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培酮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识功能的影响。同时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89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44例)与氯丙嗪组(45例),疗程8周,治疗前及8周末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韦氏成人记忆测验(WM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测定。结果 89例患者在8周治疗后PANSS总分明显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所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均有认知功能损害。8周后,利培酮与氯丙嗪两组患者成绩均明显提高,而利培酮组的改善显著优于氯丙嗪组。结论 认知功能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原发症状之一,利培酮对其的治疗作用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是否有所改善.方法研究对象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程≤2年,首发住院,实际完成研究50例.采用中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C),于治疗开始时和第8周末分别进行两次评定.利培酮的每日剂量为2~8mg.结果大多数分测验项目和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智商总分、记忆商数,在治疗前后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思瑞康与氯丙嗪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思瑞康与氯丙嗪治疗8周。分别于入组前及治疗8周末,测查威斯康星卡片分类试验(WCST)、数字划销试验(CT)、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结果治疗后思瑞康组的WAIS、CT、WCST等成绩明显好于氯丙嗪组。结论思瑞康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改善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及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和功能与精神症状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6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氯丙嗪或氯氮平治疗;于治疗前分别作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记忆量表、铁槽铁钉测验、手指敲击测试、动作功能测验、手功能协调测验、连线测验A和B、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词语流畅性测验11项神经心理测查各一次,并作BPRS、SANS、功能总体评定量表(GAF)一次;治疗12周末再评定1次上  相似文献   

5.
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齐拉西酮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的病情严重程度(CGI-SI)、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2、4、8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与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比较各周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TE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齐拉西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利培酮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利培酮与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 9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利培酮和氯丙嗪治疗,均治疗48周,于治疗前、8周末、48周末采用阳性症状阴性症状量表(PANSS)、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其疗效、副反应及依从性.结果 8周后利培酮组有效率91.9%,氯丙嗪组有效率89.8%,2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的疗效(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8周后利培酮组有效率91.9%,氯丙嗪组有效率69.4%.利组疗效有显著性(p<0.01),氯丙嗪组疗效有显著性(p<0.05),利组优于氯组(p<0.05).利培酮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氯丙嗪组.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利培酮的依从性高主要是因疗效好和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奎硫平与氯丙嗪对首炭精神分裂症忘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5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周分别进行韦氏成人智力测验(WAIS-RC)、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以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疗效、以精神药物剐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PANSS,CGI评分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问比较PANSS、CGI评分差异元亚著性(P>0.05).奎硫平组认知测验成绩普遍显著提高,与氯丙嗪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奎硫平与氯丙嗪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相当,奎硫平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明显优于氯丙嗪.  相似文献   

8.
博思清与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博思清和利培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首发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博思清和利培酮进行8周治疗。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两种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两组患者在嗜睡、锥体外系症状及月经功能紊乱方面的不良反应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博思清、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相似,不良反应有所不同,程度均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氨磺必利和氯丙嗪对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6例符合条件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氨磺必利组和利培酮组各38例,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末采用威斯康星卡片(WCST)和连续作业测验(CPT)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12周末氨磺必利组的各项认知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χ2=4.12,P0.05;t=3.41,P0.05),且氨磺必利组的总体疗效优于氯丙嗪组。结论氨磺必利较氯丙嗪能显著改善以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培酮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90例,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均使用利培酮治疗,分别在基线时及治疗12周末对患者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临床症状,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重复性神经心理测查系统(RBANS)检测认知功能。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认知功能的变化值进行比较。分析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时的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是否相关,以及通过利培酮治疗是否可以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损害。结果基线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存在明显相关(P均0.05)。经过12周的利培酮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显著的改善(P均0.01);患者12周末与基线相比RBANS测验总分及部分因子分与基线评分相比较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WCST中部分因子分均较基线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与认知损害存在明显相关性;利培酮具有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将 5 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利培酮 ( 4 mg/d)1组 ( 1 9例 )、利培酮 ( 6 mg/d) 2组 ( 2 0例 )和氯丙嗪组 ( 2 0例 ) ,治疗 8周。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 PANSS)评定疗效 ,用副反应量表 ( BPRS)及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 ( 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利培酮两个剂量组与氯丙嗪组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在认知因子、阴性因子、PANSS总分减分率方面 ,利培酮组与氯丙嗪组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的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头昏等。结论 利培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病药物 ,在改善认知功能和阴性症状方面 ,利培酮优于氯丙嗪 ,少数病例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首次来我院住院的已婚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查血清催乳素、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副反应量表(TESS)、男性性功能症状记分测量表。结果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影响均较小。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相当,副反应均较轻。结论喹硫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及性功能影响较小,可以增加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少复发,对男性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治疗后,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腹部脂肪沉积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血清瘦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首次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利培酮(n=26)、阿立哌唑(n=23)治疗,疗程8周。于基线、4周、8周时采用CT分别测定腹部内脏脂肪(VA)、皮下脂肪(SA)面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A/SA),同时观察血清瘦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①利培酮组4,8周时VA(分别t=2.704、7.130,P0.05、0.001)、VA/SA(分别t=5.244、6.034,P均0.001)均较基线增高,8周时SA增高(t=3.132,P0.01);阿立哌唑组VA、SA、VA/SA在4周、8周时的改变均不显著(P均0.05);②利培酮组8周时瘦素水平较基线显著升高(t=2.838,P0.01),4周时则无显著变化(P0.05);阿立哌唑组4、8周时瘦素水平均较基线无显著变化(P均0.05);③两组基线及4,8周时的瘦素水平均与SA正相关(r=0.414~0.535,P0.05~0.01);利培酮组8周时的瘦素水平与VA/SA正相关(r=0.527,P0.01)。结论利培酮可致女性精神分裂症腹部脂肪沉积、以腹部内脏脂肪最为明显,并与瘦素的增高有关,而阿立哌唑对此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利培酮、阿立哌唑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BPR4)的影响及其与腹部脂肪含量及分布的关系。方法首次治疗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利培酮(n=26)、阿立哌唑(n=23)治疗,疗程8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测定血清BPR4水平,同时测定腹部内脏脂肪(VA)、皮下脂肪(SA)面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比值(VA/SA)。结果①利培酮组治疗4,8周时的BPR4较治疗前显著增高(t=2.104,2.967;P0.05,0.01);阿立哌唑治疗组无显著变化;②利培酮组治疗4,8周时VA(t=2.704,7.130;P0.05,0.001)、VA/SA(t=2.244,6.034;P0.05,0.001)均较治疗前增高,8周时SA较治疗前增高(t=3.132,P0.01);阿立哌唑组VA、SA、VA/SA在治疗4周、8周时改变均不显著;③利培酮组治疗8周时的BPR4水平与VA/SA正相关(r=0.383,P0.05)。结论利培酮可升高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BPR4水平,并可能与腹部脂肪的异常分布有关,而阿立哌唑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利培酮和齐拉西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齐拉西酮治疗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末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注意力划销测验(cT)评定。结果两组PANSS总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利培酮组(t=9.22,P=0.00),齐拉西酮组(t=11.63,P=0.00);两组韦氏成人记忆量表(WMS—R)在再认(利培酮组t=2.62,P=0.01,齐拉西酮组t=4.74,P=0.00)、联想(利培酮组t=3.88,P=0.00,齐拉西酮组t=4.21,P=0.00)、理解(利培酮组t=3.59,P:0.00,齐拉西酮组t=4.92,P=0.00)、背数(利培酮组t=3.31,P=0.001,齐拉西酮组t=4.99,P=0.00)及记忆商数因子分(利培酮组t=4.35,P=0.00,齐拉西酮组t=5.09,P=0.00)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或P〈0.01)。但齐拉西酮组积累因子分(t=2.86,P=0.005)治疗后显著提高,在利培酮组积累因子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前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比较,利培酮组有3;个指标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测查完成总应答数(RA)(t=2.33,P=0.02)、错误应答数(RE)(t=2.43,P=0.02)、完成需应答百分数(RF%)(t=2.20,P=0.03);齐拉西酮组治疗后9个指标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完成分类数(CC)(t=2.70,P:0.01)、正确应答数(Rc)(t=2.61,P=0.01)、正确应答百分比(RC%)(t=2.52,P=0.01)、错误应答数(RE)(t=2.70,P=0.008)、完成需应答百分数(RF%)(t=3.02,P=0.003)、持续性应答数(RP)(t=4.08,P=0.000)、持续性错误(RPE)(t=2.12,P=0.03)、持续错误的百分数(RPE%)(t=2.47,P=0.02)、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FM)(t=3.77,P=0.000);治疗后两组注意力划销测验(CT)总分均增加,利培酮组(t=2.33,P=0.022),齐拉西酮组(t=2.74,P=0.008)。结论利培酮和齐拉西酮与均能有效缓解首发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但齐拉西酮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功能。  相似文献   

16.
The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cognitive effects of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on neurocognition under naturalistic treatment conditions. In a 12-month,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698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schizophrenia (duration of illness ≤5 years) were prescribed chlorpromazine, sulpiride, clozapine, risperidone, olanzapine, quetiapine, or aripiprazole monotherapy. A neuropsychological battery including tests of attention, processing speed, learning/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was administered at baseline, 6- and 12-months. The primary outcome was change in a cognitive composite score after 12-months of treatment. At 12 months, treatment resulted in mild to moderate neurocognitive improvements of z=0.32 for chlorpromazine, 0.33 for sulpiride, 0.43 for clozapine, 0.51 for risperidone, 0.69 for olanzapine, 0.64 for quetiapine and 0.46 for aripiprazole. However, the olanzapine and quetiapine groups demonstrated greater improvement in the composite score and processing speed than did the chlorpromazine and sulpiride groups. Both first- and 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 may improve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schizophrenia. Given that some neurocognitive improvement is attributable to a practice effect, any improvement is likely to be in the range of a small effect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