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国遗传毒理学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中国遗传毒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 70年代末至 1983年为启动阶段 ,建立了一系列遗传毒性检测方法 ,筛检了大量环境化学物的遗传毒性 ,以及培训了大量专业人员 ,成立了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自 1983~ 1993年为深入发展的关键阶段。遗传毒性检测方法标准化、规范化 ,开展遗传毒性机制的研究 ,遗传毒性试验列入新药、农药、食品、化妆品等安全性评价准则 ,并成立了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自 1993年至今 ,遗传毒理学进入了分子时代。建立了分子致突变测试系统 ,例如穿梭质粒载体系统 ,转基因动物致突变测试系统 ,以及其他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突变的分子分析等。开展了基因突变分子机制的研究 ,在非定标性突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 ,还回顾了遗传毒理在我国人类环境的现场监测、人群健康监测、遗传毒性与疾病、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Ames试验、彷徨试验、微核试验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检测了五种苯乙腈类化合物的遗传毒性,结果表明,苯乙腈为阴性,其它四种化合物均属阳性诱变剂,诱变能力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诱变活住的顺序为2-对氯苯基-3-甲基丁腈>  相似文献   

3.
二甲苯对接触者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多在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对其遗传毒性报道不多且结果不一。本文采用微核和精子畸形检测方法,对二甲苯进行了遗传毒性的研究。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用昆明种小鼠,每组6只动物(雌雄各半)。设试验组(2800mg/kg和280mg/kg两个剂量)、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富马酸泰诺福韦双特戊酯(TDF)的遗传毒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鼠伤寒沙门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体外培养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检测该药物的遗传毒性.结果 该药物对鼠伤寒沙门菌无致突变性,对体外培养CHL细胞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对昆明小鼠无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效应,三个试验结果均呈阴性.结论 TDF不具有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5.
抗艾滋病候选药物DCK系列化合物毒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短期毒性检测方法对3种具有抗HIV活性的DCK系列化合物的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进行检测。方法:采用MTT比色法、上下法和Ames波动试验对3种DCK系列化合物3-CH2NO2-4-CH3-DCK(N-DCK),3-CH2CN-4-CH3-DCK(C-DCK),3-F-4-CH3-DCK(F-DCK)的细胞毒性、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进行检测。结果:3个化合物中,N-DCK和C-DCK对CHL细胞毒性相似,F-DCK细胞毒性最大,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43,0.49,0.18 mg.mL-1;3种化合物对小鼠半数致死剂量(LD50)均>2 000 mg.kg-1;对沙门菌TA100诱变作用均与溶剂对照组相似,无明显致突变作用。结论:3种DCK系列化合物均为低毒物质,无明显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6.
基因突变是遗传毒性损伤的重要检测终点。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议(ICH)M7指南中将啮齿类动物体内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列为药物杂质遗传毒性试验阳性结果的追加试验。啮齿类动物Pig-a基因突变试验作为一项新的检测体内基因突变的方法,相对于转基因动物等其他体内基因突变试验,具有成本低、方法简单和检测快速的优点。基于Pig-a基因的物种保守性,近年来开发了检测人外周血以及体外人细胞的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方法,以期用于临床基因突变监测以及非临床遗传毒性评价。本文主要对PIG-A基因突变试验研究常用人外周血成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和白细胞及TK6细胞和MCL-5细胞检测方法等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遗传毒性评价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早期、快速地获得药物可能的毒性反应数据,是当前遗传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介绍几种目前应用比较广泛或有较好应用前景的早期、快速的遗传毒性评价方法,包括AmesII试验、Gadd45 Green Screen试验、高通量体外彗星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微核试验,主要围绕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简要操作流程、预测毒性的可信度以及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缺点等展开。同时简要介绍计算机辅助毒性预测模型以及基因芯片技术在遗传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体内彗星试验多种器官细胞分离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彗星试验是一种能在单细胞水平检测DNA损伤的新技术。由于它具有简便、快速、需样品量少和对环境诱变剂、致癌剂的检测谱宽、灵敏性高等优点[1 ,2 ] ,其应用日益广泛。该试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真核细胞 ,可检测体内多种器官组织的DNA损伤作用。为研究非血液系统靶的遗传毒剂的效应、比较体内各种细胞反应的敏感性、观察各器官DNA损伤及修复动力学改变和探索致癌机制等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应用体内彗星试验研究致癌剂对小鼠多种器官组织的DNA损伤与修复作用 ,近年来国外已有报道。在其研究中 ,首先需将各…  相似文献   

9.
自从Ames及其同事(1973)建立用细菌方法来测定环境诱变剂和致癌剂后,应用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诱变性实验方怯,人们发现环境中大量污热物如有机化合物、染料及杀虫剂具有诱变性和致癌性. 细胞的正常机能需要某些重金属作为微量元素.然而,一旦重金属浓度超过了细胞生理最低限度就会产生毒性。重金属对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毒性已有许多资料记载。Eichhorn曾报道了重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3D打印多孔钽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参照GB/T 16886.12标准制备3D打印多孔钽浸提液,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样品浸提液的细胞毒性,分别采用体外哺乳动物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体内哺乳动物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样品浸提液的遗传毒性.结果 样品浸提液作用于小鼠...  相似文献   

11.
诱变剂的植物细胞微核生物监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来玉 《毒理学杂志》1992,6(4):296-298
环境诱变剂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素,人类肿瘤有70~90%与它有关。诱变剂还可对人类基因库发生影响,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发生。此外,人类老化,不孕、致畸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也与它有关。因此,发现诱变剂,并设法加以控制,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已报道的诱变剂短期试验已有100多种(ICPEMC,1982)。一般认为,植物比动物  相似文献   

12.
体内基因突变是遗传毒理试验中非常重要的检测终点。国际人用药物注册技术协调会议(ICH)新版遗传毒性指导原则的出台,对体内遗传毒性检测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检测体细胞突变的体内实验方法即磷脂酰肌醇聚糖A(Pig-a)基因突变试验,有望成为一项新药遗传毒性评价的标准试验。本文简要综述Pig-a体内基因突变试验的特点及其在新品种开发遗传毒性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梅毒其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亦称苍白螺旋体.我们就检测梅毒的两种试验:梅毒血清试验(VDRL)和梅毒确认试验(TPPA)做了比较,现就两种方法检测的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遗传毒理学的发展,从环境化合物中已发现大量的诱变物质。人们对这些诱变物质在环境中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表示关切。为此,建立起种种快速灵敏的方法,以对众多化合物的遗传毒性作出评价和预报。然而遗憾的是,已经发现的诱变物并不能简单地予以去除,原因是有些诱变剂目前仍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如抗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等。由此抗诱变研究应运而生,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课题之一。根据Clarke(1975)年的定义,抗诱变作用(Antimutagenesis)就是外部因子特异  相似文献   

15.
在环境的污染中有许多化学和物理的诱变剂,它们能穿入细胞,破坏 DNA 分子,现已知的诱变剂达2,000种以上,都可能给人类的后代带来遗传性缺陷。因此遗传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展有效的方法,准确地预测环境中特殊诱变剂对遗传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控制。人类的辐射环境可分成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两大类,而人工辐射主要包括放射性落下物,医疗照射和职业照射。关于职业照射最常见的是医疗放射  相似文献   

16.
邓媛元  郭隽  王雪  李波 《中国新药杂志》2012,(24):2895-2898
ICH修订技术指导原则将动物实验的3Rs原则(减少、替代、优化)引入到遗传毒性试验中,对新试验方法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ig-a基因突变检测是近年建立的遗传毒性体内试验方法,其特点是使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红细胞进行分析,所需血液样品量较少,同时具有无创、连续、动态监测和检测窗口期长等优点。此外,该方法能够结合重复给药毒性试验进行多终点检测,符合动物实验3Rs原则,适应当前毒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对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体内微核试验作为检测遗传毒性的方法,已广泛用于毒理学研究。作者对此曾作过简要的专题介绍。Haddle等1981年发表了体外微核试验方法。并建议在用于阅读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玻片上,同时检查受试细胞的微核率。本文报道用V79细胞的体外微核试验,对16种化学物所作的遗传毒性的评价结果,同时对其中大部分化学  相似文献   

18.
喜炎平注射液的遗传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喜炎平注射液的遗传毒性。方法用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喜炎平注射液遗传毒性。结果喜炎平注射液在每皿≤5 000μg内,代谢和非代谢活化条件下,对所测5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各菌株均未见致回复突变作用;亦未见诱发微核作用和染色体畸变诱发作用。结论喜炎平注射液在所测剂量范围内,未显示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发现三氧化铬(六价)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但是,对常见铬化合物重铬酸钾和铬酸钾(均为六价铬)的遗传毒性研究,只有若干单项测试报告。我们采用了一系列体外短期试验,测试了这两种化合物的遗传学效应,并用CPBS(致癌性预测  相似文献   

20.
4种金属化合物对小鼠生殖细胞DNA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矿资源的开发利用 ,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镉、铬、铅、汞是常见的环境和工业毒物 ,有关其遗传毒性的报道较多。研究已证明[1,2 ] :镉和铬是确定的人类致癌物 ,汞对真核细胞具有致裂作用 ,铅可诱发实验动物肾脏肿瘤 ,属人类可疑致癌物 ,但有关其是否能够直接诱导生殖细胞的DNA损伤未见报道。彗星试验(Cometassay)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检测单个哺乳动物细胞DNA链断裂的新技术 ,具有敏感、简便、所需样品少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3] 。我们采用彗星试验检测了 4种金属化合物对雄性小鼠生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