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7 毫秒
1.
现代医学肠胃系统疾病多与中医辨证脾胃功能失调相关,而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情绪障碍性疾患和伴发情绪障碍的躯体疾患已经在临床受到关注.《内经》中运用阴阳五行将情感进行了系统划分,建立了情感与五脏之间关系学说.脾为中央土,旁溉他脏,思由脾所主,是多种情志活动的基础,脾胃功能失调与情绪相关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临床较为常见的几种肠胃系统疾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伴不良情绪即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中涉及肝郁气滞的肠胃疾病,将近几年国内针灸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胆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相当于中医“胁痛”、“腹痛”、“黄疽”的范畴。李乾构教授临证治疗此类疾病时,从治脾着手,强调先固牌上,每获良效。现就脾胃的重要性、脾胃与胆病的关系及胆病治脾的临床运用等探讨如下。回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损伤为诸病之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称为“后天之本”。饮食人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转输散精,上归于肺,由肺贯注心脉,灌溉四旁。同时通过脾主运化水湿的功能,将多余的水液由肺肾从汗液、尿液中及时排出,防止水液停…  相似文献   

3.
邓铁涛教授 ,学说渊博 ,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 ,对中医脾胃学说尤多精辟见解。肝硬变治疗乃当今医学界难题之一 ,邓老以脾胃学说理论为指导论治本病 ,疗效显著。现根据笔者随师笔记之点滴体会 ,将邓老治疗本病的一些经验简述如下。1 治肝先治脾 ,自创软肝煎肝病治脾之法 ,先见于《难经》:“见肝之病 ,则知肝当传之于脾 ,故先实其脾气”。其后张仲景在其著作《金匮要略》中亦有“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等精辟论述。于是后世遂有“脾为后天之本”说。尤其以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 ,论病最为注重脾胃 ,创“…  相似文献   

4.
吴寿善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国中医肝病专科医疗中心主任、湖北中医学院脏象肝病研究所所长 ,湖北省中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寿善教授,从事中医肝病临床和科研工作 30余年 ,对治疗慢性乙性肝炎具有独到的见解 ,现介绍如下。1 重脾胃 ,调升降吴教授十分推崇《金匮要略》中对肝病治疗原则的论述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实脾则肝自愈 ,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认为 :乙型肝炎虽起病于邪毒郁结 ,肝失疏泄 ,而脏腑相关 ,久病必伤及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功能的好坏 ,直接影响病体的恢复 ;脾居中州 ,是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西医角度叙述了现在社会条件下脾胃病的主要因素,首先是脾胃病与心理因素,中医归在肝与脾胃的关系中,如肝脾失调、肝胃不和等;其次是脾胃病与饮食劳倦的关系,如茶和酒都是极常用的饮品,不恰当的饮用也会引起脾胃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既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还要做好脾胃调理,如给予一般的心理治疗,指导病人进行饮食与劳逸的调理等。  相似文献   

6.
王安康治疗肝硬变腹水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康教授是武汉市著名的中医专家,从事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学识渊博,治验丰富,对于肝硬变腹水的诊治师古而不泥古,颇具特色。现将其治疗肝硬变腹水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1 疏肝理脾,调气利水 肝硬变腹水,其病位在肝,以肝经瘀滞为主要病机,然脏腑相关,肝病日久必损及脾胃,故临床治疗在疏肝行气的同时,必须重视调理脾胃,从肝脾、肝胃的关系来纠正升发之不及或降令之失和,使气机枢转,水化为气,气行则水退。常用药物有:柴胡、枳壳、赤芍、香橼皮、茯苓、佛手、白茅根、大腹  相似文献   

7.
涂福音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福音教授,幼承家父涂乾照名老中医之家学,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逐渐形成了固护脾胃、调理升降、平衡阴阳、通达气滞湿热血瘀、强调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师从涂福音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脾胃升降理论始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的充实发挥,内容日趋完善,在临床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脾胃升降的生理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经络贯通上下,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关系。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阐述了情志与脾胃的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又从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阐明了精神、神经失调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和复发的密切相关。提示我们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时 ,应当注意调畅情志 ,以提高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 ,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0.
正脾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内科疾病,治疗方法很多,疗效各异。本人从事脾胃病的临床诊治三十余载,结合历代医家经验,发现从"肝"论治脾胃病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盖因肝属木,主疏泄条达,而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上升,又可助胃受纳腐熟,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高辉远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高老对溃疡病注重温中散寒,泄热和胃,消积化滞及活血化瘀;对小儿脾胃病则在消导和胃之时兼顾扶脾。  相似文献   

12.
<正>牛兴东教授从事中医临床52年,在脾胃病临床研究方面,享誉自治区内外。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他总结出"做中医,辨证辨病;治未病,脾胃先行;脾胃病,重调气血"的学术观点,对中医临床辨治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伤寒论》首创了病证结合的中医诊疗模式,其以辨病为纲,辨脉证为目,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思想贯穿始终。明代吴又可、清代徐灵胎主张辨病施治,清代喻嘉言则主张辨证论治~([1])。牛教授认为吴又可等以辨病为主,知系何病,即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其患病率高达20%~30%,年发病率在1%以上。芝加哥1989年国际专题工作会议将本病分为5型,即反流型、运动障碍型、溃疡型、特发性或原发性及吞气症5型。笔者在导师李乾构教授指导下,结合临床体会,将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中医学病机特点总结如下。1脾胃虚弱外感、内伤饮食、情志因素等均可损伤脾胃,造成脾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及运动功能,导致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从中医辨证来看,在运动障碍型消化不良的患者中脾胃虚弱者多见。如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系统观察了慢性胃炎、胃下垂、溃疡病等600…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后天之本,二者同居中焦属土,生理相近,病理相连。脾属阴,喜燥恶润,主运化水谷精微;胃属阳,喜润恶燥,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黄帝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李东垣《脾胃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相似文献   

15.
探讨脾胃病变与中风病病因病机之间关系。脾胃功能减退启动人体衰老,饮食失节、情志劳倦内伤脾胃,脾胃受损,导致气机升降失司、气血生化乏源,湿浊内生,湿聚成痰,痰湿交阻,气机逆乱,血行失调,瘀血内生,从而形成湿、痰、瘀、毒、虚中风病的病机病理。  相似文献   

16.
1 肝硬变的形成与脾胃、气血的关系 肝硬变大抵隶属于中医积聚、症瘕、臌胀的范畴,多由时疫流行、情志忧郁、饮食不节或不洁、长期大量饮酒等原因所致的慢性肝胆疾病,失治或误治,日久不愈,逐步转化而来。肝硬变虽为肝脏的器质性病变,但其与人体之脾胃和气血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肝在中医理论的五行归属中属木,主气机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主藏血,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脾胃属土,主运化水谷,转输津液,化生气血。  相似文献   

17.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某些心脏疾患与脾胃的病理状态密切相关,根据中医“同病异治”的原则心脏病从脾胃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总结出5种治疗方法,以期开阔心脏病中医治疗的思路,探讨脾胃与心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并对从脾胃论治心脏病的5种方法做一介绍。1 脾胃在经络上与心脏相通脾胃与心有经络相通,经络系统使脾胃与心密切联系起来,“胃之脉络通于心”。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脾经络于心”,可见东垣对脾胃与心在经络方面的联系是非常清楚的。《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曰:“足太阴脉注心中,从心中循手少阴脉行也”。《灵枢…  相似文献   

18.
一般认为:祖国医学的脾胃是指以消化系统为主的涉及免疫、血流等多系统的功能综合单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在消化功能与动力关系密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相当活跃。  相似文献   

19.
神经性厌食属中医“纳呆”病证范畴。临床以青少年女性患者居多。对本病的治疗、目前西医尚缺乏满意疗法。笔者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为主,选择性地配合心理疗法、饮食疗法,效果较好。证治刍议如下。1肝气不舒,脾胃失和肝主疏泄,调情志而助脾胃运化。若忧思恼怒、悲怀不已,所欲  相似文献   

20.
总结李秀琴教授从脾胃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并以临床医案进行详细分析及论证,体现了脾胃在脑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