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历史渊源。方法 :通过文献查考 ,结合实际疗效调查进行分析。结果 :《本草纲目》对石打穿无载 ,只将石见穿列入“有名未用” ,且无产地记载与形态描述。结论 :《本草纲目拾遗》始载的石打穿 ,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 (仙鹤草 ) ;石见穿应为菊科植物鬼针草 ,而不是唇形科植物华鼠尾草。《中国药典》1 977年版一部的石见穿才是华鼠尾草 ,华鼠尾草是近现代石见穿的新兴品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抗癌中草药的应用日益广泛,新品种不断增加,但在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两种药物混淆,或一种药物有两个名称,或两种药物别名相同,甚至在处方配药时发生误差。本文举例说明抗癌中草药的一些问题,供医药界参考。石见穿与石打穿应当分别石见穿与石打穿只是一字之差,由于某些书刊说法不一,因而产生是一物还是二物的疑问。查石见穿的名称见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有石打穿——名石见穿的记载。《全国中草药汇编》谓石见穿别名石打穿,主治癌症。《中药大辞典》谓石见穿异名石打穿,主治噎膈。《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与《简明中医辞典》均谓石见穿与石打穿是一种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有石见穿而无石打穿。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医研究院谢宗万先生从《本草纲目拾遗》探讨民间草药石打穿与石见穿的原植物,其考证结论为蔷薇科龙牙草(仙鹤草),石见穿为菊科植物的鬼针草,不是唇形科的鼠尾草。吉林农业大学李向高先生,通过古文献考证,从参字起源甲骨文象形文字、金文鼎的古参字的象形文字、说明古医药书籍记载的人参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同时也从古代文献的植物形态学、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以及第四纪冰川对五加科植物影响,证明:古代药用人参不是桔梗科的党参的根,造成误认为党参的原因是古人观察上的失误所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品检验所苏来多·哈力克…  相似文献   

4.
《本草纲目拾遗》载石打穿治噎膈极效。《读名医类案》、《冷庐医话》亦皆载转之。唯皆以不知石打穿为何药为憾,如《冷庐医话》云:“石打穿,本草罕见,至《本草纲目拾遗》始载其功用,然世人知之者鲜,即或识之亦未必信而肯服。”按噎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查阅古籍本草文献,结合植物志对鼠尾草属药用植物形态与地理分布的描述,对本草中记载的作为中药材使用的6种鼠尾草属药材的基原植物进行考证,指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及其近缘种是丹参的基原植物,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是滇丹参的基原植物,荔枝草S.plebeia是荔枝草的基原植物,石见穿的基原植物为菊科植物鬼针草Bidens pilosa或华鼠尾草S.chinensis,鼠尾草S.japanica是鼠尾草的基原植物,关公须S.kiangsiensis为叶下红的基原植物。这为进一步理清鼠尾草属药材基原植物亲缘关系,挖掘开发鼠尾草属药用植物新的药源提供了线索与依据。  相似文献   

6.
石见穿,为唇形科鼠尾草植物,又称月下红(<苏州本产药材>)、石打穿、石大穿(<全展选编·妇产科>),为唇形科植物紫参(Salv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该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但多年来,对于该药的各种研究报导则较少,尚未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笔者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该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之功效,不仅可用于肝炎、胃炎、恶性肿瘤的治疗,而且在妇科疾病如:崩漏、月经先期、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痛经等疾病的治疗中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高晓洁  张水利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86-2986
目的:考证《本草纲目拾遗》卷三收载之紫背稀奇的基原。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药物名称、功效主治等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紫背稀奇的植物来源。结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紫背稀奇为今龙胆科植物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chinense的幼嫩全草,并建议更正双蝴蝶的文献始载。  相似文献   

8.
石打穿类药材的形态组织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凤Ti  李连怀 《中药材》1999,22(7):334-336
本文比较了仙鹤草、华鼠尾草、翠云草和黄毛耳草等四种石打穿类药材的生药特征,提出了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粉末状态时突出的鉴别特征是表皮毛、气孔轴式、花粉粒及孢子。  相似文献   

9.
石见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石见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为石见穿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查阅近20年国内外有关石见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报道,对其进行分析和综述.石见穿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研究主要集中在萜类和多糖类,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目前对石见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抗肿瘤和妇科中的作用受到医药领域的关注,但是缺少其具体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石见穿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充分利用天然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正式收载石见穿(华鼠尾草Salvia chinensis Benth.)及其制剂"复方紫参冲剂:石见穿250克,丹参250克,鸡血藤250克,当归150克,香附150克,郁金150克,红花100克,鳖甲150克.方中石见穿为紫参之别名.药典称石见穿味苦辛性平,能清热解毒、活血、利气、止痛.用于脘胁胀痛、痈肿.谓复方紫参冲剂能舒肝理气,活血散结.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本草文献中探讨民间草药雪里花的历史渊源。方法:通过古今文献考证和植物学比较研究,结合疗效和实地调查进行分析。结果:确定了雪里花的植物来源。结论:《本草纲目拾遗》始载的雪里花,为茜草科植物日本蛇根草Ophirrhiza japonica,并挖掘出治疗痔疮的有效单验方。  相似文献   

12.
LIShi zhen ,agreatphysicianandnatural istintheMingDynasty ,saysinhisfamousmedicalbookBenCaoGangMu (CompendiumofMateriaMedica ,《本草纲目》) ,“moxibus tiontherapymaydredgemeridianstocuremanykindsofdiseasesincludingsomeseverelingeringdisorders” .Moxibustionisanimpor…  相似文献   

13.
银州柴胡的原植物再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龙 《中药材》1994,17(9):40-42
本文对古本草记载的银州柴胡原植物进行了考证,认为《雷公炮炙论》、《本草图经》记载的银州柴胡是伞形科植物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本草别说》、《本草纲目》、《本草原始》等文献记载的银州柴胡应是石竹科植物银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 var. lanceolata Bge.。此外,本文还对伞形科植物银州柴胡B. yinchowense Shan et Y. Li, 非古本草记载的银州柴胡,以及银柴胡在古代作柴胡药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吕悦  石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15-1916
以“消”、“消渴”、“渴”为检索词,检索出《本草纲目》中所有相关中药,并进一步筛选出有治疗消渴的药物。对这些药物的归经、五味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归经中肺、脾、胃、肝有显著性差异,五味中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草纲目》中治疗消渴的基本用药规律是:①用药的归经主要是肺、脾、胃、肝、肾为主。②五味主要以甘、苦、酸为主。  相似文献   

15.
张卫  张瑞贤  李健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24):4928-4931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于中药药味的标注却别很大。《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该书对药味的标注方法和原则,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对于药味的标注化标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草纲目》重视药味理论,采用了宋明理学的方式来阐释药味与功效的关系,但并未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系统论的观念,同时该书也并未使用理论反推药味的方式标注药味。《本草纲目》在药味的标定上主要采用口尝药味的标定方式,应作为当前主流标定药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失活牙髓用的砷剂到目前为止,口腔科用砷剂失活牙髓,还被我国及其他国家应用着,在牙病的治疗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很多人认为口腔科应用砷剂失活牙髓是从外国传来的,其实不然,我国很早就开始应用了。我国在医学方面应用含砷矿物的历史很悠久,多以礐石(《神农本草经》)、苍礐(唐·《新修本草》)、砒石(宋·《开宝本草》)、信石、  相似文献   

17.
王Jie 《中药材》1995,18(6):312-314
对中药赤小豆用药历史的考察,认为《本草纲目》以前以赤豆Phaseolus angularis Wight为主,自《本草纲目》至今则以赤小豆P.calcaratus Roxb.为佳。相思子混作赤小豆药用始见于明《本草原始》,中药腐婢是泛指豆科多种植物的小豆花,非特指赤小豆花。  相似文献   

18.
干姜、生姜药用源流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姜的合理应用提供文献资料,考证姜的入药历史,认为姜的药用史可分作3个时期;东汉《神农本草经》以前,生姜、干姜效用不分,干姜是作为姜的一个别名;东汉末年至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前,生姜晒干以干姜入药,细分又有去皮与不去皮之别;明代《本草纲目》刊行之后,各家本草多受其影响,即认为“干姜以母姜造之”。并由此探讨了姜的南北差异,姜之子根与母根的区别,以及干姜的加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研究者对中药药用功效如指诸掌,却鲜有知其名谓涵义者。中药学因其药物众多,名称多歧,故中药释名不可或缺。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训诂法等,参考《本草纲目》《本草药名汇考》等相关文献资料,对本草高良姜各种称谓进行释义。结果发现,其得名主要与产地、环境、形态、颜色、炮制方法、功效、音近传误以及方言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蒙药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查实资料统计,有植物药千余种。由于同名异物,同物异名之故,蒙药品种较为混乱。“巴沙嗄”仅是其中之一。本文对“巴沙嗄”进行了本草考证,使之逐步正本清源,名实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