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传统中医的两大基本特点.正确认识“病”“症”“证”,是中医学辨证论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时空概念”又是“整体观念”中的一部分.尝试浅述“病”“症”“证”的时空性,从而使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  相似文献   

2.
中医古籍中“遗尿”写作“遗溺”,这是借用“溺”字为“尿”字,其字音同样读作“爪’[niM],而不能读作“溺水”之“溺”[m〕。在“便溺”一词中同样要读作“便尿”。如“请勿随地便溺”一语,常有人念错。这是由于没分清“溺’牌有两音:溺水的本字读作[nil,借用作“尿”字的则应读作[niho〕,“遗溺”音同“遗尿”,“便溺”音同“便尿”。但古时所以借“溺”为“尿”,还是出于那时两字的读音近似的缘故。“溺”与“尿”@李鼎  相似文献   

3.
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更符合《内经》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英语“spleen”汉语习惯翻译成“脾”,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中医的“脾”和西医的“spleen”也是同一个东西。然而,仔细回顾中医基础理论关于“脾”的有关论述以及中西医交流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医“脾”和西医“pancreas”的对应其实更符合中医“脾”的本义,而“脾”和“spleen”的混同很可能是中西医交流之初翻译误读的结果。兹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4.
在来稿中常见“二”与“两”的错用。其实,“二”与“两”音是完全不同的,“二”念ér,“两”念liǎng。“二”与“两”作数词时是有区别的:“两”只能作基数词,不  相似文献   

5.
<正> 贵刊一九八○年第一期自学辅导专栏《温病教学笔记》(作者郭谦亨),对中医著作中的“证”、“症”、“征”、“證”字分别作了说明和解释,并提出,为了不发生误解,对这些概念,“尤其在医学上专用时,更应有所区别”,不应互相代替。但在这一期讲座栏里方药中先生的《和法》一文中,却对这几个概念不加区别,一律以“症”字代之,如“表症”、“热症”、“症候”等等。孰是孰非,使读者无所适从。为了准确地掌握和使用“证”、“症”、“征”、“證”概念的内容,有从文字学方面加以说明的必要。“证”、“征”、“證”字,皆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郭谦亨先生的“据吴又可  相似文献   

6.
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9、10两简有“五 ”及“石 ”、“血痒”、“膏 ”、“泔 ”的记载。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而言,颇似当今的淋证。本文就两简中的“ ”、“泔 ”、“五 ”进行探讨,认为“ ”是多义字,有罢病、淋证等含义,同时又是“癃”的省写,故“ ”字即“癃”字,属“淋证”。“泔 ”,为米泔汁样小便,伴小便频数涩痛的症状,类似于当今临床“白浊”的部分表现。“五 ”中的第五淋尚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7.
面条古时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在东汉《四民月令》一书中载有“……立秋勿食煮饼及水溲饼”之语,据考证“水溲饼”、“煮饼”是中国面条的先河;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时称“水引饼”或“水引面”。汉《释名·释饮食》载有:“蒸饼、汤饼、金饼、  相似文献   

8.
李强 《四川中医》2023,(12):36-38
“肠澼”作为一种病证,历代医家对其内涵及“澼”字含义争论颇多,与之相关的还有“辟”“僻”“癖”的病证含义。笔者在查阅《内经》和相关历史文献后认为,“澼”“癖”“僻”三字初皆作“辟”,是由于历史的发展、文字的演进而出现的后起形声字,用于表达“辟”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含义;并且,通过上述文献的相互佐证,指出各字具体含义和病名演变规律;最后,结合临床实际,指出“肠澼”具体内涵乃是血气枯竭、肠腑皱缩、气血坠积于肛门的虚实夹杂证,并非单纯的症状表达,尤其包含了古人对肛肠细致查体而发现的肠壁皱褶壅塞于肛门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9.
古书还将“遗屎”写作“遗矢”,也是出于两字读音相同c“遗矢无度”,指大便泄泻不能控制2“三遗矢”,指三次解大便。古书不写“屎”而写作“矢”,不写“尿”而写作“溺”,实际是为了避免文字的移世而求其雅洁,用上了替代字。这都属于同音假借。“矢”与“屎”@李鼎  相似文献   

10.
“七情”当有“证”可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中医学“审证求国”,“证”、“因”相关理论,对过去的“七情辨证”体系存在的有“因”无“证”的状况提出质疑,论述了“七情”与“七情辨证”的关系和“七情辨证”存在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分析了“七情辨证”的“位、因、性”等主要辨证要素的特点,首次在中医辨证学研究中提出了建立完整的“七情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列出了23个临床常见证型。对中医“精神情志内伤”疾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浅谈“络脉”和“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和“脉络”是中医学中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从“脉”字内涵及其演变过程比较分析认为,“络脉”和“脉络”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络脉”是“脉”的次级概念,具有经络之络和血脉之络的双重属性。《内经》将“脉”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脏器,单独论及“脉”时指的是血脉,而“脉络”一词出现在《内经》后的著作中,继承了《内经》中的论述,指的是血络,是血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的各级分支。  相似文献   

12.
分析古医书中的“剉”、“锉”两字,指出“剉”有“铡切、斩剁”义,二字用法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第94条“脉阴阳俱停”一句,历来医家注说不一。成无已认为是脉“无偏盛者,阴阳气和也”。中医研究院《伤寒论语译》注释:“此处作脉象平和均匀解释。”吴谦认为是脉暂时的“沉伏不见”,黄坤载认为是“心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导致“脉忽尺寸俱停而不动”,曹颖甫认为是“停”为“微”之误。笔者认为,上述各家之说,惟成氏和中医研究院的解释较切合医经原意。一、“停”为“亭”之俗字,为安定之意。东汉刘熙《释名·释言》:“停,定也,定于所在也。”毕沅说:“停为亭之俗。”《释名·释宫室》又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  相似文献   

14.
“动”“静”辨虚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加禄  杨晓  郭素英 《河南中医》2010,30(4):324-325
“动”“静”辨虚实是我们体会到的中医诊断疾病虚证和实证的一种辨证方法,“动”就是忠者处于劳力、劳心和房劳状态;“静”就是患者身心处于休息和安静状态;如果患者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静”的状态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虚证;如果在“静”的状态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在“动”的状态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即可辨为实证。“动”“静”辨虚实主要是针对慢性病,但还要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和其他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5.
手足四肢发冷是皮肤末梢血管收缩和该部血液循环减少或障碍的表现。各种不同的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因神经功能的失调而引起这种血液循环失调的症状。“寒厥”与“热厥”即是由於“寒症”(按相当於机能衰退)与“热症”(按相当於机能亢奋)两种绝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呈现出来的手足四肢发冷症状。根据中医治疗体系的基本学说“阴胜则寒”“阳胜则热”,所以“寒厥”也称“阴厥”,“热厥”又称“阳厥”。祖国医学典籍上关於“寒厥”与“热厥”的记载是不少的,不过比较散漫而零碎,兹综合历代医家关於两种厥症的认识和处理试论如后:(一)释“厥”“逆”“冷”与“寒热厥”古代医学上的“厥”不专指手足四肢发冷,它统含有“郁”“乱”和“逆而不顺”等神经功能紊乱的意义: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之发,民善‘厥逆’,”注:“‘厥逆’者,阳气下藏,中  相似文献   

16.
为辨析《内经》、《伤寒论》“癃”、“淋”两字音义异同,在运用音韵学方法考证有关古代文献及避讳用法的基础上,认为《内经》的“癃”系避汉殇帝刘隆之讳而改为《伤寒论》的“淋”;汉代“癃”与“淋”读音极为相近,南北朝以后,两字读音区别较大,语义也产生细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林殷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3,18(11):646-648
本文在考证历代文献的基础上 ,从“志”与“小”字的字义、字形与医理三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学理论中“志心”与“小心”的关系。指出“志心”之说在前 ,“小心”之说在后 ;至少在唐朝以前 ,“志”与“小”字在字义上是相通的 ,可互换使用 ,这在古代医籍和史籍中均有例证 ;篆体“志”字的上半部分 ,在字形上与手写体“小”字颇为相近 ,不排除古人在竖版抄写过程中将“志”字一分为二 ,误写或简写为“小心”两字的可能。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谓“志心” ,是从脊椎之下往上数 ,系指左肾 ,因其藏志而为“肾神”。唐代医家王冰所谓“小心” ,是从脊椎之上往下数 ,指“真心神灵之宫室” ,可以理解为中医学的“心包络”。两位医家在“志心”与“小心”问题上的理解或诠注的歧义 ,反映出各自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18.
马林 《光明中医》2008,23(11):1684-1685
在临床和教学实践中,中医的“症”、“证”和“病”的概念最易混淆,常影响我们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很有必要再次明晰一下。  相似文献   

19.
“荣弱卫强”一词,语出五版《伤寒论讲义》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放使汗出”。此“荣弱卫强”之“强”字应读僵音为是。强字,古与僵假借。《伤寒论广项背强对五”等句之强读但,即源于二字可通借。《素问·玉机真脏论》“名日重强”之“强”读僵,说明响经》时代二字就通假使用。《中华大字典》载:“强(冲ng),气血不顺口强。”又回“但为不柔和貌”。但字义项虽多,而中医学上用僵字.主要用其上述二义,描述机体或某部因病出现功能失常、低下、不足、衰弱,或失去形随意使的功能。“荣弱卫强”一词.是仲景通过…  相似文献   

20.
《说文》无“髎”字,穴部有“窌”字(音匹貌切,读如砲;段注订正为力救、力到二切,读如溜、闹),解释“窖也”;“窖”字(音古孝切,读如教),解释“地藏也”。即俗所称地窖。二字古书中通用。《吕览》:“穿窦窌”,《礼·月令》、《淮南·时则》作“穿窦窖”。《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