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5 毫秒
1.
吴亚云  陆彤  程明亮 《贵州医药》2004,28(8):678-679
目的探讨维生素E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胶原酶、链蛋白酶E消化及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分离、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及。H-脯氨酸掺入法,观察维生素E对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低剂量维生素E对肝星状细胞及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随着维生素E的浓度增加,对其抑制作用增强,呈明显的药物浓度依赖关系。结论维生素E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是其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探讨维生素E对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用猪血清腹腔内注射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以维生素E为预防组,秋水仙碱为对照给药组,通过灌胃给药,每日一次。第12周处死动物作肝组织病理分析,行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并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结果 各药物预防组肝纤维程度较模型组轻,维生素E能显著地降低血清PC-Ⅲ、HA含量及肝组织MDA,提高肝组织SOD活性,呈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维生素E对免疫损伤性肝纤维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肝损伤大鼠肝脏异物代谢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不同肝损伤状态下肝脏药物代谢和抗氧化功能的变化及规律 ,为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大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和复合因素肝纤维化、肝硬化模型 ,差速离心法制备肝亚细胞组分 ,测定药物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 不同肝损伤状态下大鼠肝微粒体药物代谢Ⅰ相酶———细胞色素P4 5 0 (CYP)总量、CYP1A1、3A活性和Ⅱ相酶—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活性均明显降低 ,随损伤时间递减 ,在肝硬化时达最低 ;而CYP2E1活性在急性肝损伤时即达最低 ,随染毒时间的延长而有所恢复。肝纤维化状态下CYP1A、CYP2E1、CYP3A和GST活性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 6 8%、5 6 %、81%和 5 9%。肝纤维化状态下胞浆抗氧化酶 GST、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也呈不同程度降低 ,为正常对照组的 85 %、76 %和 5 4 %。结论 肝纤维化时 ,肝脏异物代谢酶功能降低 ,其降低程度多与肝损伤轻重和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4.
徐翀 《齐鲁药事》2011,30(7):404-406,409
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研发药物抑制、逆转肝纤维化成为治疗慢性肝病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不同药物作用靶点,对目前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十分活跃 ,药物种类很多 ,分别作用于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影响胶原合成及代谢的药物、细胞因子拮抗剂、针对整合素的药物、抗氧化剂和中草药等。但至今为止 ,尚未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可供临床使用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在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作者指出,在儿童和成人中,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 A 可引起肝大、肝功障碍和门脉高压,但引起肝硬化者,文献报导只有1例。1974年 Russell 等报告在摄入大量维生素 A 后出现腹水和门脉高压的2例,肝活检均证明有显著的肝窦周围纤维化,中央静脉硬化和 Disse 氏腔为肿胀的贮脂细胞胞伊藤细胞所阻塞。2例均无肝硬化、门脉高压,乃由于高度增生的伊藤细胞阻塞肝窦和中央静脉的纤维化所致。本文报告的病例即为上述二个病例之一,为68岁男性,1972年发生腹水和门脉高压症时,根据有连续8年每日  相似文献   

7.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十分活跃,药物种类很多,分别作用于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目前研究较多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有干扰素、影响胶原合成及代谢的药物、细胞因子拮抗剂、针对整合素的药物、抗氧化剂和中草药等。但至今为止,尚未找到一种十分有效的可供临床使用的抗肝纤维化药物,在寻找安全有效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8.
复方甘草酸苷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玮  刘春华  王千钧  王晓彬  孙树伦 《中国药房》2006,17(15):1164-1165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A、B组,A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及基础保肝药物治疗,B组仅给予基础保肝药物治疗,均治疗12wk。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清玻璃酸酶、层粘连蛋白、Ⅲ型前胶原肽、Ⅳ型胶原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4项指标与B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是治疗乙肝病毒所致肝纤维化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及治疗药物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后的修复反应 ,涉及复杂的细胞及分子机制。选择与人类相似的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不仅是深入研究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 ,也是筛选防治肝纤维化药物的有效手段。随着人们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不断深入 ,有效的防治肝纤维化已成为可能。该文就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及抗纤维化的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状态下小肠药物代谢功能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纤维化时小肠药物代谢功能的变化 ,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上 ,测定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药物代谢酶、抗氧化酶及膜流动性变化 ,并与急性肝损伤、慢性肝硬化大鼠小肠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肝纤维化大鼠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药物代谢Ⅰ相酶红霉素N 脱甲基酶 (CYP3A)、7 乙氧异口恶唑O 脱乙基酶 (CYP1A1)和苯胺羟化酶 (CYP2E1)活性分别增加 2 .2 ,0 .6和 0 .3倍 ,而Ⅱ相酶葡糖醛酸转移酶 (UDPGT)和α 、π 谷胱甘肽S 转移酶 (GST)活性则分别减少 15 % ,4 3%和 5 7% ,同时膜脂质过氧化产物增加 ,抗氧化酶活性减弱 ,膜流动性降低。急性肝损伤时 ,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 ,而肝硬化时上述指标与肝纤维化组变化一致 ,并进一步增强。结论肝纤维化可影响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药物代谢功能 ,使Ⅰ相氧化功能增强 ,Ⅱ相结合反应减弱。小肠抗氧化功能降低可能与Ⅰ相氧化代谢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肝星状细胞为切入点,分析了肝细胞微环境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肝细胞微环境由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基质金属蛋白酶、枯否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共同构成,而肝纤维化是由其相互作用的失衡所致。因此提出,应将肝细胞微环境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复合靶点并应用于传统民族药物筛选,以充分发挥民族药物多机制、多靶点的优势,研制抗肝纤维化的创新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联合介入化疗栓塞治疗肝癌伴乙肝肝硬化的作用.方法 将98例确诊为肝癌伴乙肝肝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斑蝥酸钠维生素B6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5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500 ml第1~10天,静脉滴注,1天1次,并于第2天行静脉滴注前行肝介入化疗栓塞.10天为1个疗程,以2个疗程为1个周期.对照组除了斑蝥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外,其他护肝、提高免疫力等药物应用,行肝介入化疗栓塞.2个疗程后评价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结果 2个疗程后,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斑蝥酸钠维生素B6与介入化疗栓塞联合应用治疗肝癌伴乙肝硬化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丹参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抗肝纤维化4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志敏 《医药导报》2004,23(11):0836-0837
目的:观察丹参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选择100例肝纤维化患者分为4组,A组45例,给予丹参注射液30 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60 mL微泵静脉注射,两药均每天1次,20~30 d为1个疗程。B组20例,给予丹参注射液,用法同A组。C组20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用法同A组。对照组15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体征、肝功能、病毒指标及肝纤维化指标。结果:4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好转,A、B、C组稍优于对照组,A、B、C组肝纤维化指标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其中A组肝纤维化指标与自身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抗肝纤维化作用采用丹参注射液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丹参注射液或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许多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过程。随着对肝纤维化尤其是免疫性肝纤维化(immune hepaticfibrosis)形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肝的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中的重要作用再次被提出,本文主要对免疫性肝纤维化形成机制,尤其是巨噬细胞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各种肝纤维化模型及抗肝纤维化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受到多细胞因子和细胞内多种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的调控。目前,分子信号通路是药物治疗疾病的靶标,中药活性成分干预肝纤维化分子信号通路的研究成为热点。近10年来,陆续有研究报道,中药活性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荔枝核总黄酮、熊果酸、姜黄素能分别干预与肝纤维化发生密切相关的p38MAPK、TGF-β/Smad、Wnt、Ras/ERK和Hedgehog信号通路。以信号通路为靶标,给予已提取的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干预研究,有望为肝纤维化的中西医治疗开展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化学治疗所致肝检查异常4种治疗方案的最小成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琰菁  桂玲  于世英 《医药导报》2010,29(11):1503-1505
目的评价化学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肝检查异常的4种药物治疗方案的经济学效果。方法对134例化疗所致肝检查异常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案分为4组,即A(维生素C+肌苷)、B(维生素C+肌苷+甘草酸二铵)、C(维生素C+肌苷+还原型谷胱甘肽)和D组(维生素C+肌苷+异甘草酸镁)。分析各组近期疗效,并对4种治疗方案进行最小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A、B、C、D组总成本分别为566.90,634.40,771.90和986.90元,有效率分别为51.72%,54.55%,55.56%和61.11%。结论D组治疗方案的疗效最好,但4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其中A组最经济,用药最少。故维生素C+肌苷为化疗所致肝检查异常较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肝纤维化是继发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炎症后组织修复过程中的代偿反应,研究发现,肝纤维化是一种可逆性病变,如果能在此阶段给予有效的治疗,将对慢性肝炎的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被批准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药物较少,很多药物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肝纤维化药物有CC趋化因子受体2/5拮抗剂、法尼醇X受体激动剂、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ASK1)抑制剂等,本文将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肝纤维化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8.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肝纤维化是大多数慢性肝病所共有的病理特征 ,其防治是当今肝病治疗的难点之一。本文就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抗肝纤维化研究靶标 ,天然肝纤维化调控因子和国内外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药物血清是否具有抑制肝星状细胞(HSCs)胞浆游离钙([Ca2+]i)增高的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肝纤维化模型丹参酮ⅡA组(8只)给予用精制橄榄油配制的40%CCl4溶液,9周后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15mg/kg)15d;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8只)给予用精制橄榄油配制的40%CCl4溶液,9周后灌服生理盐水15d;正常大鼠丹参酮ⅡA组(8只)仅给予等量精制橄榄油9周,然后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15mg/kg)15d;正常对照组(8只)仅给予等量精制橄榄油,9周后灌服生理盐水15d。结束后,经下腔静脉取血并分离血清。采用盲法,用上述10%血清培养HSCs24h并负载好Fluo23PAM后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检测HSCs[Ca2+]i。结果①经正常大鼠丹参酮ⅡA组及肝纤维化模型丹参酮ⅡA组的血清预处理的HSCs,其[Ca2+]i荧光强度相对值均明显低于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P<0.05);且二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也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经正常大鼠丹参酮ⅡA组及肝纤维化模型丹参酮ⅡA组血清预处理HSCs后加入AngⅡ,HSCs[Ca2+]i荧光强度变化百分数显著低于肝纤维化模型对照组(P<0.01)。结论丹参酮ⅡA能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Ca2+]i的升高,可能是其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复方虫草多糖脂质体口服液(简称:CCSOL)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六合氨基酸、维生素类护肝药物,治疗组加用CCSOL,观察治疗前后血清ALT、BILIT、HA、LN、C-IV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JP<0.05)。结论:CCSOL能够有效改善肝脏的微循环状态,保护肝细胞,促进受损肝细胞恢复和肝功能复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