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楼皂甙杀灭血吸虫尾蚴及防护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深入探讨重楼皂甙杀灭血吸虫尾蚴及其阻止尾蚴侵入皮肤的防护效果。方法人工逸放的血吸虫尾蚴,挑入不同浓度的药液中,作用一定时间,分别判定其死亡或感染小白鼠;涂肤防护试验,小白鼠涂擦重楼皂甙油膏或溶液,待干,泥水浆机械摩擦,感染血吸虫尾蚴。结果血吸虫尾蚴接触20mg/L和40mg/L重楼皂甙液,5分钟和15分钟尾蚴死亡率均为100%;人工感染小白鼠,5mg/L的防护率为6132%、20mg/L的防护率达100%,相同浓度15mg/L,尾蚴接触5分钟的小白鼠防护率为8580%;15分钟和30分钟为9933%和994%。小白鼠涂擦重楼皂甙油膏、溶液的防护率为9804%~100%。结论重楼皂甙具有较强的杀灭尾蚴的作用,且有较强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高山型血吸虫疫区疫水暴露与血吸虫感染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3项常用疫水暴露指标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方法2001年11月在高山型血吸虫病疫区随机抽取1033名常住居民,采用Kato-Katz3片法和3送3检孵化法诊断血吸虫病感染。用回顾问卷方式法调查当年4~10月疫水暴露频次(频次),平均疫水暴露时间(指数A)和平均疫水暴露强度(指数B)。结果3项疫水暴露指标与血吸虫感染率之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既往调查血吸虫感染率≥10%的自然村中,频次与感染率之间存在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17.76,P〈0.01),在感染率〈10%的自然村指数A与感染率的剂量.反应关系明确(X^2趋势=11.08,P〈0.01)。其他条件下疫水暴露指标与血吸虫感染率的关系呈波动状态,剂量.反应关系不明确。结论在高山型血吸虫疫区,频次可用于感染率较高人群的疫水暴露评价。指数A可用于感染率较低人群的疫水暴露评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洲垸型在血吸虫病重疫区实施健教推进策略控制居民病情的效果。方法选择常德市汉寿县目平湖区域内2个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水平相近的行政村,1个村作一般常规人畜化疗措施,另一个村在实施大面积健教活动基础上进行人畜同步化疗;连续实施3年后,对6~65岁居民进行疫水接触史问卷调查、体格检查、IHA血清学检查和粪检孵化法检查,然后比较两村居民的疫水暴露率、化疗受治率、居民感染率等指标。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2005年试验村居民血防知识及格率、化疗受治率分别从2002年23.68%、70.97%提高到2005年85.21%、99.4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1^2=622.43,P〈0.01;x2^2=11.01,P〈0.01);与对照村相比,差异显著(x1^2=582.89,P〈0.01;x2^2=107.46,P〈0.01);试验村居民2005年疫水暴露率、人群感染率分别较2002年下降了44.37%、64.24%,两者有统计学意义(x1^2=71,34,P〈0.01;x2^2=60,28,P〈0.01);与对照村相比,差异非常显著(x1^2=49.94,P〈0.01;x2^2=32.48,P〈0.01)。但对照村2005年和2002年比较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健教推行措施,提高了居民的血吸虫病化疗受治率、血防知识了解率,降低了疫水接触率,居民血吸虫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核评估湖北省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和效果.方法 分析湖北省2010、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重点查阅和审核全省21个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县(市、区)(以下简称县)2010、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每个疫情控制县抽查1个疫情较重流行村现场调查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抽查3个疫情较重流行村现场调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考核和评估血吸虫病疫情现状.结果 防治资料表明,2011年全省5 447个流行村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人群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为1 325个,较2010年减少905个(含应城24个村),下降40.58%;耕牛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550个,较2010年下降了53.27%;感染性钉螺132处,较2010年减少274处(含钟祥9处、鄂州2处),下降67.49%.人群病情现场调查共抽查21个村,血检4 724人,血检结果阳性469人,血检阳性者再粪检456人,粪检阳性12人,平均血吸虫感染率为0.26%.家畜(耕牛)病情调查共抽查63个村,结果发现其中21个村无牛,42个村有牛;对42个村耕牛粪检2 279头,粪检阳性6头,平均感染率为0.26%.人群走访调查共抽查42个村1 190人,与资料相符合1 182人,符合率为99.33%.钉螺核查共调查48处,调查2 311框,捕获钉螺479只,解剖发现感染性钉螺1只.结论 湖北省2011年全部流行村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均降至2%以下,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率≥1%的村数均下降40%以上,感染性钉螺处数下降60%以上,没有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血吸虫病疫情得到较好控制,全省及疫区各县均实现了2011年血吸虫病防治目标.  相似文献   

5.
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村民六年化疗后的病情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血吸虫病重度流行的10个村经连续六年采取人畜同步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后,村民的粪检阳性率由15.02%~49.50%降至4.34%~35.12%,平均为11.82%,其中7个村的村民粪检阳性率<15%,6个村村民的粪检阳性率下降率>60%,表明化疗对控制患病有较好作用。感染血吸虫的村民以青壮年,男性,渔民为主,是当前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和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工)流向、工种、工作生活环境及其行为学,分析外出打工者血吸虫病感染现状及造成血吸虫病传播或再流行的潜在危险。方法分别从非流行区和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中,随机抽取500人以上进行问卷调查,然后进行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检查。结果非流行区调查外出务工人员577人,血清检查阳性率15.53%,粪检阳性率1.89%,务工期间有99.8%的人员接触过疫水;流行区调查外出务工人员529人,血清检查阳性率32.82%,粪检阳性率3.40%,务工期间98.9%的人员未接触疫水。结论非流行区外出人员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务工期间,以务农为主接触疫水时间多,容易形成血吸虫病新感染;流行区外出人员中的血吸虫病人或传染源,在城市工厂打工,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病机率少,造成当地血吸虫病传播或再流行的可能性小,但对有螺无病区、历史流行区、不知情疫源地,是造成血吸虫病再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硝苯柳胺杀日本血吸虫尾蚴及防护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硝苯柳胺杀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活性及其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 将尾蚴置于硝苯柳胺药液中,测不同温度、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尾蚴的死亡率;小鼠涂肤防护和口服预防试验:即先给药,再经皮感染尾蚴,35d后解剖检虫。结果 温度为25℃~35℃时,硝苯柳胺水溶液浓度为0.5~2.0mg/L,分别在8~32min内将尾蚴全部杀死;小鼠涂肤防护在62.5g/L以上,减虫率为100%;小鼠口服500和100mg/kg减虫率分别为39.5%和12.9%。结论 硝苯柳胺是一种较强杀日本血吸虫尾蚴的杀蚴剂,其杀蚴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强,小鼠涂肤防护效果好,但口服预防效果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芦山县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后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方法对芦山县三个村5岁以上的居住人群和所有耕牛部分狗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采取问卷调查血阳者疫水接触、既往病史、主诉症状和体征,开展钉螺调查。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分析。结果对4524人采血做ELISA检测,血检血阳者197人,血检阳性率4.36%,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人;对12头家畜采血做金标法检测,血检阳性家畜为0,家畜血检阳性率0,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问卷调查血阳者179人,其中92.18%年内有疫水接触史,62.01%患过血吸虫病,67.60%接受过治疗,主要主诉症状和体征出现率为腹痛(53.63%)、腹胀(29.05%)、食欲减退(18.44%)、乏力(16.76%)、肝区痛(14.53%)、腹泻(11.17%)。对总面积6320m2的三个调查点在春秋季开展螺情调查共2次,平均活螺密度为0.52/0.02只/0.1m2,压碎法共解剖340只活钉螺,均未发现有感染性钉螺。结论芦山县血控达标后的防治工作成效稳固,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应加强对人群血检阳性者和螺情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9.
日本血吸虫重组GST抗原对水牛的保护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日本血吸虫病非流行区,选无疫水接触史,8个月龄左右的水牛,用日本血吸虫重组GST抗原进行免疫观察对水牛的保护性。结果显示,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平均虫荷减少22.3%,粪卵EPG差异有显著意义,毛蚴孵出率降低近40%,肝、肠组织血吸虫卵沉积量减少47.94%~56.83%。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云南省华宁县人群流行性乙型病毒性脑炎(乙脑)免疫状况.方法 采用分层和整群抽样(PPS)法,于2011年6月在华宁县范围内随机抽取3个乡镇9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按4个年龄段(8月龄~<3岁、3岁~、7岁~、15岁~)进行调查,每个年龄段不少于30人.结果 全县共调查382人,乙脑疫苗免疫率为68.32%,血清抗体(EV-IgG)阳性率为89.53%.3个乡镇乙脑疫苗免疫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4.41,P>0.05),而血清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38,P <0.01);各年龄组间乙脑疫苗免疫率、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7.66,P<0.01;x2=15.97,P<0.01);性别间均无差异(P>0.05).结论 华宁县人群乙脑疫苗免疫率相对较低,而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人群能有效抵御乙型病毒性脑炎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