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一起群体性癔病发作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癔病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以精神或植物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疾病[1].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精神因素和身体素质有关.群体性癔病的发作容易在情绪不稳定的易受暗示的儿童青少年中流行[2].笔者对一起发生于学校的群体性癔病进行了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2.
虽中外均有报道,但人们对群体性癔病并不熟悉,有时甚至对其诊断持严重怀疑态度。那么,这种往往是首先有一人出现癔病发作(有时也可以是其它疾病的发作),周围目睹者精神受到感应,相继发生类似症状的癔症短期流行现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3.
癔病和癫痫的症状有些相似,有些人常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一、癔病发作时是慢慢倒地,不易受伤;而癫痫发作时则是突然昏倒,很容易受伤。 二、癔病患者面部潮红,以后渐渐苍白;而癫痫患者的面部一下子变得苍白。 三、癔病发作时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而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癔病少见。现将我院 1999年12月所见的一起流行性癔病共 10例报道如下。1 发病及流行经过始发者男性 ,10岁 ,本地区某县某镇小学四年级甲班同学。 1999年 12月 6日下午 ,走路时觉双腿发软、易跌倒、走路跛行、无肢体麻木及尿便障碍。在当地县医院按“低钾麻痹”治疗 10天效果欠佳 ,回家休息后病情渐恢复。 12月 2 0日返校 ,听说有多名同学患同类疾病 ,症状再次发作。例 2 ,女性 ,10岁 ,该校五年级 1班同学 ,12月 9日下午 ,出现上述症状 ,家长将其接回家 ,发现症状消失 ,就训斥子女“装病” ,又将其送回学校 ,返校当天 ,再次发病。例 …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广西巴马县东山乡瑶族山村小学生群体癔病性惊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992年9月~1994年12月,该校先后30人发病,发病率为7.61%,其中女生是男生的14倍,三年级以上10~14岁学生发病人数占76.67%。累计发作次数1736人(次),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相似文献   

6.
一起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群体性癔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7年11月10─11日,南阳市宛城区白河镇两村庄因一死因不明者出现后共有107人发病。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系一起由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群体性癔病。笔者对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有关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正癔病是一种由于精神因素所造成的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也称歇斯底里。它发病突然,有时表现得非常严重,使病人家属惊慌失措,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这种病发病率较高,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如果家属具有一定的知识,便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癔病的发生。癔病多见于年轻女性,其发病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突然出现的使病人感到委屈、气愤、羞愧、惊恐和悲伤等精神刺激,往往会诱发本病,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即使程度很轻也可致再次发病。  相似文献   

8.
谈歇斯底里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人在精神刺激下突然晕倒,发生痉挛,或者大哭大闹,胡言乱语,事后所言全忘;或者发生肢体失灵,眼耳失聪等症状,这就是所谓“歇斯底里”,又称为癔病。 “歇斯底里” 这一名称源于希腊文,原意是“游走的子宫”,由于前人观察到此病女性较多,又一时不能明确其发病机制,所以以为是女性特有的疾病而言之。 此病的发病率不低,发病原因同社会因素(外界刺激、生气、争吵、不幸事件)个人性格、生长环境、所受教育有关。它是一种多因性疾病。 例如,有位女病人,从小孤独、任性,不能受委屈,感情脆弱。婚后因琐事同丈夫发生争吵,先是大哭大闹,而后晕倒在地,全身抽搐,“意识不清”,经医生检查一切正常。后经其丈夫赔礼道欠,好言抚慰,保证不再惹其生气后迅速好转。诊断为“癔病发作”(歇斯底里)。这是一种较典型的发作。 又有一病人,因工作问题同单位领导争吵,突然晕倒在地,四肢抽搐,第二天下  相似文献   

9.
癔病或称歇斯底里,其精神因素在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较多见,癔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归癔病性精神障碍和癔病性躯体障碍两类,癔病性瘫痪即属后一种。一、症状与体征癔病性瘫痪以单瘫或截瘫为多,常系突然发病。如治疗或暗示不当,症状可能持续下来,长期肢体不能运动或卧床不起,不会行走等。体检时,可见瘫痪的肢体腱反射正常或增强,肌张力良好,无锥体束征。一般无肌肉萎缩。检查时还可见到对抗的两组肌肉同时收缩,以致不能完成指定动作,电刺激反应正常,有的病人表现运动  相似文献   

10.
误种卡介苗引起小学生癔病流行的调查(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某村小学生,1995年11月23日因误种卡介苗发生癔病流行的症状、预后及处理经过。对误种卡介苗的学生处理不当,在促进症状发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据此提出了今后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接种流脑菌苗诱发群体癔病的调查刘云汉,赵保记,吴庭良,杨光宇,路宗典,许丙汉1990年12月24日下午,汝州市尚庄乡卫生计划免疫人员,给尚庄乡金沟小学生接种流脑菌苗。共接种129人,诱发群体癔病发作59例,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一年级接种29人,发病...  相似文献   

12.
2003年8月9日,广西贺州市强制戒毒所发生了一起因进食小白菜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共有20名强制戒毒人员先后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腹痛、乏力等中毒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不支持食物中毒,本次“中毒”疑似一起食源性群体癔病事件.  相似文献   

13.
癔病的诊断     
李运柱 《工企医刊》1996,9(3):166-167
癔病是明显的客观因素作用下,由于情感的激烈冲突而发生的一种阵发性、易受暗示影响的摹拟躯体疾病性行为紊乱。诊断癔病很少是轻而易举的,而且能否及时诊断甚为重要。医生的处理不果断、拖延、大量化验室检查及收病人住院,将使病人的症状更加顽固。处理不果断使病人相信自感症状的真实性及危险性;反复检查可以提高病人叙述症状的连贯性;住院期间可能被当作诊断难题而受到充分注意,这正好达到患者自我表现的欲望,这是导致癔病  相似文献   

14.
1998年9月17日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中心小学发生一起“集体食物中毒”。我站接到报告后,及时组织人员前往调查处理,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综合分析,证实并非食物中毒,而是学生集体癔病发作。现报告如下:1 发病经过1998年9月17日该小学学生中传说有人在蒸饭盒里投放粉笔灰。当晚9时自修结束后,3名女生诉头晕、头痛、腹痛,由老师陪同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后不到1h,陆续有类似症状的学生或成群结队或独自到卫生院求诊,其中大多数为女生,男生向老师报告腹痛、头痛,但听说要打针服药就没有去卫生院。卫生院医生对自觉症状较重的5名女…  相似文献   

15.
1960-1996年浙江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发生6起罕见的流行性癔病爆发流行。波及7所中学、4所小学,并发病365例,其中校园发病316例。接触病程1-2天的早发病人占85.2%,爆发点罹患率初中生为68.7%,小学为36.1%,实习护士为57.9%。流行均发生于春季,多侵袭山乡青少年和大龄儿童。病人有高度情感性,高度暗示性,高度幻想性和自我中心。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精神症状相似,无死亡。通过分隔病人、暗示疗法、保护易感人群以及健康教育等措施控制了流行。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一批疑似职业性中毒病人,最终经现场劳动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化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群体性癔病发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的癔症集体发病,国外称之为癔病的流行(hysterical epidemic)。它往往在集体场合下,受到精神刺激、迷信宣传或不科学的解释后,由于暗示和自我暗示的作用,在具有癔症性格的人群中,相继急骤地发生。它所发生的内容与其历受的刺激相一致,集体发病的形式和内容也与首先发病的雷同。只要采取分别隔离治疗(包括心理治疗),杜绝相互影响,本病会迅速痊愈。普及科学知识,重视精神卫生保健是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流行性癌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易发生于中小学生.我县1991年曾发生两起,一起因接种流脑多糖体菌苗引起一所农村小学95人发病,罹患率达87.5%;另一起因饮用误认为有毒水而引起某农村小学流行性癔病发作24人,发病率72.73%.自从国内陈芹1986年报道该病流行以后,近几年来在全国公开发行的预防医学期刊屡见报道,仅《中国学校卫生)杂志1989~1992年就刊登4篇,《中国公共卫生》杂志1988~1992年刊登5篇.《中国公共卫生学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自1990~1992年各刊出一篇。但是广大基层医护、防疫人员对此…  相似文献   

19.
胡前平  张清芬 《职业与健康》2002,18(11):148-148
癔病患者在疾病发作时由于受精神症状的支配,治疗时合作性差,给静脉穿刺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一次穿刺成功对患者和家属是一个极大的安慰,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同时,为下一步的心理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对132例癔病患者采用了腕部掌侧浅静脉穿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癔病成因特征与控制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了进一步做好群体性癔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群体性癔病造成的不良后果。方法 本文根据作者数年来对多起群体性癔病处理的经验与体会,在参阅大量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群体性癔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结果 发病急骤;精神心理作用显著;病情轻重差别巨大;发病率高;流行强度与社会关注程度呈正比,和所谓的“因果关系”难以科学解释。结论 对群体性癔病的成因、特征、诊断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实用的预防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