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世和  周利  周秀莉 《光明中医》2014,29(1):208-211
<正>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属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蝴蝶斑"等范畴,在自然人群中患病率较高,好发于中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较多[1],以颜面部位的对称性分布、大小不一、形态不定、无自觉症状的淡褐色至淡黑斑片为临床特征,通常分布于颧部、颊部、眼眶周围、鼻部以及前额等,皮损表面光滑,不高于表皮,没有炎症,无脱屑,无痛痒感,日晒后加重。现代研究认为,黄褐斑由多因素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黄褐斑多见于育龄期女性,属于损美性皮肤病的一种,患者常以面部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斑为主要临床表现;虽无自觉症状,但严重影响美观,给患者身心造成伤害[1-2]。本研究探讨30%柠檬酸联合八白散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阳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黄褐斑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3];排除面部同时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 1992年来 ,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 85例 ,取得较满意疗效 ,并与西药治疗的 38例作对照比较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皮肤病学》(赵辨 .第 2版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92 2 )中的黄褐斑诊断标准拟定。皮损为淡褐色或淡黑色斑 ,对称分布于颊、额、眉、鼻、上唇等颜面皮肤 ,边界清楚 ,形状不规则 ,无自觉症状。根据黄褐斑的颜色及占面部面积百分比情况将黄褐斑分成轻、中、重三度。轻度 :淡褐色占面部面积 2 0 %以下 ;中度 :斑为黄褐色占面部面积 40 %以下 ,或淡褐色占面部面积 30~40 % ;重度 :黑…  相似文献   

4.
黄褐斑从瘀论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褐斑又名"肝斑"、"面尘"、"黧黑"、"妊娠斑"等.它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发于中年女性.  相似文献   

5.
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0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为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分布于面部,常对称,好发于双颊、眉额,多见于女性,有碍容貌美观。笔者自1992年起,用自拟消斑汤治疗黄褐斑105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05例均为女性;年龄最小者19岁,最大者49岁,平均...  相似文献   

6.
黄褐斑在祖国医学中称为“黎黑斑”,“肝斑”,主要发生在颜面部位的黄褐色素沉着斑片,是临床上常见而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之一。本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影响容颜及身心健康,本作者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内服滋肾益气解郁活血汤治疗本病5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诊断依据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黄褐斑:中医称为“黎黑斑”,面部皮损为黑斑,平于皮肤,色如尘垢,淡褐色或淡黑无痒痛;常发生在额、眉、颊、鼻背、唇等颜面部;多见于女子,起病有慢性过程。1.2一般资料本病例为…  相似文献   

7.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也称为肝斑,是面部黑变病的一种,常见于妊娠、口服避孕药、月经不调的育龄期妇女,夏季及南方地区较多见。临床表现为淡褐色或淡黑色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额、眉、颊、上唇等颜面皮肤[1]。西医认为本病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多与内分泌失调有关。中医称之为黧黑斑、黯斑、面尘、肝斑,认为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2]。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患面部黄褐斑的女性越来越多,人们对黄褐斑的损美性危害也越来越重视,用具有多种功效且副作用少的中  相似文献   

8.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性疾病。笔者采用中药化斑汤联合口服维生素C片和维生素E胶囊治疗黄褐斑36例,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病例均来自2002-03~2005-12本科门诊黄褐斑患者。诊断参照《简明中医皮肤学》[1]和《皮肤科学》[2]相关标准。损害为淡褐色到深褐色的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或呈弥漫性,有时呈蝴蝶状。对称分布于面部,以颧部、颊部及鼻、前额、上唇为主。无主观症状。排除标准:孕妇、肝肾功能异常及患严重内科疾患者。符合标准并接受治疗的患者共68例,均为女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6.4年,平…  相似文献   

9.
黄褐斑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褐斑亦称“肝斑”,祖国医学又称“黧黑斑”,是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褐色斑,为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年女性。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胡慧  张海燕 《河北中医》2006,28(10):753-754
黄褐斑,又称肝斑,好发于颜面部,呈对称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形状大小不一,枯黯无光泽,日晒后加重.  相似文献   

11.
黄褐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chloasma)是一种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皮肤病,好发于女性、中青年。皮损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常对称分布于面颧部、颊部,呈蝴蝶形,或累及前额、鼻、口周和颏部呈不规则形。夏季紫外线照晒后颜色加深,冬季减轻。无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12.
杨多 《北京中医》2007,26(9):603-603
黄褐斑是一种病因复杂的色素性疾病,发生于颜面部。我科于2004年8月-2005年8月采用口服血府逐瘀胶囊治疗黄褐斑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60例均为女性患者;年龄27~58岁;病程3周~20年。均符合黄褐斑的诊断标准[1]。  相似文献   

13.
黄褐斑是以对称性发生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深褐色素斑,亦称“肝斑”,它是影响中青年妇女美容的主要病症之一。好发于颧部、鼻口之周及额部,多无自觉症状,皮损为淡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斑,边缘多清楚,表面光滑,无鳞屑,曝晒后,色素可加深,中医称为“黎黑斑”,多由肾虚肝郁,血虚血瘀所致。临床资料62例黄褐斑患者,全为已婚女性,年龄最小为28岁;病程最短的1年,最长的20年。其中合并月经失调者40例,占  相似文献   

14.
成改霞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2):778-779
黄褐斑 ,又称为黧黑斑、黧黑皮干黯、皮皮干、面尘 ,指颜面出现不规则片状黄褐色或淡褐色斑块 ,平摊于皮肤之上 ,抚之不碍手的一种损害容貌的皮肤病 ,本病与西医病名相同。其特点是皮损常对称分布 ,日晒后加重 ,病程长 ,部分患者可伴有其它慢性病。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遂、劳伤脾土、肾精亏损、外受风邪 ,致气血虚衰、血气不和、血脉凝涩 ,不能荣华面部。本病多发于青年女子与孕妇 ,由于损害容貌 ,人们对其越来越重视 ,而对于黄褐斑诊断与治疗的研究亦越来越多。本文就近几年来中医对黄褐斑的诊治作如下概述。1 辨证分型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5.
史连俊 《北京中医药》2007,26(7):427-427
黄褐斑是发于面部的淡褐色或淡黑色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额眉颊鼻唇周等颜面皮肤,表面光滑,无脱屑,有碍美容.  相似文献   

16.
黄褐斑又名肝斑。为颜面部出现局部性淡褐色皮肤改变,此病病因尚不完全明了,中医认为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1993.3~1994.8我们采用消斑散与法斑霜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主要表现为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表面光滑,呈对称性分布,以青中年女性较多,多与情志不调有关,属中医"面尘"、"肝斑"、"黧黑斑"等范畴,病程长,难治愈。黄褐斑的治疗主要是抑制酪氨酸酶(Tyra)活性,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尚无特效药物。我院采用美容针配合外敷白玉散面膜治疗本病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黄褐斑又称"黧黑斑"、"肝斑"、"面尘"、"蝴蝶斑"、"妊娠斑"等,好发于颧部、面颊、额部、鼻部和口周等处,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斑,大小不一,边界多清楚,表面光滑,抚之不碍手,无鳞屑及炎症表现,无自觉症状,日晒后皮损颜色可加深。男女均可患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特别是育龄期或服用避孕药者[1-2]。虽患者无自觉症状,但因其严重影响美观,又因其治疗疗程较长,疗效有限,因此给患者的精神及生活方面带来  相似文献   

19.
黄褐斑是常见于女性颜面部局限性淡褐色或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一种损美性皮肤病,中医称"黎黑斑"、"面尘",民间称"肝斑"、"蝴蝶斑",是临床上常见而难治的皮肤病之一.笔者从事中医皮肤科工作二十余年,现就临床治疗体会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属于皮肤科的多发病和难治性疾病。以面部前额或脸颊不规则分布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为特点,多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中医称之为"黧黑斑"、"肝斑"、"蝴蝶斑"、"面尘"等。凝胶剂指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凝胶特性的半固体或稠厚液体制剂[1]。中药凝胶剂是一种新型的中药外用制剂,具有涂展性好,无油腻感,易于清洗,透皮吸收好等特点。现就超声波导入中药美白凝胶治疗黄褐斑的应用总结如下。1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黄褐斑主要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