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4):165-173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使门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加重肝功能失代偿;但由于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其重要性在临床诊疗工作中长期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 PVT的检出率逐年上升.目前,PVT的常见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然而临床医生对于各种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困惑.本文就近年来PVT诊断及治疗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PVT病人的临床精细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21,29(12):670-676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 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肝功能分级、血凝状态、门静脉压力及血流速度等.合并PVT患者的治疗较非PVT患者有着更大的难度,且预后不佳.但PVT起病往往隐匿,不易察觉,因此早期识别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对于PVT的形成机制有着不同的观点,研究热点也在逐步推进.本综述将对PVT形成机制进行探讨,针对发病机制、诊断、治疗进行总结,以更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在肝硬化患者中并不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PVT增加了消化系出血的风险,目前治疗PVT以药物为主,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消化系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应早期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患者,采取预防措施后应及时对PVT进行治疗.抗凝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介入及手术治疗.这篇综述的目的在于,总结近年来关于PVT的研究,探讨肝硬化非肿瘤性PVT的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血栓(PVT)对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着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给予恰当的处理。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策略为抗凝治疗,但是考虑到肝硬化伴有PVT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比无肝病的原发性PVT患者要高很多,抗凝治疗的选择十分困难。大多指南对于肝硬化并发PVT患者应当如何治疗并未作出明确的推荐。我们通过检索相关临床研究发现,在肝硬化PVT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能获得较高的再通率,而不会显著增加出血的风险,但研究的证据级别普遍较低,需要更多的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论证,同时临床应用抗凝治疗时仍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并发症之一,回顾了近几年肝硬化合并PVT的研究进展,认为PVT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血流动力学紊乱是PVT发生的重要基础,PVT的分类可根据血栓栓塞程度及受累门静脉分支分为不同种类,药物抗凝和介入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段,而PVT的发生不会加重肝硬化患者病程的进展,但可能影响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术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PVT发病隐匿,需要结合病史和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并且排除门静脉癌栓、非肝硬化合并PVT等,才能准确诊断.血清学检查可应用于PVT的辅助诊断,高敏感度的血清学标志物可以提高诊断效率,有助于准确评估病情,从而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该文就肝硬化合并PVT的血清学标...  相似文献   

7.
断流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术式.其优点是止血确切且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然而由于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引起严重并发症.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是临床常用的诊断PVT的方法 .确诊后可通过抗凝、介入、手术等方法给予有效控制及治疗.因为PVT多数出现在断流术围手术期,而且治疗效果局限,所以围手术期PVT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术前给予抗凝药物预防PVT形成,术中防止对门静脉系统血管内皮损伤,减少脾静脉盲端的形成,稳定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术后常规彩超复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7):1690-1693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肝硬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风险,临床上对于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存在诸多争议。PVT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抗凝、介入和溶栓,重点阐述了肝硬化合并PVT的治疗现状,以期为临床制订规范合理的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已成为常见的疾病,随着数字影像的发展,PVT的检出率明显提高。PVT治疗是以抗凝药物治疗为基础,包括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的综合治疗。针对抗凝药物治疗PVT的最新观点进行了探讨,提出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选择合适的抗凝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临床标志之一。肝硬化常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血小板降低,存在门脉高压所致出血的风险。临床上,对应用抗凝药物防治PVT存在较多的疑虑。目前,防治肝硬化并发PVT仍缺乏可以遵循的诊疗指南。然而,日益增加的证据显示,抗凝治疗不仅不会增加肝硬化患者出血的风险,而且可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预防性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肝硬化患者PVT发病率,并可能改善肝硬化疾病进程。如抗凝治疗无效,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TIPS)或溶栓治疗可作为肝硬化并发PVT的备选处理方案。TIPS可获较高的血管再通率,但技术难度较大,而溶栓治疗存在出血风险,需谨慎进行。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指门静脉或其分支、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内形成的血栓。PVT是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往往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甚至是缺血性肠坏死。因而,早期发现PVT并进行有效干预,对降低PVT患者的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肝硬化脾切除术后PVT危险因素和治疗进行了综述,指出PVT应及早进行有效干预。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将增加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PVT可与上消化道出血同时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PVT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门静脉血流速度降低。目前,治疗PVT仍以药物为主,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并不增加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对于有适应症的患者,在食管胃静脉曲张经治疗消失后,应及时针对PVT进行治疗。部分脾动脉栓塞患者,在治疗后常规给予抗凝处理可减少门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早期诊断、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肝素用量、预防复发方面仍有较多问题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是门静脉血栓(PVT)患者常见病因之一,肝硬化合并PVT易出现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肠坏死等并发症。可导致严重的后果而危及患者生命。在对PVT的概述基础上,论述了肝硬化阶段PVT形成的原因、机制,PVT的诊断、治疗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2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田丰  王媛  解莹  张亚杰 《肝脏》2011,16(3):190-192
目的提高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栓(PVT)形成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肝硬化合并PVT患者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合并PVT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D-二聚体及血小板水平的升高或相对升高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PVT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在患者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及时、合理地选择各种方法进行抗凝、溶栓是治疗的关键。结论提高对肝硬化合并PVT的认识,及时诊断、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是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背景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早期诊断仍是临床上一个难题,急需要发现可早期预测诊断的无创指标.目的探讨门静脉宽度与PVT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18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根据是否发生PVT分为PVT组(n=66)和非PVT组(n=352)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影响PVT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危险因素预测PVT的效能.结果与非PVT组患者相比,PVT组患者的Child-Pugh评分更高、Child-Pugh A级比例更低、血小板水平更高、D-二聚体水平更高、门静脉宽度更宽、门静脉血流更慢,上述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显示门静脉宽度(OR=3.941,P=0.001)、门静脉血流(OR=0.841,P=0.007)、血小板水平(OR=1.024,P=0.008)和D-二聚体水平(OR=2.383,P=0.000)是肝硬化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门静脉宽度诊断PVT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4,最佳诊断值为>12.5 mm,此时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和82%.结论门静脉直径增加是肝硬化患者PVT发生的危险因素,对PVT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胰腺炎并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ro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既往报道较少见.近些年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及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胰腺炎并发PVT的诊断率逐渐提高[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胰腺炎并PVT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合并严重的腹腔感染,则出现PVT的机率会更高,Wang等[1]研究就表明腹腔感染与PVT有关。本文报道1例肝硬化突发消化道出血合并腹腔感染导致急性PVT后,出现自发性再通的诊疗经过,提醒临床医生,对于病情危重的肝硬化PVT患者若无法行药物溶栓或手术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发因素也至关重要,同样可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该病例诊疗经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长链SK编码RNA(lncRNAs)的表达,寻找新的胃癌标记物和治疗靶点。方法首先使用lncRNAs表达芯片筛选胃癌组织中高表达的lncRNAs,寻找靶lncRNA。使用q PCR在较大胃癌样本中对筛选的靶lncRNA进行验证,并寻找靶lncRNA与胃癌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lncRNAs芯片检测显示PVT1在胃癌组织高表达。使用q PCR进行临床较大样本检测发现:PVT1在胃癌组织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V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PVT1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以作为新的胃癌标记物,有希望成为胃癌治疗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PVT)并不少见,PVT会进一步加重门静脉高压症,此时针对PVT的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目前的治疗方式包括抗凝治疗及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IPS)。本文就此类患者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据《Am J Gastroenterol》2018年12月在线报道】题:抗凝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作者Pettinari I等)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抗凝治疗肝硬化PVT的获益、安全性及用药持续时间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硬化PVT患者接受或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疾病病程。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16年3月期间的182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首次发现PVT后至少随访3个月)的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