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检测血小板参数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76例临床资料。结果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及PDW升高(P〈0.05);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升高(P〈0.05)。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组,PLT计数及MPV减少(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PDW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52例孕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标准分为PIH组和正常孕妇组。监测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压积(PCT),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PIH组MPV、PDW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PLT及PCT明显低于正常孕妇组(均P〈0.05),轻度、中度及重度PIH患者MPV、PDW值呈进行性增高,PLT、PCT呈进行性降低(均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对预测PIH的发生有一定临床价值,而且与疾病的进展与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为PIH的诊断、治疗、疗效及预后判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Couher公司GEN S sysLem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时患者PLT、PCT明显减少(P〈0.05),MPV、PDW明显增加(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小板4项参数对脑梗死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60例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中老年人进行血小板数目(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检测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PLT及PCT明显减少(P〈0.05),MPV和PDW明显增加(P〈0.01),且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PLT及PCT明显低于恢复期患者,MPV和PDW明显高于恢复期患者。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以发现脑梗死的危险人群,宜及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比积(PCT)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0例脑梗塞患者和100例健康人PLT、MPV、PDW和PCT4项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塞组与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脑梗塞组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脑梗塞组MPV和PDW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P<0.05);脑梗塞组PCT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组血小板4项参数随时间动态变化情况:脑梗塞后PLT呈逐渐下降趋势,3~4天时最低,以后又逐渐回升,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塞后MPV、PDW和PCT均呈逐渐升高趋势,5~7天时达高峰,以后又逐渐降低,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增大是脑梗塞的独立危险指标,观察血小板平均体积的变化对脑梗塞的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ssentialthrombocythemia,ET)是骨髓增殖性肿瘤(myeloproliferativeneoplasm,MPN)的一种,以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增多为主要特点,临床表现为出血倾向及血栓形成,脾脏常肿大,好发于中老年人,女性略多于男性。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治疗中容易只重视治疗脑梗死,而忽视治疗引起脑梗死的真正病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现将我院两年来收住的以脑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即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在脑梗死患者发病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参数均值,与6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MPV、PDW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大,有显著差异(P〈0.01)。急性脑梗死组PLT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小板功能异常是脑梗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可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对脑梗死的预防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sysmex-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对8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及76例健康对照者进行了血小板参数的检测。结果8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均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病情严重组与病情好转组比较, PLT、MPV、P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其凝血机制的判断预后及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性病变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测定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6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观察组(T2DM组),另选4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为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5ml,分别检测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分离血清检测葡萄糖(Glu)。结果T2DM组空腹血糖(FPG)为(11.9±6.9)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5±1.7)mmol/L(P〈0.01);有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FP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DM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明显增大(P〈0.01),PLT计数降低(P〈0.05);而2组间PCT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有血管病变组较无血管病变组MPV和PDW明显增高(P〈0.01),PLT计数低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2组间PCT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常规中血小板参数检查对发现T2DM有无血管病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215;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215;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11.
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血小板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评价西洛他唑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对120例糖尿病患者测定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四项指标,并对60例伴有微血管病变者进行西洛他唑治疗1个月,观察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糖尿病患者MPV、PCT、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CT、PDW增高更明显。2.西洛他唑治疗后微血管病变患者MPV、PDW明显下降。结论:西洛他唑改善血小板参数,预防微血管病变的进展,对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时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Coulter公司GENS system2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55例脑梗死患者和50例中老年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的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急性期时患者PLT、PCT明显减少(P<0.05),MPV、PDW明显增加(P<0.01).结论:动态观察血小板4项参数对脑梗死的诊断和预防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肝硬化组,慢性肝炎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2组的血小板4项参数。结果肝硬化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2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的检测既简便又安全,还能较好地动态观察肝脏病变的程度,是衡量肝硬化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可作为肝硬化早期诊断、判断预后、指导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素兰  康裕斌  戴江 《河北医药》2005,27(12):909-910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7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容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和初诊时血小板数≥30×10~9/L 者血小板参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01),MPV、PCT 及 PDW 均与 PLT 呈正相关;治疗前后两组血小板参数相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01);儿童组与成人组相比,初诊时 PLT 及 PDW 差异显著(P<0.05,P<0.01),两组 PCT 及 MPV 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有助于判断 ITP 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高梅 《哈尔滨医药》2009,29(1):33-33
了解糖尿病肾损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早期糖尿病肾损伤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52例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扳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进行测定,分析血小板参数对糖尿病肾损伤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窒息后出现早期及恢复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和指导意义。方法采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窒息后出现的新生儿早期与恢复期血小板4项参数:①血小板计数(PLT);②血小板压积(PCT);③平均血小板体积(MPV);④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动态变化,然后分析其数值变化指导临床治疗思维。结果窒息后出血的患儿临床PLT、PCT、MPV、PDW于早期,恢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早期平均值下降,恢复期平均值明显增高。结论血小板的参数变化对判断窒息后出血的新生儿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PLT)参数的变化规律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27例青年脑梗死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者血小板的参数进行检测,行病例一对照的验汪性研究。结果患病组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大血小板比率(large platelet rate LPR)高于对照。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C)、血小板压积(plateleterit PCT)两者比较无变化。结论青年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中PDW、MPV、LPR明显增高,提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为指导临床预防、诊治青年急性脑梗死提供简便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儿童紫癜性肾炎急性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急性期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42例过敏性紫癜急性期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密度(PDW)的检测。结果:过敏性紫癜急性期并发肾损害组较无肾损害组BPC及MPV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血小板参与过敏性紫癜肾损害过程,并在紫癜性肾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足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同时探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48例2型糖尿病足患者(糖尿病足组)和30例同龄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糖尿病组)以及30例健康同龄人(对照组)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数量(BPC),观察西洛他唑治疗前后12例糖尿病足患者上述参数的变化。结果:糖尿病足组MPV比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增大(均P〈0.01),BPC比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减少(均P〈0.01);而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之间MPV和BP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例糖尿病足患者经西洛他唑治疗后BP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MPV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足除了感染、血管和神经的因素外,血小板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也起了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是糖尿病足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是产科常见疾病,我们对正常妊娠及妊高征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四项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