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董露霖  马铼枫 《中国校医》1999,13(5):373-374
麦滋林-S(M-S)是一种胃黏膜保护剂,其对黏膜的保护作用已经被很多实验及临床观察所证明[1-3]。我们对M-S与得乐冲剂(Del6)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患者具备上腹痛、饱胀、暖气和食欲不振4种主要症状,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检直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其血尿粪常规检查和肝功能试验均正常,近期内未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的门诊病人为观察对象。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90例,慢性萎缩胃炎63例。年龄20-71岁,男女比例为1:1,随机分为M-S治疗组与DeLe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性别分布、…  相似文献   

2.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0年 1月 - 2 0 0 2年 12月 ,笔者应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70例 ,并与吗叮啉治疗5 6例进行对照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2 6例患者为门诊及部分住院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70例和对照组 5 6例。治疗组中男 4 3例 ,女 2 7例 ,年龄 2 5岁~ 6 8岁 ,平均 4 6 .2岁 ;病程 6个月~ 12年 ,平均 5 .7年 ;其中轻度萎缩性胃炎 2 3例 ,中度萎缩性胃炎 32例 ,重度萎缩性胃炎 15例 ;伴肠上皮化生2 0例 ,伴异型增生 12例。对照组中男 39例 ,女 17例 ,年龄 2 8岁~ 71岁 ,平均 4 5 .9岁 ;病程 6个月~ 13年 ,平均 6 .1年…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又称胃痛 ,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 ,是脾胃功能出现病理变化时所表现的外在症状。经过对脾胃虚弱型胃脘痛和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病人 ,在纤维胃镜直视下胃粘膜病理变化情况的观察 ,并进行比较 ,以了解虚实两种不同证型胃脘痛病人胃粘膜病变的差异 ,现将结果报告于下。对象与方法1 对象选择  36 8例有胃脘痛为主证的病例 ,其中男 2 5 6例 ,女 112例 ,年龄 2 0岁~ 6 2岁 ;全部病例均经胃镜检查有胃部病变 ,经胃粘膜活检证实 ,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15 7例 ,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 76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32例 ,其中合并有胃溃疡者 6 8例。…  相似文献   

4.
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8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胃炎是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应用黄芪建中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胃炎 86例 ,疗疗显著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全部病例按 1982年在重庆召开的慢性胃炎诊治座谈会修订的慢性胃炎的分类 ,纤维胃镜的病理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试行方案 )进行诊断[1]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86例 ,其中男性 4 5例 ,女性 4 1例 ,年龄 17~ 72岁 ,平均 4 3 6岁 ,病程 1~ 2 6年 ,平均 4 3年。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 4 7例 ,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 6例 ,伴胆汁返流 12例 ,浅表—糜烂型胃炎 13例 ,浅表—萎缩型胃炎 ,或伴有肠上皮化生 ,异型…  相似文献   

5.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慢性萎缩性病变,是消化道常见病、多发病。重度萎缩性胃炎在病变后期常常出现肠化生、异型增生、甚至癌变等。目前,在国内外的医学研究中,普遍认为本病属于癌前病变之一,但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疗法。笔者自2007年3月~2010年2月对来诊的7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免疫调节剂N—CWS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病程迁延与胃癌的发生有关,目前用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笔者使用免疫调节剂N-CWS(红色诺卡氏菌细胞骨架)治疗35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l资料研究对象为1990年的胃癌普查中经胃镜病理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抽取60例(男性39例,女性ZI例,平均年龄46.4岁)。分为治疗组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6.3岁)和对照组25例(男性17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46.7岁)。两组经均衡检验无显著差异,资料可进行分析。1.2方法治疗组35例,上臂皮下注射N-CWS,每次200pg…  相似文献   

7.
根据胃癌发生阶段模式的认识,我们设计实施了一析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方法采用多组Logistic分析法,研究对象9为四组病例和一组对照,他们分别是胃癌组、重度异型增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和溃汤病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是病理证实胃粘膜正常或仅有轻度性慢浅表性胃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的危险因素是长期居住在高发区,经济收低下,动物蛋白摄入量少,地瓜、墨鱼摄入量大,暴饮暴食和精神创伤。重度异增生的危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笔者于1995年3月至1999年6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对该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自拟益气和胃化瘀汤治疗此病,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疗效。 一、临床资料 本组共65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者65岁,最小者29岁,平均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鸟氨酸脱羧酶(ODC)在不同胃疾病中的动态表达情况并对其在胃癌前疾病及胃癌诊断中的价值作出评价。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34例胃黏膜标本中ODC的表达情况,其中浅表性胃炎32例,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28例,异型增生26例,胃癌48例。结果ODC抗原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胃黏膜中阳性表达分别为34.4%、42.9%、65.4%和91.7%,从浅表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或异型增生再到胃癌,ODC阳性表达率依次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ODC表达与胃黏膜细胞恶性程度呈正相关,与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良好的相关性,对于癌前疾病的诊断,对胃癌筛查、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结果对比。方法:选取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自2013年7月-2015年7月间来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治疗的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130例进行实验研究,分别使用内镜检查、病理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对比两种检查结果。结果:病理诊断结果为CAG为97例(74.62%)、异型增生24例(18.46%)、肠上皮化生患者49例(37.69%),采用胃内镜检查结果为CAG130例,异形增生13例、肠上皮化生28例,两种诊断方法检查符合率为74.62%。结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过程中使用病理诊断法准确率更高,胃内镜检查法则能够更好的了解病灶的病理表现,联合使用可以提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藏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1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为能安均宁组、金灯当佐组、金灯胃萎组及仁青常觉组各25例,比较各组的临床效果及胃黏膜病理组织改善情况。结果能安均宁组、金灯当佐组、金灯胃萎组及仁青常觉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4.00%、88.00%、92.00%及76.00%,所有患者腺体萎缩、肠上皮化及不典型增生各病理改变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0%、84.21%及77.78%。结论藏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且以金灯当佐组及金灯胃萎组的疗效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的存在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密切相关。对HP相关性胃炎的研究亦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青年人HP相关性萎缩性胃炎的报道甚少。本文对我院1993年1月至1995午12月期间的86例青年人萎缩性胃炎与同期的60岁以上106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青年人的HP阳性率明显高于老年组。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病例选择为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作胃镜检查诊断萎缩性胃炎86例,其中男性65例,女性21例。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5±10.2岁。对照组为同期60岁以上萎缩性胃炎106例。方法在内窥镜检查时发现患者胃轻度充气扩张时可见到血管纹、粘膜皱壁消失或变平坦。每例均分别在胃窦和胃体各取粘膜三块,胃窦标本取自距幽门不到3cm处,胃体标本取自小弯高位。全部标本一块送作病理检查,一块用福建三强公司提供尿素酶快速诊断(IUPT)试验盒作HP检查,一块作组织切片HE染色。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不给予任何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癌变率。迄今为止尚缺乏公认的、十分有效的逆转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药物,胃复春片具有行气活血、消积除痞、清热解毒、改善病变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现已广泛用于各种慢性胃炎的治疗。本文就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治疗及胃复春片的临床应用做一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对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舒胃汤为基本方,辨证施治,随证加减药物。结果痊愈16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98%。结论舒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医院自2005年6月~2006年7月新开消化专科门诊(每周半个工作日)。对其中就诊的139名转至某三甲医院的患者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不容乐观。1临床资料在139名患者中共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50岁以上45例,70岁以  相似文献   

16.
正俗话说:"十人九胃病,百病从胃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中、重度异型增生则被视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通俗一点讲,就是因为反复的胃部慢性炎症,引起胃黏膜腺体的萎缩和减少,是相对于只影响表浅黏膜的浅表性胃炎而言的。部分萎缩性胃炎可以引起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等病理改变。数据表明,最终大约有0.5%左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演变成胃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为探讨肠化生细胞增殖分型与肿瘤相关基因蛋白产物的关系,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30例胃粘膜病变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计算细胞增殖指数(PI),检测肠化生细胞中肿瘤相关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本级实验显示正常或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胃腺癌的PI逐渐增高,差异非常明显(P<0.01)。根据胃粘膜肠化生细胞的PI分布,进行肠化生细胞的增殖状态分型:高增殖、中增殖、低增殖状态型。此分型与各类胃粘膜病变显示较好的相关性,LPT为正常或基本正常胃粘膜,MPT为胃粘膜良性病变,HPT为胃粘膜癌前病变。HPT肠化生中肿瘤相关基因蛋白产物rasp21、EGFR、h-met的表达以及Ⅲ型肠化生的检出率显著高于MPT、LPT肠化生(P<0.05)。提示HPT肠化生细胞基因表达的异常率增高,且细胞分化不良,更具胃癌前病变的特征。胃粘膜肠化生细胞的增殖状态分型可作为评价胃癌发生风险的一项有效指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残胃系指胃、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部分切除术后的胃体。胃大部切除术曾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手术方式。本组总结 1983年至 1996年残胃患者胃镜检查 6 1例 ,其中女性 1例 ,男性 6 0例 ,现将 6 0例男性患者胃镜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1.1 年龄 本组年龄 2 1~ 6 4岁 ,其中 2 1~ 40岁 18例 ,40~6 4岁 42例 ,平均年龄 49岁。1.2 胃镜检查距手术时间  3~ 2 0年 ,其中 3~ 10年 37例 ,10~ 2 0年 2 3例。1.3 术前疾病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2 5例 ,胃溃疡 15例 ,溃疡并穿孔 15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5例。1.4 手术方式 毕 式 2 5例…  相似文献   

19.
笔者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研制了胃炎消胶囊系列药,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488例。获得显著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488例,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其  相似文献   

20.
周宁 《浙江预防医学》2002,14(10):64-65
众所周知 ,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1 ] ,Hp感染使慢性携带者发生胃的癌前病变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 ,以及胃癌的危险性增加。根除Hp可延缓慢性胃炎的进展过程 ,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本研究旨在探讨传统三联抗Hp感染方案的疗效 ,同时对疗程 1周和 2周的Hp根除率进行随机性对比观察。对象与方法1 对象 共有 40例经胃镜检查证实有Hp感染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 ,所谓“活动性”是指中性多形核细胞浸润胃粘膜固有层、胃小凹上皮及表面上皮。全部患者均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或住院治疗 ,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