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发生再次妊娠的几率增加,胚胎种植于子宫瘢痕处的病例时有发生,但胚胎种植于腹壁瘢痕处较为少见。笔者对自2001年3月~2009年8月以来的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超声表现和特征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于盆腔脏器和腹膜,也可发生在手术切口瘢痕处。现将我院近7年收治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文燕 《当代医学》2013,(32):93-93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以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9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都有腹部手术史,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经期切口瘢痕处胀痛,月经期增大,疼痛加重,在月经之后变小。在超声检查中显示为腹壁瘢痕之后方腹直肌鞘内低回声包块,其边界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在治疗后切口愈合比较好,无复发病例。结论子宫内异位症的发生与剖宫术中直接种植相关,彻底的手术治疗能够治愈并且有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1]。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足月剖宫产术后的切口瘢痕处,由于异位内膜组织具有侵袭、种植生长的能力,可引起  相似文献   

5.
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状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但也可发生在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由于临床上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不同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对我院近10年间的15例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了总结,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其间质细胞生长在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几乎可以生长在机体的各个器官,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具有种植和侵蚀生长的特点、严重影响孕龄妇女的生活。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亦有上升的趋势。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及阴道分娩后的会阴切口瘢痕部位均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因此早期准确地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手术并发症也相应增多.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盆腔病灶占大多数,腹壁切口处较少见.1990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7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盆腔内异位多见,发生于腹壁切口瘢痕处较少。随着剖宫产术的增多,近年来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由于本病缺乏典型的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必须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与体征,否则极易误诊为腹壁其他疾病。现对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经超声诊断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回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周边部血流信号丰富,多普勒频谱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PSV 6.5~19 cm/s,R I0.71~0.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 对2005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疾病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易于诊断,经局部病灶切除手术治疗,效果很好,复发率低.结论 剖宫产后腹壁瘢痕处肿块伴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可作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诊断依据,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是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直接原因,手术中认真保护、清洗切口,是避免切口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资料与方法 我院妇产科1996年1月-2006年1月共做妇产科手术8380例,其中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1.27%),同期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122例(18.8%)。年龄:20—30岁10例,36—43岁6例。部位: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5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郭红娟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4):1902-19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继发于剖宫产、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术后,甚至继发于阑尾切除或腹股沟疝修补术后[1]。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胎儿体重过大、难产的发生率增高、选择时辰出生的增多等,剖宫产手术也越来越广泛,加之对腹壁切口保护意识的淡薄,临床上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越来越常见[2,3]。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尚不明了,其来源有几种学说,包括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免疫学说及血行-淋巴播散学说等。目前认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为手术操作将游离的内膜碎片种植至切口形成医源性内膜异位症。本文就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及预防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较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近年有上升的趋势,病灶多见于盆腔,手术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现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6例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临床特征、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994年6月~2004年6月在本院诊断为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于腹壁切口瘢痕7例,输卵管4例,泌尿系4例,外阴3例,宫颈3例,肠道2例,腹股沟1例,阴道分娩侧切,剖宫产术切口,外阴、阴道损伤及膀胱、肠道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多为子宫内膜种植所致。发生于腹壁切口瘢痕、外阴、宫颈、腹股沟者临床表现为随月经周期改变的肿块,泌尿系多表现为经期尿频、尿急或周期性血尿,发生于输尿管时,多伴有肾功能损害。结论: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药物治疗效果差.应早期手术治疗。减少宫腔操作,避免子宫内膜组织脱落、遗留在伤口是预防这些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应芳 《北京医学》1994,16(3):141-143
分析23例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脐部异位症1例,外阴异位症2例。药物治疗虽可缓解症状,但停药后容易复发。本组均手术切除病灶。18例获随访,时间术后半年至1年,均未见复发。手术切除病灶可以根治。  相似文献   

17.
会阴侧切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报告林正雅,钱萨南京市第一医院210006会阴侧切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极少,我院自1988年1月~1992年6月间仅见4例,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例139岁孕1产1,会阴侧切足月顺产,切口愈合佳。产后半年转经感切口痛,经抗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会阴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了1975年9月至2000年6月间收治的26例会阴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结果 会阴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其中会阴侧切疤痕处18例,会阴裂伤疤痕处8例,二均有产后宫腔操作史。结论 防治会阴疤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关键要重视保护会阴伤口,清理宫腔纱布一次性应用,进入宫腔用过的手套应冲洗后再用,缝合会阴伤口前常规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甲硝唑冲洗伤口,产后宫腔操作应慎重,避免内膜异位种植。  相似文献   

19.
会阴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报告刘淑芹(锦州市太和区医院妇产科)李桂英(锦州市妇婴医院妇产科)关书凡(锦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会阴、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少见,我院自1985年6月至1988年11月共收治4例报告如下。例1张某某,女,33岁...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病理组织学指具有不同程度功能的子宫内膜出现于子宫以外的部位,多见于盆腔内、卵巢、子宫骶骨韧带、子宫下段后壁浆膜层、子宫-直肠陷凹内和输卵管及宫旁周围组织的盆腔腹膜等处。发生于切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实属少见,因其病灶临床症状不典型,故易误诊。我院自1991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术后经病理诊断证实,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