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药材的真伪鉴别已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但许多基层药品供应与使用单位,由于受条件限制应用不上先进技术,出现了许多混淆品、伪品等现象,直接影响了药材的质量、降低了疗效.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鉴别法.现把血竭等20种蒙药材水试鉴别法的经验结合文献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药品快速鉴别1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品快速鉴别法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基层药品监督工作量大、面广、设备简单这一情况大力向基层推荐的一种全面、科学、简便快捷的药品鉴别方法。我所从 2 0 0 2年开始开展这项工作 ,已完成鉴别 10 0例 ,现在将其进行回顾分析。1 鉴别方法主要根据《药品快速鉴别手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司、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 ) ,综合运用药品外观鉴别法、药品薄层鉴别法、药品化学鉴别法 ,对药品进行检验鉴别。1.1 药品外观鉴别法 :通过人的感觉器官 (眼、耳、鼻、舌、皮肤等 ) ,运用比较法等基本原理 ,对药品的包装、包装相关物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苗药牛血莲的生药学研究,为苗药的开发利用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法鉴定。结果:牛血莲的块茎横切面构造,富含石细胞、色素块及多数淀粉粒。结论:药材的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特点可为该药的生药学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传统的中药材性状鉴别法进行传承和创新。方法:以传统的性状鉴别法为基础,采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对中药材样品进行拍照,运用智能手机或电脑对已拍的中药材图像进行放大2~10倍后观察和鉴别,或上传互联网进行咨询、交流、讨论、分析和鉴别。结果:运用中药成像鉴别法后,体积较小的中药材、鉴别特征比较微小的中药材,性状鉴别特征被清晰的放大2~10倍,分辨率大幅度提高,能够更加直观、准确地鉴定中药,且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的咨询、交流和讨论,提高鉴定结果的可靠性、正确性。结论:中药成像鉴别法将传统的、经验的性状鉴定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的结合,把有着千年传承古老的性状鉴定法从眼观、手摸一瞬间提升到现代科技平台;是对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学与时俱进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国广东常用药材鸡蛋花(Plumeria ruberaL.cv.acutifolia)进行鉴别研究。方法:应用显微鉴别法和薄层色谱法为鸡蛋花建立了药材鉴别方法。结果与结论:鸡蛋花的粉末显傲特征和薄层色谱特征明显;该鉴别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鸡蛋花的鉴别。  相似文献   

6.
中药手试鉴别法是根据手对中药的触摸或处理所产生的感觉或发生的现象 ,来鉴别中药的经验鉴别法 ,可简称为“手试”。具有简单易行、快速的特点。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触之、手摸、手捻、手捏、手握、手搓、甲划和折断等多种。其鉴别内容是手的感觉和所发生的现象 ,如光滑、滑润、顶手、涩滞、染手、破碎、粉尘飞扬、粉粒散出、成为丝状、变形复原、发出特异气味、油迹渗出和吸引小物品等。手试如同“水试”和“火试”,对鉴别中药有着重要的价值 ,发展了性状鉴别中的“手摸”,丰富了性状鉴别的内容。我们总结了常用的中药手试鉴别法报道如下 ,…  相似文献   

7.
蛇类药材鉴别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小江 《中药材》1995,18(10):534-535
概述了近10年来蛇类药材的鉴别方法,包括鳞片鉴别法、骨骼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和理化鉴别法。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9,(2)
微性状鉴别法是中药鉴别、检验方法之一,由于其简便、快捷、廉价的优点,近年来成为中药材检验研究热点。本研究就其在中药检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从品种鉴别、真伪鉴别(掺伪)、掺杂、增重、霉变、非法染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对中药检验中相关鉴别点(区别点)进行探讨,为深入研究微性状鉴别法及其标准制定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浅谈麝香的真伪及经验鉴别王志潭张少慧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61041)关键词:麝香/真、伪/传统鉴别法麝香为名贵药材,来源于动物麝体,价格昂贵。市场上常出现少数不法分子制售假麝香,坑害患者。为鉴别麝香的真假,保证疗效和用药安全,现将目前常用的...  相似文献   

10.
目前,假冒伪劣的“名贵中药材”充斥市场,尽管有关方面加强了管理,但上当受骗者还是不乏其例。以下介绍若干名贵中药材的独特、简单的鉴别法,大部分普通百姓也能掌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以及适应药材商品交流的需要,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药材鉴别经验。人们用直观简便的方法,依据药材的形色气味及其他特性进行鉴别。现多称之为经验鉴别法(或形性鉴别法)。此法简便实用,又多符合科学道理,是我国医药宝库中一份重要的遗产中药材一般是指可供医用的原料药材。古代中药材的鉴定主要是依据其药用部分(往往无法窥见全体)来判断真伪优劣,因此人们只得利用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等来鉴别药材。这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药材的经验辨识、鉴别,即采用传统的药材经验辨识、鉴别方法,对药材的直观性状进行识别、鉴定,主要包括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验等十分简便的方法来鉴别、辨识药材的真伪。这种方法又称性状鉴别法或形性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药鉴别的方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有来源鉴别、性状鉴别、理化鉴别、显微鉴别、遗传分子鉴别等。而日常工作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性状鉴别法,即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以及水、火等简单的方法来鉴别中药材的外观性状,通常称为经验鉴别法。  相似文献   

14.
再论中药材的经验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秀  罗岚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742-1743
中药材鉴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基源鉴别法、性状(经验)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和理化鉴别法,通称四大鉴别法。用眼看、手摸、鼻闻、口尝和试验(水试、火试)等简便易行的传统方法,观察中药材的形状、大小、颜色变化、气味、质地和火烧爆鸣、入水浮沉等特征以鉴别中药材真伪优劣的方法称经验鉴别法或性状鉴别法。该法简便易行,基本能准确鉴别中药材的真伪优劣,在实际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将常用的鉴别方法归纳如下,以供参考。1眼看用肉眼直观中药材的特征,包括看形状、看大小、看色泽、看表面、看质地和看断面6个方面。1.1形状指看药材固定的外…  相似文献   

15.
苗新生 《时珍国医国药》2003,14(11):708-710
传统中药经验鉴别法是祖国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历代中医、草医、药工、药农及药商在长期的采药用药实践中集累了宝贵的经验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经验鉴别术语 ,内容极为丰富。它们或描述药材形态特征 ,或记载药材历史变迁 ,或说明其生境产地、商品规格、加工炮制 ,可谓形象生动、言简意赅。这些术语不仅涉及中药材的鉴定、采收加工 ,而且在药材商品流通中也广为应用。笔者根据多年实际工作经验 ,参考有关文献资料 ,收集有关常用植物类中药材商品术语 110条 ,力求用现代植物学知识给予简明准确的解释 ,现浅析如下 ,仅供从事中药材采收加工…  相似文献   

16.
藏药三臣散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明  甘青梅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810-2811
目的建立藏药三臣散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与薄层色谱法对三臣散进行定性鉴别。结果采用显微鉴别法和薄层色谱法可对红花、人工牛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显微鉴别法对天竺黄进行定性鉴别。结论该鉴别方法简便,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沙塘木药材的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生药学鉴别、薄层层析和紫外光谱手段对沙塘木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沙塘木药材含有木纤维束、具缘纹孔导管、长方形薄壁细胞、特征性纹孔碎片、棕色块等;经5%硫酸乙醇显色、365nm紫外灯照射下薄层析硅胶板显示特征性斑点;沙塘木乙醇提取物在280nm波长附近具有最大紫外吸收.结论:采用性状分析法、粉末鉴别法、薄层层析法、紫外光谱法对沙塘木药材进行真伪鉴别,方法简单,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8.
李时珍早在几百年前在对药材的真伪优劣鉴别时,就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经验鉴别法,对后人有着普遍的启发意义。他十分重视药材混乱品种的澄清,经过精心考察,详分细辨,纠正了药材中“同名异物”和“同物异物”的现象,为临床处方用药安全有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络石藤常见混淆品紫外荧光的鉴别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馆(510000)谢洁行白求恩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王子薇刘艳骄*【关键词】络石藤牛蒡甙荧光鉴别法络石藤是一种祛风湿的常见中药。以带叶藤茎入药。性味:苦、微寒,有祛风通络、凉血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热痹,筋...  相似文献   

20.
泽泻薄层色谱鉴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药理研究表明,泽泻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脂肪肝等作用[1]。现代研究发现,泽泻中的化学成分以萜类化合物为主,另含生物碱、黄酮类等多种成分[2]。药典中泽泻项下的鉴别方法为显微鉴别,但显微鉴别法难以全面反映泽泻的内在质量及化学成分特征。作者以泽泻中的萜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用薄层色谱法对不同产地的泽泻药材与饮片进行了TLC图谱鉴别研究。1仪器与试药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