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住院患者98例,将其分为两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于发病2 w后实施康复护理,研究组于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的24 h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简单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的变化以及后遗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FMA与BI评分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研究组FMA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足外翻畸形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6.12%、6.12%均低于对照组22.45%、2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早期康复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肢体功能,降低后遗症概率,保障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选择特定研究时段(2016年4月—2017年12月)所在科室收治的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的9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参照组(n=48)实施常规的临床护理,研究组(n=48)实施康复护理,对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优于常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卒中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适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1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均40例;对照组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适时心理干预,观察分析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价对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应用适时心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衡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锻炼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和干预后4周患侧上肢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脑卒中专用生存质量量表(stroke-specific quality of life,SS-QOL)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患侧上肢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患侧上肢FMA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患侧上肢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侧上肢FMA评分和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靶向超声药物导入能显著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感,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处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采取FMA量表测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取ADL量表测评)、疼痛(采取VAS量表测评)情况,以及临床效果,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皆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疗效确切,同时可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运动功能及疼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模式在初发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88例初发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以及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两组ADL评分、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在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对2018年5月—2019年5月急救的脑卒中患者,按标准选择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4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一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肌力评分、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评分分别为(1.87±0.51)分、(2.05±0.43)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分别为(19.05±1.61)分、(37.93±1.94)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肌力状况,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92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偶数奇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实施常规护理)和研究组(n=46,实施心理康复护理),分别采用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抑郁症状变化进行评定。结果经过4周护理干预后,两组MESS评分、HAMD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心理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评估其效果。方法选取本科室2013年1~12月入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1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108例),对观察组脑卒中患者行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则行常规康复护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ESS和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ESS和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可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脑卒中的预见性护理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急诊科脑卒中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将其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性护理,预见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脑卒中治疗效果;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HAMD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预见组脑卒中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见组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抑郁情绪、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预见组抑郁情绪、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脑卒中的预见性护理及应用价值高,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性脑梗死护理中开展优质护理的干预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脑梗死患者148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74例)、观察组(7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后,其焦虑评分为(38.36±3.82)分、抑郁评分为(36.11±3.58)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4.98±6.52)分,分别相较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7.94±6.8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32±1.49)分,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可以改善患者的心态,提升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神经缺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策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14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信封法分组后探究每组采取的护理对策;对照组(70例):采取传统基础护理对策展开病症护理;试验组(70例):采取传统基础护理对策+早期康复护理对策展开病症护理;最终就组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结果护理前,试验组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脑梗死患者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于临床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后,利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最终对于脑梗死患者综合医护水平的改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针灸配合康复理疗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12月,从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中选择78例进行研究,按照患者姓氏拼音首字母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前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后者给予中医针灸联合康复理疗治疗,比较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临床总有效率(94.87%)较对照组(79.49%)高,P<0.05;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治疗前,日常生活评分高于治疗前,组间比较试验组变幅更大,P<0.05。结论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中医针灸与康复理疗治疗联合开展发挥协同作用,患者病情恢复效果理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病历资料,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有43例。对照组中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中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针灸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同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76.74%),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活动生活能力评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日常活动生活能力评分明显较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针灸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活动生活能力,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不同时间段脑梗死应用疏血通、奥扎格雷、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患者为试验对象,选择抓阄随机化分组,各60例,两组均进行疏血通、奥扎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发病后6小时内治疗,对照组在发病后6~24小时内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对比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疗后血压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后24小时NIHSS评分(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治疗后7天NIHSS评分比及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后血凝试验指标包括FBG(纤维蛋白原)、APT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发病后6小时内实施疏血通、奥扎格雷、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运动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81.48±1.87)分、(90.15±1.85)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应用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脑梗死患者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的疗效及MMSE评分的影响。方法本院于2018年9月-2019年9月共收治脑梗死患者76例,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38例以及单一组38例。给予单一组依达拉奉治疗,给予联合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分析对于患者的影响。结果尽管联合组百分比略高,但联合组治疗与单一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未发现差异,P>0.05,经药物治疗后,联合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单一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治疗前评估MMSE评分无差异,P>0.05,联合组治疗7天以及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单一组,P<0.05。结论给予脑梗死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依达拉奉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可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脑震荡护理中应用心理支持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72例脑震荡患者,按照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36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和实验组(36例,应用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支持护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脑震荡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以及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结果两组脑震荡患者护理前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比较未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脑震荡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脑震荡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震荡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支持法具有显著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联合针灸对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方法患者资料自临床住院患者中获取,入院治疗时间均是2018年2月—2019年2月,患者共计100例,盲选法均分患者,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联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对比指标选择:有效率、负性情绪、吞咽困难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之后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HAMD、SAS评分在治疗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后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吞咽困难患者开展心理护理联合针灸治疗,整体有效率提升,负性情绪改善,有效控制吞咽困难疾病症状,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胃炎的中医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62例)、观察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中医护理,对两组护理后的心理状态评分和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技术水平评分、专业知识评分、护理效果评分、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接受中医护理,能够降低患者负面心理的出现,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