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的伦理行为,加强心理咨询和治疗职业伦理教育。方法:以前期编制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伦理问题调查问卷(咨询师版),对全国西北、华北、华东、中南、东北、西南每个行政区的3~4个城市共690名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咨询师三种职业背景从业者的伦理行为状况。结果:三种职业背景的从业人员中,以精神科医师的从业年限最长(10年的占16.7%),对于每一个来访者平均的治疗次数最多(10占20.1%),平均每次咨询时长最短(≤30分钟的占3.4%)。伦理行为调查中,在胜任力方面,三组人员各有70%都"感到力不从心、难以胜任";67.7%的精神科医师和62.5%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害怕自己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要;在知情同意和保密方面,17.4%的精神科医师"在走廊、电梯等公共场所与同事讨论来访者治疗方案";84.5%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在治疗前向来访者讲明收费标准和规定";双重关系条目中,超过30%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治疗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师"特别喜欢某些来访者";14.1%的精神科医师对某些来访者产生性幻想;在咨询设置方面,有31.4%的精神科医师、25.0%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和20.1%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在咨询期间接听电话。不同性别、从业年限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害怕不能满足患者需要"等部分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背景心理咨询和治疗从业者都存在一定比例的违背伦理要求的行为,精神科医师出现违背伦理行为的比例较高。提示需要根据不同职业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咨询师与非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态度。方法:选取咨询师91人(年龄23~63岁)和普通大众及来访者(非咨询师)91人(年龄14~44岁),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排在前3位的是"突破空间障碍"、"可以不用真实姓名"、"网络咨询更放松"。关于心理咨询的合理收费,咨询师认为的心理咨询收费的合理价格与非咨询师认为的合理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咨询师及非咨询师在网络心理咨询伦理态度的23个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咨询关系、咨询收费与设置的态度上。结论:本研究提示,在网络心理咨询的伦理态度上,咨询师和非咨询师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北京心理咨询师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现状及对知情同意伦理遵守的观点和看法。方法:选取北京市心理咨询师11名[平均咨询年限为(7.4±4.4)年],对其知情同意过程和相关观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并采用定性研究编码方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分析。结果:心理咨询中知情同意涉及4个主题,分别为知情同意的内容、影响因素、问题与困惑及重要性。咨询师普遍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够执行知情同意的相关规定,但受访者在知情同意的形式和长度、特殊群体和网络咨询的知情同意等方面尚存在困惑和问题。结论:目前北京地区心理咨询师基本能遵守知情同意伦理规范,肯定知情同意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但也认为现存相关制度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心理咨询师对网络心理咨询相关保密伦理议题的意识和行为。方法:通过"问卷星"收集到心理咨询师100人,其中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51人(网络组),未从事过网络心理咨询者49人(非网络组),采用自编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问卷(OPCCEQ,共20条目)调查对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的意识和行为。结果:网络组OPCCEQ 16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行为得分(均P0.05);网络组OPCCEQ 4个条目的意识得分高于非网络组(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心理咨询师的网络心理咨询保密伦理意识还未充分转化为行为上的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5.
网络心理咨询伦理问题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即时文字网络心理咨询特有的伦理问题,为制定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愿参加研究的10名网络心理咨询师所做的10个即时文字网络咨询案例,研究者参加网络咨询师的小组督导讨论8次,每次2~4 h,综合考虑督导讨论中重复出现和反复阅读咨询文本两种途径,最后由3位研究者共同讨论确定伦理议题,并从咨询文本中选取典型性对话进行分析。结果:与网络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议题包括4方面。①在网络咨询中咨询师以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建立关系,来访者须提供必要的真实信息;②咨访双方注意选择网络咨询的地点、时间并避免多任务操作以保证咨询设置;③网络咨询对网络平台及咨询记录有特殊的保密要求;④危机个案应有专门的应急方案并及时转为线下干预。结论:网络心理咨询伦理规范在咨询关系、咨询设置、保密性以及危机干预方面有独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来访者视角了解心理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探讨相关伦理议题。方法:自编"来访者如何看待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问卷,于2017年1~2月采用互联网匿名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434份[男86人,女348人,年龄(36±7)岁]。结果 :被调查的来访者中51.6%通过社交媒体获取心理咨询和咨询师的信息,35.9%使用社交媒体接受心理咨询。伦理议题包括咨询师未就网络问题的保密性、安全性、真实身份与来访者告知知情同意;来访者与咨询师互加微信、QQ等并在咨询外互动,带来多重关系;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的自我暴露让来访者产生负面感受;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培训授课时存在夸大宣传、暴露来访者隐私情况等。结论:咨询师使用社交媒体进行心理咨询涉及诸多伦理议题,保密性、多重关系等因互联网特点更加复杂或隐蔽;咨询师在个人社交媒体自我暴露的伦理议题尤其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保密原则对心理咨询/治疗有重大的影响,在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或治疗时这一伦理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从法律层面、未成年来访者自主权、父母或监护人的权利等方面了解青少年(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保密原则,深入探讨其限制及与成人咨询保密原则的差别。从事青少年心理咨询的咨询师或治疗师可能会面对保密相关的伦理困境,本文为他们提供相关的伦理信息和职业信息,并有助于尽早制定出适用于未成年来访者的伦理守则。  相似文献   

8.
心理咨询师/治疗师与来访者对职业伦理的态度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考察我国当前心理咨询或治疗师与来访者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职业伦理上的态度和意识,以帮助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职业伦理困境,并为制定我国在该领域的职业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心理咨询与治疗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问卷对48名专业人员(咨询师/治疗师)和48名来访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人群在职业伦理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以及一些重要人口学变量的可能影响。结果:两组人群在自编问卷的12个条目评判上有显著差异,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4条(如47.9%的来访者认为专业人员可以和来访者发展私人关系,专业人员持同样看法的为4.2%,P<0.01);保密性原则1条;职业责任原则2条;评估、测量和解释原则2条;督导、培训和教学原则2条,另有一条为询问被调查者是否听闻过有违伦理的行为,发现来访者知晓的违反伦理行为(35.4%)显著少于专业人员(97.9%)(P<0.001);专业人员群体在17个条目上评判一致,仅在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1条目有争议,即48.3%的专业人员认为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价值观冲突时应转介来访者,51.7%的专业人员认为不应转介;来访者群体则在11个条目上评判一致,有4个争议条目,其中涉及咨询关系原则的条目3条(即在咨询师可否和来访者发生私人关系,咨询可否给来访者带来伤害,咨询师可否接受来访者的礼物问题上持肯定或否定意见的来访者都在40%以上);职业责任原则的条目1条,即56.3%的来访者认为咨询师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病人,46.7%的来访者则持反对意见。结论:专业人员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伦理意识和较为一致的伦理态度,而来访者的伦理态度更不一致,两组人群在保密原则和咨询关系方面的态度差异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9.
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调查及与美国相关调查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目的了解我国当前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从业者的伦理意识现状,为加强职业伦理教育以及制定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伦理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译自美国的Gibson和Pope的全国性伦理调查所用问卷为主体,面向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人员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美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我国的被调查者职业伦理意识总体较强,但在知情同意方面需加强培训。在某些条目上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在性别与年龄上均有一些存在显著差异的条目。结论从调查情况看专业培训是增强职业伦理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面临来访者自伤或自杀情景时,咨询师如何进行保密与保密突破的伦理决策。方法:选取北京7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10名心理咨询师,对在高校工作遇到的自伤自杀相关保密议题与相应伦理决策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受访者在高校平均任职时间为(10±8)年。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誊录稿进行编码分析。结果:8名咨询师接受过一定的伦理培训且对咨询伦理较为重视;7个高校咨询中心相关规定仍存在与保密原则冲突之处;咨询师在自伤自杀的突破上的考虑差异较大;在面对高校规定与保密原则的冲突时,咨询师能够站在伦理原则的角度考虑,维护来访者的利益。结论:高校心理咨询环境下,自伤或自杀相关的保密与保密突破流程有待规范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