以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0.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脊索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局部破坏性的肿瘤,起源于错置或残留的胚胎脊索组织。脊索瘤属低度恶性肿瘤,很少发生转移。颅底脊索瘤多发生在颅底蝶枕交界部,常见于斜坡、鞍区和中颅窝,颈静脉孔区亦可发生脊索瘤,但较为罕见。其自然病程表现为持续加重的颅底骨侵蚀以及邻近神经血管结构的直接受压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由于颅底脊索瘤的位置深在而且侵犯周围骨质、神经和大血管等重要结构,其治疗是神经外科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颅底外科学以及立体定向放射技术的长足发展,颅内脊索瘤的诊断及治疗取得明显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