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外排泵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微量稀释法检测耐药菌株的药敏结果,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法,检测11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emrB、emrD、emrE、mdfA、sugE、mdtI、tehA、oqxA、qacE△1、qacEs、mr-2等11种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扩增产物纯化后基因测序。结果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60%,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为95%,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00%(均为产ESBLs菌株),外排泵基因检出率分别为emrB 95.0%、emrD 75.0%e、mrE 50.0%、mdfA 80.0%、sugE 70.0%、mdtI 80.0%、qacE△1 80.0%、tehA 80.0%、oqxA 15.0%,qacE、smr-2基因均未检测到,最少者检出1种基因,最多1株检出9种基因。结论本组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可能与细菌携带多种抗菌制剂(包括灭菌剂、消毒剂、抗菌药物等)外排泵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分析江苏大学附属金坛人民医院普外科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情况,并探讨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江苏大学附属金坛人民医院普外科2017-01~2019-12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108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医院感染组和社区感染组,对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标本分布、多重耐药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结果 普外科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32株(占17.78%),社区感染菌株148株(占82.22%)。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发生率随年份的增加而上升(P<0.05)。大肠埃希菌主要从伤口引流液中检出。与社区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比较,医院感染的大肠埃希菌更易产生多重耐药(P<0.05),且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更高(P<0.05)。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头孢菌素类药物、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P<0.05)。医院感染组的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妥布霉素的耐药率高于社区感染组(P<0.05)。结论 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均较敏感,碳青霉烯类、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可作为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应积极落实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药敏及经济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防止大肠埃希菌在医院的传播扩散。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AcrAB外排泵调控基因ramA对肺炎克雷伯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影响。方法 用喹诺酮类药敏纸片扩散法、MIC及其逆转实验和有机溶剂耐受实验测定细菌耐药表型,用PCR扩增外排泵结构基因acrA、acrB、tolC及调控基因acrR,ramA,marA,用半定量PCR 检测调控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泵的结构基因和调控基因均存在43株KP菌中。仅喹诺酮类耐药株与敏感株ramA转录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和对照组相比,高表达ramA的 AC-1株,其泵结构基因的转录水平增高,耐药表型也有明显改变,用泵抑制剂后,其喹诺酮类的MIC恢复对照水平。结论 ramA是KP菌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因素。抑制ramA的表达,有助于治疗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4.
自耐药大肠埃希菌被报道以来,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菌株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广泛感染、传播和流行,由其产生的耐药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最重要的耐药问题之一。本文对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多药大肠埃希菌(E.coli)产AmpCβ-内酰胺酶(AmpC酶)现状。方法初筛试验及三维试验:检测产AmpC酶菌株;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临床分离71株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CTX)等10种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PCR技术检测三维实验阳性菌株的AmpC酶基因。阳性扩增片段送上海生工生物技术公司进行基因测序。结果在71株大肠埃希菌中粗筛阳性产AmpC酶菌株共11株,通过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分离出产AmpC酶的菌株8株,占总菌株数11.27%。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全敏感,对阿米卡星等9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耐药模式中以耐多药菌株24株(33.80%);产AmpC酶菌株对多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P<0.05);检测发现2株质粒AmpC酶基因阳性。结论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的现象突出;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质粒介导的AmpC酶的基因型表现为DHA-1。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检测,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病患者经腹水培养筛选出的74株大肠埃希菌,按照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74株大肠埃希菌中,36株为院内感染,38株为非院内感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SBLs阳性株分别为21株(58.3%)和18株(47.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45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高,产酶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美唑敏感率高。除复方新诺明外,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耐药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院内感染还是非院内感染,引起重型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性明显较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率可提高,头孢美唑、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抗菌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耐氧氟沙星的结核分枝杆菌中耐药相关基因突变及外排泵基因风坦两种不同耐药机制的作用。方法从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2007年全国耐药基线调查菌株库中挑选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17株。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删似和gyrB突变情况。提取gyrA和gyrB无突变菌株的RNA后反转录并采用Real—timePCR方法检测20个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量,对比菌株最低抑菌浓度(MIC)试验结果,筛选可能与氧氟沙星药物外排泵的相关基因,并选用大肠埃希菌为模式生物构建表达载体,检测过表达目的外排泵蛋白的大肠埃希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程度加以验证。结果在17株单耐氧氟沙星的菌株中,有4株(4/17)检测到gyrA突变,其中包括90位点突变1株及94位点突变3株,上述突变均表现为高浓度耐药,其MIC均不低于4μg/ml。在gyrA和gyrB未突变菌株中,通过real-timePCR检测发现在高浓度耐药的2株菌株中,Rv0933和Rv2938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低浓度耐药菌株,较对照株H37Rv转录水平高16倍和5倍。在对照组和转入pEASY-E1-Rv2938的大肠埃希菌中MIC均小于0.125μg/ml,而转入pEASY-E1-Rv0933的大肠埃希菌的MIC为2μg/ml。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gyrA耐药决定区基因突变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PstB可能是氧氟沙星特异性的药物外排泵基因,其高水平表达与氧氟沙星高浓度耐药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的调控基因marR、marA、soxS、rob在季铵盐化合物(quaternary ammonium compounds,QACs)耐药中的作用。方法取6株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应用苯扎溴铵进行诱导,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菌株在加入外排泵抑制剂氰化羰基-3-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3-chlorophenylhydrazone,CCCP)前后对苯扎溴铵的敏感性;PCR扩增外排泵调控基因marR、marA、soxS、rob并测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arR、marA、soxS、rob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5株诱导株的苯扎溴铵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较其亲代增高4~8倍;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后11株菌的苯扎溴铵MIC值较加入前下降50.00%~99.61%,且诱导后的菌株下降率显著高于诱导前(Z=-2.943,P=0.003),5株诱导株的MIC值较其亲代下降50.00%以上;4株诱导株marA基因的转录水平较其亲代增高17~33倍,5株诱导株marR基因的转录水平较其亲代增高1~10倍(P0.05);12株菌中有10株菌外排泵调控基因marR存在142位Tyr的缺失,11株菌marA基因存在145位Ser缺失和Met1Val突变,10株菌soxS基因存在Ser12Ala突变。结论 marA基因转录增加致外排泵AcrAB-TolC的高表达与季铵盐化合物对大肠埃希菌的抗性产生可能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衡水地区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情况以及qnr基因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15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计算其MIC50和MIC9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qnr基因。结果15种抗菌药物中仅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大肠埃希菌敏感,245例大肠埃希菌中检出5株存在qnrB基因,占2.O%,1株存在qnrS基因,占0.4%。结论我院检出的大肠埃希菌存在多重耐药。少数菌株中,存在qnrB和qnrS基因,临床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为其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5 028例,进行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并分析比较性别、年龄、不同临床标本检出MDRO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 5 028例烧伤患者中有594例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共分离出非重复细菌756株,其中MDRO 276株,检出率为36.51%。MDRO中检出前三位细菌分别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35%),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21.74%)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在高龄患者(χ~2=27.260,P<0.01)、痰液标本(χ~2=48.25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在性别、年龄、不同标本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更容易在女性(χ~2=13.860,P<0.01)、高龄(χ~2=24.760,P<0.01)、痰液标本(χ~2=36.02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复合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性较高(均>90%);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均>70%)。结论烧伤患者感染MDRO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变形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率相对较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Results of repair of tetralogy of Fallo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13.
14.
A total 89 fish and lamprey species has been recorded from Polish freshwater habitats. Twenty-seven of them (30.3%) have not been surveyed for parasitic helminthes. Some of the latter fishes are either rare or not easily accessible. Other live only in specific habitats in scattered localities. An important obstacle for studying parasite faunas of some fishes may be their status on an endangered species. Among the non-surveyed fishes, are those which have been relatively recently introduced to Poland or migrated there on their own.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review all hitherto not studied helminthologically fish species, their habitats, localities and current protection status.  相似文献   

15.
16.
17.
高血压降压治疗目标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传统的高血压水平的定义,1993年WHO高血压治疗指南提出血压控制目标为<140/90mm Hg(1mm Hg=0.133kPa),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将血压降至同一水平,而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Framingham进行的一项长达10~12年的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第5年后,正常上限血压[收缩压(SBP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