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存活29例,所有患者术前存在下肢急性缺血的症状,如疼痛,麻木,苍白,皮温降低,运动障碍消失或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2例患者术后可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13例患者术后未扪及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而超声多普勒听诊器可闻及胫后,足背动脉血流声。4例患者行截肢术,股部淋巴漏1例,代谢性肌肾综合征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随访3月~3年,没有截肢患者中,17例恢复正常生活,8例仍有不同程度下肢缺血症状。结论要提高急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预后,首先要加强对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认识减少早期漏诊,误诊,尽快采取取栓,导管溶栓等外科干预手段,缩短缺血时间,其次,重视围手术期其余干预手段,强调内环境稳定的维护,保护肾功能。  相似文献   

2.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缺氧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1].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迅速发展为肢体坏死或坏疽,造成肢体残废甚至危及生命[2].本例为—小腿OCS的患者,急诊手术中还并发了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现对该患者的术前观察、术后护 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态检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探讨其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四肢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患者40例,在伤后2、24h及1、2、3、4周动态检测血清CK、LDH、AST。在术中以及术后1、2、3周取患肢受累肌肉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伤后2h时,患者血清CK、LDH、AST水平急剧升高,分别为正常值的20、2、4倍,24h时达峰值,CK、LDH和AST分别为正常值的42、4、10倍;1周时,LDH、AST依然高于正常值(P均〈0.05)。病理显示肌肉标本明显坏死,呈不可逆性变化。结论CK、LDH、AST的变化能客观反映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病情严重程度。当这些指标急剧升高时要高度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动态监测这些指标可为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史宝国  高观岚  谢利 《山东医药》2011,51(42):117-117
1997年3月~2011年5月,我们收治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18例,均采用小腿筋膜室切开减压、窝筋膜切开和骨折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治疗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于骨筋膜室内的内容物增多或容积减少而使其内的肌肉和神经缺血,导致肌肉发生缺血性肌挛缩,甚至神经麻痹、肌肉坏死的一列症状。骨筋膜室综合征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ACS )常由骨折引起,早期诊断和治疗往往较及时。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CCS)以剧烈运动后复发性疼痛为特征[1],因此又被称为慢性劳累性骨筋膜室综合征。 CCS在日常生活中更常见,常不伴有骨折,常常被忽视。现将CCS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一种较为少见的并发症,若未能对其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会导致患者肢体的不可逆损伤,甚至是截肢等严重后果。现结合已有文献,对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严重时可因肌红蛋白尿而引起肾功能衰竭。2000—06/2006—06我科共收治骨筋膜室综合征病人26例,现将对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分析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均为患侧小腿肿胀、组织张力高,伴有皮肤发花、发绀等肢体缺血表现。升主动脉+主动脉全弓人工血管置换术组患者术后症状出现早。患者普遍预后差。结论: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心脏及大血管手术后一种非常罕见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多,起病隐匿。早期临床诊断、改善患肢循环、及时行手术减压,对患者的临床预后、生活质量等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32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庆  李青  邓进 《山东医药》2009,49(14):106-107
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胫腓骨骨折常见和严重早期并发症,致残率较高。2002年1月~2006年12月,我们对32例小腿闭合性骨折合并骨筋膜综合征患者行切开减压同时应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治疗,疗效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崔秀青 《山东医药》2003,43(32):72-72
骨筋膜室综合征较为常见。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我们共收治38例本病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四例余猛进,康舟军,施雅芳,杨瑞和一氧化碳(CO)中毒是内科常见急症之一,但并发筋膜间隙综合征(CS)未引起内科医生重视,诊断治疗不及时,易致肢体坏死或功能障碍,甚至截肢、急性肾衰乃至死亡。我院1982~1993...  相似文献   

12.
李志军  蔡现良 《山东医药》2011,51(36):110-111
目的探讨在腮腺区域切除手术的同时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恢复腮腺嚼肌筋膜屏障对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s’综合征)发生的影响。方法腮腺区域切除术中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患者44例为实验组,术后进行随访,采用碘—淀粉试验检测,观察术后Frey’s综合征的发病率;对照组采用在腮腺嚼肌筋膜下翻瓣,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物。结果实验组31例患者中潮红1例、碘—淀粉试验阳性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出汗1例、潮红5例、碘—淀粉试验阳性12例。结论切除部分腮腺保留并重建腮腺嚼肌筋膜对预防Frey’s综合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建民  孙刚 《山东医药》1998,38(5):40-41
骨折常见并发症的诊治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李建民孙刚1早期并发症1.1骨筋膜间室综合征系骨折后出血、软组织肿胀、血管损伤或肢体固定包扎过紧等导致的相应筋膜间室内压力进行性增高、血运障碍,可发生间室内组织缺血坏死。其特点为:①早期可出现进...  相似文献   

14.
杨爱东 《山东医药》2007,47(33):36-36
2004年5月-2007年4月,我科采用切开减张加外固定架固定术治疗胫腓骨骨折并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17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新型冰敷套冰敷在四肢骨折患者康复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4年1~9月收治的四肢骨折的患者102例,其中男60例,女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创伤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该科专利产品-新型冰敷套冰敷疗法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患肢疼痛肿胀、张力性水泡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患肢疼痛肿胀、张力性水泡的发生率、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新型冰敷套方法冰敷可以有效减轻四肢骨折患者患肢的疼痛肿胀,具有止痛、止血的作用,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经桡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与经股动脉、肱动脉路径相比,具有血管并发症少、易于观察及护理、住院时间短、节约医疗费用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acute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是由骨、骨筋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前臂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为罕见而又凶险的经桡动脉介入(transradia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TRI)血管并发症,若诊治不当,则可导致残疾。  相似文献   

17.
癌症患者或由于病情的进展,或由于治疗的影响,可发生一些急症情况。本文对癌症患者引起的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心包填塞、颅内压增高、脊髓压迫症、高血钙症、高尿酸血症、肿瘤崩解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DIC、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粒细胞缺乏症及感染等急症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作了简要的叙述,对癌症疼痛的处理原则亦作了简单的讨论。癌症患者还可发生器官梗阻、穿破、出血等外科急症,则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相似文献   

18.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地震灾害后的挤压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是肾科医生面临的重要救治任务.本研究总结了多学科联合救治地震灾害后挤压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经验.除了骨科对挤压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处理,肾科对急性肾损伤及其相关并发症的肾脏替代治疗外,康复、心理卫生、感染、ICU等多学科的早期协作、综合治疗也是成功治疗地震灾害后挤压综合征合并急性肾损伤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约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诱发因素[1].这部分患者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以外,Brugada综合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综合征是以心电图V1~V3导联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性心动速(VT)或心室颤动(VF),和晕厥的反复发作、心脏性猝死为特征的一组患者.  相似文献   

20.
儿茶酚胺敏感的多形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一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最早由Leenhardt等[1]于1995年提出,指运动或儿茶酚胺在3个以上连续心搏可引起两种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形态,多为双向或多形室速[2];同时无电解质紊乱、药物或器质性心脏病等可导致多形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因素存在.另外还应除外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等原发性离子通道病.现有1例此病患者,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