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来胃大部切除术后手术后发生胃瘫的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及胃肠造影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胃瘫多出现在胃大部切除术后的3—12d,经综合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可在术后2~8周内恢复正常。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2~2011年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 18例患者进行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治疗,并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等非手术治疗后,均于1~4周内治愈。结论胃瘫综合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和胃肠道造影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可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3.
<正>胃瘫是指以胃排空障碍为表现的胃动力异常,是胃手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胃瘫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若再次手术则可导致病情加重,恢复更缓慢。我院1995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行胃大部切除术183例,发生胃瘫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特点及治疗。方法对2001年2月至2009年12月胃大部切除术后18例患者(占同期手术3.9%)出现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本组患者胃瘫发生于4~10d,16例经保守治疗而愈,2例于胃瘫后15、17d分别行空肠造瘘术,1周后治愈。结论胃瘫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必要时可行空肠营养性造瘘术以解决营养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治疗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7年 1月 ~2013年 1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出现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的年龄、精神紧张、心理因素、离子紊乱、低蛋白血症、饮食因素等是患者发生胃瘫综合征的相关因素,32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胃瘫综合征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综合性保守治疗措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胃肠手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的患者3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结果 胃肠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 ;胃瘫综合征多发生于胃肠术后3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7 d;33例患者中,给予保守的综合治疗后,胃肠功能均有明显的恢复,没有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患者恢复半流食1周后所有患者均未复发,全部出院。胃动力恢复时间1026 d,平均(18.96±2.46)d。结论给予胃肠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保守的综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再次进行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1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患者均给予非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胃镜、X线胃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可明确胃瘫的诊断。经过非手术治疗,14患者例均于术后10~42d恢复胃排空功能,其中6例患者在2—3周内恢复,4~6周内恢复者8例,无再次手术者。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术前行胃肠减压和洗胃、解除患者焦虑紧张心理,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循序渐进进食等,是预防术后胃瘫的重要措施,早期明确诊断、规范进行非手术治疗,可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探讨。结果: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的患者经过心理护理、有效胃肠减压、中西医结合治疗、加强营养支持后,胃肠功能均能恢复。结论:胃大部切除后发生胃瘫,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均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3例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胃瘫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最短9天,最长45天,经过保守治疗后,胃肠动力一般在术后7周内恢复正常。结论: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上消化道造影、胃镜是诊断本病有价值的方法,采用非手术方法包括心理治疗、营养支持、适当应用胃动力药物及激素等完全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发生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腹部手术后发生胃瘫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发生胃瘫13例。1例怀疑吻合口梗阻再次手术 ,术后恢复时间更长 ,余12例采取保守治疗而治愈。结论 :胃瘫的发生是多因素的 ,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瘫的重要手段 ,胃瘫确诊后应采取保守治疗 ,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后单纯性胃动力性因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院上腹部手术后32例典型的胃动力因素引起的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的回顾研究。结果本组32例患者均经过胃镜和胃钡餐X线检查证实为动力性胃排空障碍,发生在术后3~7d,经过7~45d保守治疗,胃的蠕动功能恢复,胃的排空障碍消失,患者康复出院。结论上腹部手术后胃动力性排空障碍,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一般无需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2.
陈红星  施祖群  董明都 《安徽医药》2012,16(10):1475-1476
目的 探讨胃癌胃上部癌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该院108例胃上部癌患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后的1、3、5年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第一年患者的生存率大致相同,3、5年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进展期胃上部癌采用全胃切除术比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46例病因与治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残胃无力症的病因与治疗。方法对近10年1469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46例病人进行病因和治疗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残胃无力症的病因是综合因素引起,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和精神紧张可能是最主要的诱因。胃癌行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持续性呕吐,呕吐量>800ml/d。经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诊断为残胃无力症,行保守治疗,包括胃肠减压、胃肠内和外营养支持、各种促进胃肠蠕动药物和对症处理,平均治疗14.6天全部治愈。结论胃癌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无力症是多因素引起,其中精神因素可能为最主要因素。经过检查一旦诊断为功能性残胃无力症,治疗原则为消除患者紧张性情绪,保守治疗,应避免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4.
徐果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179-3180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大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2006年胃大部切除7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中并发大出血7例纤维内镜检查。结果:7例中吻合口出血3例,胃残端缝闭处出血1例,吻合口多发性溃疡出血(毕2式吻合空肠侧)旷置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1例,应激性溃疡1例,除应激性溃疡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其余6例均经再次手术治疗。结论:胃大部切除并发大出血多由于术中处理措施不当造成,出血量大,多需再次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以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14例胃癌根治术后胃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发病率、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分析。结果 14例患者均经过非手术、保守治疗方法痊愈并出院,患者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生胃瘫综合症,由多种原因导致,属功能性疾病,可采取保守综合治疗方法,提高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6.
周燕  李金林  刘静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31-1433
目的: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后两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04年6月~2007年1月收治的59例近端胃癌次全胃切除患者分别采用了胃食管吻合(GE组)和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重建(GIE组)两种不同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在术前及术后1、6个月应用Spitzer生存质量总体评分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得分较术前均增加(P<0.05);GIE组术后1、6个月的生存质量得分高于GE组(P<0.05)。结论:调节型双通道间置空肠消化道重建术有利于近端胃癌次全胃切除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胃溃疡患者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院治疗的234例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实验组给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疗效、并发症、半年后复发率。结果实验组的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如感染发生率高于保守治疗(P〈0.05),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治疗相较于保守治疗对于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胃瘫的积极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42例食管癌术后出现胃瘫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的24例,近5年采用十二指肠营养管外套胃肠引流管治疗的1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进食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十二指肠营养管外套胃肠引流管治疗可明显缩短患者恢复经口进食和住院时间,与传统治疗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并减轻患者因治疗带来的创伤、疼痛及经济负担,使患者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十二指肠营养管外套胃肠引流管治疗胃瘫的方法值得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李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5):340-341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FDGE)发生的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方法:对2007年5月—2011年5月因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期间行胃大部切除术的134例患者中,8例出现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术前流出道梗阻和胃肠手术吻合方式是诱发本病的危险因素。X线口服造影、胃镜是诊断FDGE的重要手段。8例经对症保守治疗13~35 d后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在临床上的发生率并不少见,准确诊断及积极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5例胃癌根治术后的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于术后3~5d,通过临床表现、胃肠道造影和胃镜检查确诊,经对症支持处理,于术后14~25d恢复胃肠动力,痊愈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经过综合系统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