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主骨生髓,精能化气生血;脾主运化,为气血化生之源。精、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卫气主要是循行于皮肤粘膜等体表的正气,起免疫屏障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协调的结果,即卫气化生于肾中之阳气,充养于中焦之脾胃,散布于上焦之肺气。而其关键又在于脾肾二脏,“肾者主为外”,“脾为之卫”,认为脾肾通过卫气行使机体的免疫防御机能。  相似文献   

2.
通过妇科病的临床治疗,我体会到,妇科疾病与肝、脾、肾三脏有极密切的关系。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肾气充沛则女性生理发育正常,所以女性生殖机能的发育、成熟和衰退,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肝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气条达则月经按时而至;若肝气郁滞则经期紊乱。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脾的生化功能低下,化源不足,则多造成血枯经闭;若脾气  相似文献   

3.
王道坤教授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第三、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临证50余载,在脾胃疾病的治疗方面,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多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或间断发作的上腹部胀满,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于中医学“胃痞”范畴,中医常从胃痞进行论治且疗效显著。中医学认为,该病病因较为复杂,发病与饮食、年龄、情绪、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由于该病好发于老年人群,故王道坤教授认为其发病部位虽在脾胃,但与肾之虚损关系密切。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生化无碍有赖于肾中元阳的鼓舞,肾之元阳固密如常亦有赖于脾胃所化阴精的涵育,两者互资互助,关系密切;故而,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无源,日久易损伤脾肾元气而变生诸症,肾之元气过度耗损,亦会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司,进而引发脾胃病变。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肾阳虚亦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治疗多强调温脾暖肾。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脾肾阳虚者,王道坤教授多采用自拟方温补脾肾汤进行治疗。温补脾肾汤是王道坤教授在理中丸和右归丸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所创,有温补脾肾、填精益髓之效,可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引起的诸多病证,临床疗效明显。列举王道坤教授运用自拟温补脾肾汤从脾肾阳虚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1则,介绍其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葛琳仪教授在临床治疗上十分重视对先天肾气的固护和后天脾胃之气的养护,逐渐形成了以元气为中心的理论思想。葛琳仪从元气论出发,进一步形成“脾肾观”,对运用该理论临床治疗多种疾病颇有感悟。  相似文献   

5.
老年性糖尿病是临床中的常见多发病,同时也是一种疑难病症。因本病病程较长,不易根治,且可引起全身多个系统如心血管、脑血管、周围神经、肾及眼底等慢性病变,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两脏主宰人之生长、发育、衰老。  相似文献   

6.
曾斌芳教授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生。脾胃中洲枢机不利,则四邻八达皆受影响,各种疾病随之而生。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寒湿、湿热、瘀血、气滞为标,且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以四君子汤加减从虚从实分而论治,尤其提出冲气上逆所致脾胃病的常见特点及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气功》2012,(10):905-907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入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大倡脾胃之重要,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元气为健康之本,脾胃内伤,元气衰惫则百病由生。治疗上常用甘温药物顺其升发之性补益脾胃,创制补中益气汤等名方;同时重视用针灸调补脾胃。然而,这一点却鲜为人知。鉴此,笔者根据李果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著作,对其补脾之针灸用穴,治法,作一初步探讨。1.补土伸元气法:取足阳明胃经合土穴足三里,采用推而扬之的针刺补法,以伸展、充实脾胃下陷之元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中说:“皆先由喜、怒、悲…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胃壮旺,身体肌肉便自然饱满:“肾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肾阳,五脏六腑便阳;肾阴,脏腑便阴。中老年人相对身体不如青壮年时代,所以应重视健脾养肾。养出健壮之体,充沛之气,身体便百病不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 ,是补土学派的创始人。他在《脾胃论》中阐发了 :“百病皆由脾胃生”。元气之充足 ,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 ,而后能滋养元气 ;若脾胃之本弱 ,饮食自倍 ,则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 ,诸病之由所生也。小儿时期素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故易损伤脾胃之气 ,因此消化系统疾病尤为多见。且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十分密切 ,脾胃虚弱直接关系到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 ,而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治疗上应用比较广泛。兹举验案 4则 ,报道如下。1 小儿厌食症张某 ,男 ,4岁。 1999年 4月 5日就诊。厌食 ,拒食 ,含食不咽 ,咽…  相似文献   

11.
“资其化源”,最早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它是从运气的角度,言五运为六气之化源。折其盛郁之运气,即资其化源之治法。后世医家,又多从生理病理的角度,将“化源”这一概念专责于肾或专责于脾,盖因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故谓肾为人体先天滋始之化源,脾为人体后天滋生之化源也。所以在治疗上,资化源就专指滋补脾肾而言了。但是,正五行克制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化源”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脾、肾;“滋化源”亦不应仅仅局限于“滋补”。五行是相互依附的关系,所以五行  相似文献   

12.
人身之本有二,人受身于先天,先天者肾也,调护于后天,肾藏精,脾统血,脾为生化精微之源,精微者全身气血之源。脾气不旺,而易受邪,宋代李果所著《脾胃论》曰: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其对后世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脾胃是元气之源,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由内而生,这是李果学说的基本论点。脾胃不健,则水谷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可导致阳衰、阴竭、气虚、血亏、食滞、痰浊、积滞、水湿等不同疾病。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转输,脾胃之气衰竭,人即死亡。古稀之年,天癸…  相似文献   

13.
脾为后天之本,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乃人身阳气及阴液之根本。脾之运化赖于肾阳之温煦。肾脏之精,全赖后天之生化;脾胃之健,靠命火之温养,盈亏互伏,消长相关,互为因果。痼疾杂症,从脾肾论治,通过健脾胃,益肾填精,令中气来复,肾精充足,万物兴旺,常能使病变好转,甚至痊愈,兹举例概述如下。 1 脾肾同补防治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代谢性骨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老年疾病之一。老年人骨代谢的失调,骨矿物质丢失速明显加快,使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动态平衡破坏,骨骼处于“负平衡”状态。中医认为骨质疏松与…  相似文献   

14.
农训学 《养生月刊》2012,33(10):905-907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然而秋令进补,应选用"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芡实味甘性平,人脾、肾、胃经,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固肾涩精、补脾止泻、益肾止渴、开胃进食、助气培元之功效.既能益肾,又能健脾,先天、后天之本皆齐备,自然能振奋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可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是秋令平补首推的中药.  相似文献   

15.
黄远媛 《中医杂志》2004,45(6):477-477
<内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本意为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的同时,先调补脾气,使脾脏正气充实,不受邪侵.这个治法已被广泛用于肝病的治疗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正如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所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肝藏血,主疏泄一身之气机.肝脾密切相关,正如<经脉别论>所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精".笔者认为,顾护脾胃应贯穿于诊治慢性肝病的始终,若脾病则肝病难愈.临证见到患者有脘痞、腹胀、纳呆、便溏、苔腻、脉细等症状,不论病毒滴度、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有无异常,都只能先调理脾胃,以顾后天之本,脾旺方能正气旺,有利于正气抗邪而使肝病向愈;倘若滥用攻邪之法,则重伤脾气,必致肝病缠绵难愈.但是,"实脾"是否就是"补脾",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女子两先天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不足重在补肾,后天失调重在治脾。此为人所共知,自叶天士提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后,女子独具肾肝两先天。后世对叶氏“女子以肝为先天”大为推崇。但对女子之先天只言肝而不言肾,我们认为这是有失偏颇的。本篇从肾主封藏与肝主疏泄对立统一关系来探析女子的两先天说。  相似文献   

17.
试论许叔微的脾肾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脾胃为人生死之所系,肾乃一身之根蒂。脾胃虚损,哈当补脾开胃进食;肾脏亏虚,治当益肾尤重滋润;它脏疾病亦注重调治脾肾。至若脾肾两脏,重肾尤甚于脾胃,提出补脾常须暖补肾气以及补脾不验,更当补肾等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8.
张晓云教授认为当今社会容易导致脾胃受损,且脾为后天之本,最终波及五脏,故治疗上健脾以治其本,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19.
人以后天脾胃中元气为本 ,供给全身器官营养 ,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 ,必赖脾胃之精输布 ,故脾胃是四脏生理功能活动之中心 ,以脾胃为枢纽 ,脾胃之气一虚 ,抗病之力减弱 ,则五脏受病 ,现将脾胃病 ,辨证施方探要如下。1 脾阳不足病脾阳不足 寒冷导致久痢赤白 ,腹痛四肢不温 ,冷  相似文献   

20.
养生肾为先     
许力行 《气功》2011,(7):584-587
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生命之源,元气之居。因此,历代医家都主张将益肾固精作为延缓衰老、强身益寿的重点。“肾之盛则寿延,肾之虚则寿天”。中医所谓“肾”与现代医学的肾是不完全等同的。中医理论的肾含有生长发育的骨骼、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