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颈椎前路椎间融合后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建立正常高原人C5/6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A13.0.2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最后加入韧带和关节囊,通过模拟前路手术摘除椎间盘建立椎间植骨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加入前路内固定器及后路椎弓根系统三种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种生理载荷,模拟颈椎6个方向的生理活动.[结果]前路和后路2种固定方式均明显减少了前路椎体融合植骨块的应力,后路固定较前路固定更减少了植骨块的应力.主要的应力集中在椎体和螺钉交界处,不同方向运动上下螺钉承受的应力没明显差异.[结论]前路椎体间融合后通过前路和后路固定均可以降低植骨块的应力,达到手术后的初始稳定性,后路椎弓根固定在前路融合后其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强于前路钢板固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应用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行前路腰椎椎间融合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6具成人尸体腰椎标本,均来源于男性,X线榆查排除腰椎疾患和明显退行性改变,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证实所有标本骨密度均处于正常范围.截取L4~S2节段腰椎,用自凝型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将标本两端固定在夹具内.沿腰椎轴线加载500N的预负荷后,分别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检测以下三种状态的前屈、后伸及侧屈各方向活动的即刻稳定性:完整腰椎标本,L5S1椎间盘切除、PEEK椎间融合器植入,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结果 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76.9%、66.6%与81.1%;辅以后路惟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前屈、后伸、左侧屈方向的活动范围较完整腰椎标本分别减少93.9%、90%与86.6%.完整腰椎标本的空白对照组L4,5椎间前屈、后伸与左侧屈活动度分别为4.16°±0.33°、4.02°±0.30°、3.48°±0.34.;L5S1单纯椎间融合器组则分别为5.82°±0.36°、5.38°±0.30°、4.96°±0.29°;L5S1椎间融合器辅助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则分别为4.82°±0.26°、5.76°±0.31°、3.98°±0.29°.L5S1椎间单纯椎间融合器植入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崮定后,L4,5椎间相对活动度显著增加,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单纯应用PEEK椎间融合器的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即刻稳定性优于完整腰椎标本.辅以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后融合节段稳定性得到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新型扩张式腰椎椎间融合器单独单枚使用不附加椎弓根螺钉时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能。方法15个人体新鲜标本随机分为圆柱状螺纹融合器组(Interfix);箱形融合器组(Telamon);扩张式融合器组(Expanded)。模拟后路腰椎间融合术式将融合器单个置入椎间隙,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将标本放置于力学实验机中加载进行三维六度运动记录运动范围(ROM)。对3种融合器行拔出实验,记录最大拔出强度。结果各种状态下Expanded组ROM值均小于Interfix组和Telamon组,Expanded组最大拔出力为747N,抗拔出强度分别比Telamon组和Interfix组高98.1%和32.4%。结论在单独单个使用情况下,扩张式融合器界面稳定性能高于圆柱状螺纹融合器和箱形融合器,并且在抗滑移性能上也远远超过另2种融合器,在严格适应证下可以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腰椎椎间融合器和2种常用的椎间融合器在PLIF附加椎弓根螺钉术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经过检查无损伤(肿瘤、外伤、手术)的10具成人新鲜冰冻尸体脊柱标本(L4~S1)进行实验分组:①完整标本组;②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合并椎间隙单纯植骨组;③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单纯植骨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④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CAPSTONE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⑤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OIC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⑥行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隙植骨CAD-CAGE融合器植入合并L4,5椎弓根螺钉组。各组随机顺序进行7项非损伤性加载,运用数字相关法对不同处理组术后腰椎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腰椎后路L4,5全椎板切除术后,与完整标本组和其他固定组相比,在屈曲、左右侧弯、左右旋转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增大(P<0.01);行PLIF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各组,与完整标本和不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相比,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减小(P<0.01);使用椎弓根螺钉各个固定组之间比较,单纯椎间隙植骨组仅在屈曲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显著增大(P<0.01),其他各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椎间融合器的3组之间比较,6个方向的动态加载下角位移和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腰椎全椎板切除后,腰椎稳定性显著降低。②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可以得到比完整状态更好的腰椎稳定性。③PLIF术式中,采用椎间融合器比不采用融合器,能够使腰椎得到更可靠的稳定性。④融合器外形设计的区别对稳定性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6.
腰椎后外侧融合和BAK椎体间融合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证明BAK椎体间融合优于后外侧融合。方法 腰椎滑脱 2 6例采用Steffee钢板和后外侧融合与腰椎滑脱 16例采用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对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 ,比较它们的融合、复位和临床结果。结果 后外侧融合 2 6例随诊 6~ 36个月 ,临床融合率 80 8% (2 1/ 2 6 ) ,滑脱复位率 6 1% (16 / 2 6 ) ,临床疗效 :优 9例 ,良 9例 ,可 3例 ,差 5例 ,优良率 6 9%。BAK椎体间融合 16例患者随诊 6~ 2 0个月。临床融合率为 93 7% (15 / 16 ) ,滑脱复位率为87 5 % (14/ 16 ) ,临床疗效 :优 9例 ,良 5例 ,可 2例 ,优良率 90 %。结论 对腰椎滑脱的复位固定 ,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较Steffee钢板有较多优点 ,与后外侧融合比较 ,BAK椎间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 ,椎体界面间固定 ,椎间隙无塌陷 ,无植骨吸收 ,能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 ,间接扩大侧隐窝和恢复脊柱生理曲度 ,有较大的植骨床 ,有利于植骨融合 ,使患者早期下床。近期随访结果表明 ,Silhouetle脊柱棒系统固定和BAK椎间植骨融合器椎间植骨融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Steffee钢板固定和后外侧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联合固定并不同融合器椎间植骨治疗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123例单节段腰椎疾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4例,女79例;年龄22~60岁;病程6~84个月。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65例,腰椎管狭窄症30例,腰椎退行性滑脱症(MeyerdingⅠ度滑脱)21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L3,45例,L4,5101例,L5S117例。均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不同融合器的应用分为单枚普通融合器组、双枚普通融合器组和香蕉型融合器组。观察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切口长度;记录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JOA评分;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情况,以及术后12个月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量和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方面,3组患者差异... 相似文献
8.
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具有诸多优势,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关于ALIF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国外开展较多,但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应根据不同需要合理选择ALIF试验模型,人类尸体,动物尸体、有限元模型、其他替代模型等各有优缺点.单纯ALIF术后椎间获得即刻稳定性是根据"撑开一压缩"原理.前路椎间植入融合器后能够增加除了后伸动作以外的其他各方向稳定性,目前大多数关于ALIF的生物力学测试均针对即刻稳定性,然而融合器植入椎间隙后纤维环弹性逐渐丧失及融合器陷入终板内均会使椎间稳定性逐渐降低,因此椎间融合稳定性还取决于界面骨长入速度等术后因素.影响ALIF稳定性的因素有预负荷、辅助内固定、相邻椎体骨质量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选择性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后外侧植骨术选择性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22例,其中Ⅰ度14例,Ⅱ度8例;L4/L516例,L5/S16例。患者均表现为腰部疼痛,ODI平均为46.5%。MRI检查无明显椎管狭窄,滑脱率平均22.3%,腰椎Cobb角平均-8.3°,滑移角平均5.5°。结果随访平均29.3个月,3个月时患者疼痛消失,ODI平均为6.9%,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动态X线片见椎间植骨和后外侧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未发生植骨不愈合、假关节、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滑脱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即刻滑脱率平均8.5%,椎间高度恢复,滑脱角术后为0°,术后腰椎Cobb角平均-18.4°。1例术中出现下腔静脉撕裂,余未出现大血管损伤、男性交感链损伤、腹壁疝等并发症。结论对于不伴有明显椎管狭窄的退变性滑脱症经前路微创椎间植骨融合术联合经椎板螺钉固定治疗可达到满意的植骨融合率和滑脱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腰椎即刻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生物力学应力方法研究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后及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后腰椎的即刻稳定性。方法选用5具新鲜小牛标本,模拟临床行TLIF,在脊柱三维运动测试机上测试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①行单纯TLIF后,小牛腰椎应变值、应力值的变化差异不显著。而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比完整标本减小了11.6%、5.9%、27.3%(p<0.05)。②附加单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明显下降了7.0%、8.7%;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20.0%、24.0%、16.2%。③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后,其应变值和应力值与正常组比较分别下降了22.0%、22.0%;轴向刚度值、剪切刚度值和扭转强度分别增强了55.5%、53.4%、36.5%。结论①单纯TLIF后,腰椎的初始稳定性不足。②附加单侧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明显增加腰椎的初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椎弓根内固定一期前后路TFC椎体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采用椎弓根内固定及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 腰椎滑脱患者26例,男14例,女12例;采RF及SOCON椎弓根内固定器,Ⅰ期行前路和后路植骨及TFC椎体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其中,采用RF内固定 时行TFC椎体后路融合6例,采用SOCON同时加TFC椎体后路融合15例;余5例均行RF加Ⅰ期前路异体骨环加自体松质骨植骨融合。结果 本TFC椎体后路融合15例;余5例均行RF加Ⅰ期前路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伴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9例腰椎不稳症的患者行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共融合29个椎间隙。记录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观察其临床疗效满意率和植骨融合率等。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00 min,出血量约450 mL。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未出现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损伤。患者均随访16~30个月。1年后所有病例均达到椎间隙骨性融合。3例术后0.5年仍遗留轻度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后疼痛缓解失,临床疗效优良率为93.1%。结论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并单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创伤小、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07年10月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的3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疼痛情况,以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疗效。通过影像学资料测量不同部位椎间隙高度及手术节段椎间Cobb角,并评估术后椎间融合情况,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20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00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随访10~12年,平均11.3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ODI及影像学测量指标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总融合率为94.7%(36/38)。12例(31.6%)患者相邻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未发现继发性脊柱侧凸,未见融合器移位或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但必须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4.
椎弓根钉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7年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32例重度(Meyerding分级Ⅲ和Ⅳ度)腰椎滑脱患者,椎间隙Cage植骨。随访时采用Suk标准判断融合情况,并根据神经损害体征、腰部活动功能和对职业的影响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2.5个月,优良率90.6%,融合率84.4%,平均腰椎滑脱率由术前的57.3%降低到术后的12.2%。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暂时性单侧根性疼痛2例,足背皮肤麻木伴轻度的踝关节背屈肌力减弱3例,Cage下沉5例,平均下沉1.1mm。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器是治疗严重腰椎滑脱的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经椎间孔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椎间孔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8年12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单间隙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3例,其中L1/L25例,L2/L38例,L3/L410例。均采用经椎间孔单枚Cage植骨融合并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29分)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偏斜。随访23~52个月,平均40.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0.04±2.12提高到随访23个月时的24.13±3.39,优良率为91.3%。23个月时骨性融合率为95.8%。结论TLIF联合单侧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不破坏健侧结构,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内固定费用低,神经功能康复好的优点,是治疗高位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不同植骨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2年12月施行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患者67例,将26例单节段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前路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A组,11例)及Cage植骨融合组(B组,15例);将41例多节段(双或三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病例分为钢板 髂骨植骨融合组(C组,19例)及钢板 钛网植骨融合组(D组,22例)。以D值法(颈椎侧位X线片上,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分别比较A、B两组及C、D两组在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方面的疗效。结果术后即刻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D值的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全部病例随访10~36个月(平均21.5个月),均获骨性融合。A、B两组及C、D两组之间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差异无显著性(P >0.05),各组内术后即刻与末次随访时D值增值的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节段减压组(C D组)与单节段减压组(A B组)D值增值在术后即刻与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1)。结论在均行单节段或多节段减压融合的病例中,采用不同的前路融合内固定方式对恢复颈椎曲度无明显影响,由此推断正确掌握前路手术适应证是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首要因素,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关键步骤在术中而非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方法2009年5月~2011年12月,回顾性研究84例单节段腰椎退变并接受单边或双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的患者。分别统计比较2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内置物费用。术前和术后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来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腰椎侧凸角用来评估2组患者的影像学结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4.5个月。2组患者之间的植骨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边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内置物费用明显少于双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术后VAS评分、ODI和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与术后12个月的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高度和腰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腰椎侧凸角则无明显变化(P>0.05)。2组共有2例硬膜囊破裂,3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钉棒断裂及融合器脱出情况。结论单边椎弓根内固定加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患者可以达到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