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的疗效及对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1月间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结构性鼻炎患者80例,术后8周评估临床疗效并分为有效组(n=63)、无效组(n=17),并测定手术前、后鼻声反射及鼻阻力指标水平。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构性鼻炎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构性鼻炎患者手术后鼻腔最小横截面积(nasal minimal cross-sectional area,NMCA)和0-7 cm鼻腔容积(nasal cavity volume0-7,NCV0-7)水平高于 术前,鼻腔总阻力(nasal airway resistance,NAR)水平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构性鼻炎患者中,有效组、无效组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障碍程度、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坚持综合治疗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是结构性鼻炎患者内镜下鼻腔成形术后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内镜下鼻腔成形术治疗结构性鼻炎可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的鼻声反射及鼻阻力,造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包括重度嗅觉障碍、长期应用鼻减充血剂、术后未坚持综合治疗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窦CT评分联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西溪医院收治的ECRSwNP患者92例,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根据术后1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9)和未复发组(n=63)。比较两组鼻窦CT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及组织Eos百分比(Eos%)与鼻窦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探究鼻窦CT评分、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IL-6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复发组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鼻窦CT评分及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均大于未复发组(P<0.05);组织Eos%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及E/M比均呈正相关(r=0.305、0.381、0.642,P均<0.05),外周血Eos%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及E/M比亦呈正相关(r=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腔冲洗方式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发生的影响。方法 2017年10月~2020年10月间在漯河市中心医院接受择期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患者260例,参照随机数表法将入组患者分为盥洗组、喷雾组各130例。术后随访3个月并根据是否并发鼻腔粘连分为鼻腔粘连组(n=27)和非鼻腔粘连组(n=233)。对比盥洗组、喷雾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主观不适感受评分值、术后鼻腔粘连发生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CRS患者鼻内镜术后鼻腔粘连发生 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3个月,盥洗组患者的VAS评分值低于喷雾组(P<0.05);盥洗组患者的鼻腔干燥、鼻塞、鼻腔分泌物评分值低于喷雾组患者(P<0.05);鼻腔粘连发生率低于喷雾组(P<0.05)。鼻腔粘连组、非鼻腔粘连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生活习惯、患侧、药物治疗史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合并鼻息肉、鼻腔冲洗方式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8年、合并鼻息肉是CRS患者鼻内镜术后并发鼻腔粘连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鼻腔盥洗是并发鼻腔粘连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鼻腔盥洗可有效改善CRS患者鼻内镜术疗效,且是术后并发鼻腔粘连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揭盖术与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术在治疗鼻前庭囊肿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0年6月~2015年3月收治的鼻前庭囊肿患者进行抽样,选取4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揭盖组(22例)行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等离子组(22例)于鼻内镜下行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等离子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及伤口愈合时间均低于揭盖组,且术后疼痛程度、面部肿胀程度均优于揭盖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切除治疗鼻前庭囊肿相比鼻内镜下动力切割器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而言,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指数高,临床上应引起关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上颌骨囊肿,根据囊肿的位置、大小及累及上颌窦的范围,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外侧壁开窗,使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 囊肿术腔黏膜于术后3个月上皮化,囊肿均无复发,术腔与鼻窦腔开窗口通畅.结论 经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符合微创手术的特征,满足鼻腔、鼻窦生理功能,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上颌骨囊肿的治疗中单纯进行鼻底开窗术的可行性.方法:选择以面部肿胀或伴硬腭隆起就诊的患者18例,经CT检查及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为上颌骨囊肿,采取鼻内镜下单纯鼻底开窗术,对牙根囊肿内的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术后进行鼻内镜随访超过2年,部分患者进行CT复查.所有患者症状未再复发,上颌骨外形保持良好,开窗口通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内开窗术治疗巨大上颌骨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术前穿刺并且经鼻窦CT及MRI检查诊断为上颌骨囊肿的患者5例,囊肿均大于3.5 cm,所有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内开窗术,根据囊肿与鼻腔、鼻窦的毗邻关系,分别选择鼻底开窗术、下鼻道开窗术,必要时行泪前隐窝开窗术,手术切除囊壁,其中2例患者因囊肿局限、主要靠近鼻底而选择单纯鼻底开窗术;2例患者因囊肿波及上颌窦内而选择下鼻道开窗术,其中1例术前因牙痛就诊,术后建议拔除患牙;1例患者因囊肿位置特殊,靠近上颌窦前壁因而行下鼻道开窗术联合泪前隐窝开窗术,对位缝合切口,术后予以碘仿纱条压迫及盐水冲洗,清理术腔,保证开窗口通畅引流。结果5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3个月左右囊腔上皮化,术后随访半年,窗口引流通畅,未见复发。结论鼻内开窗术是一种简单并且常用的手术方式,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点,保证开窗口通畅引流是减少上颌骨囊肿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鼻内镜手术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270例,其中不伴有鼻息肉慢性鼻-鼻窦炎患者146例,伴鼻息肉者124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对鼻内镜术后6个月进行疗效评定,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鼻内镜下手术治疗27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总体病情完全控制率达87.78%(237/270);不伴鼻息肉组病情完全控制率达92.47%(135/146)明显高于伴鼻息肉组82.26%(102/124)(X^2=6.512,P=0.011),不伴鼻息肉组手术疗效明显优于伴鼻息肉组(X^2=7.539,P=0.0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类型、是否伴有变应性鼻炎、VAS评分、Lund-Mackay评分、Lund—Kennedy评分、是否复发、术后随访依从性是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鼻内镜下治疗慢性鼻一鼻窦炎疗效除与是否伴有鼻息肉有关外,还与其他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研究罹患鼻窦炎并鼻息肉治疗工作中予以布地奈德联合鼻内镜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所在主要范围:2020.10-2022.10,选取本院收治87例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分析,依据治疗方式差异性展开规范分组,记对照组(n=44,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n=43,采取布地奈德联合鼻内镜手术),统计两组各项指标(治疗效果、临床症状评分、鼻腔功能、并发症)展开细致观测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鼻腔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更接近正常范围,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测评值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布地奈德联合鼻内镜手术并安全有效实施,具有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鼻腔功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在鼻内镜手术治疗后予生理盐水冲洗干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收治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15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鼻内镜手术治疗对照组(n=75)与联合生理盐水鼻腔冲洗干预观察组(n=75),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康复进程,另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评估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创上皮化时间与症状改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者在鼻内镜手术后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能提高疗效,可促进患者康复,且可降低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低温等离子刀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23例累及上颌窦或鼻腔底的上颌骨囊肿,术前行鼻窦、上颌骨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囊肿与上颌窦、鼻底的关系,采用低温等离子刀鼻内镜引导下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术,术后复查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明显面部软组织肿胀及面部、牙龈麻木牙齿酸痛、牙龈瘘及咀嚼功能下降等,囊肿术腔黏膜于术后8周左右上皮化。随访6~18个月,囊肿无复发。结论采用低温等离子刀鼻内镜下经下鼻道或鼻腔底开窗切除累及上颌窦或鼻底的上颌骨囊肿,较传统的术式具有视野清晰、微创、术后恢复快,安全有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慢性鼻窦炎(CRS)术中植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对鼻窦黏膜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9年10月~2022年3月收治的82例CRS患者,用简单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鼻内镜Messerklinger微创手术,观察组在手术结束前置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对照组则术后鼻药物喷剂给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鼻窦黏膜恢复(Lund-Kennedy评分)、鼻黏膜纤毛输送率、鼻腔鼻窦结果测量20条(SNOT-20),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68%,优于对照组的75.61%(P<0.05)。治疗后,两组息肉、水肿、鼻漏Lund-Kennedy评分低于治疗前,瘢痕、结痂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两组鼻黏膜纤毛传输率及SNOT-20评分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的19.51%(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复发率(0.00%vs 2.44%)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置入CR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模型。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行鼻内镜术的172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作为分组依据,将复发的48例患者纳入复发组,将未复发的124例患者纳入未复发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应用工作特征(ROC)曲线检测其区分度,应用拟合优度检验评价其校准度。选取2019年1—7月行鼻内镜术的80例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预测模型的临床验证。结果 单因素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与术后复发均有相关性(P均<0.05);患者行鼻内镜术后复发的概率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36。该模型的临床验证显示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93.33%,预测正确率为91.25%。结论 年龄、鼻窦炎分型、哮喘、手术时间、SAS评分是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危险因素的构建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术后复发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慢性鼻-鼻窦炎(CRS)伴嗅觉障碍患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与鼻内镜手术后嗅觉障碍改善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眉山医院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CRS伴嗅觉障碍患者作为CRS组,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鼻黏膜中Caspase-3的表达,评价CRS患者治疗24周后嗅觉障碍改善情况。结果CRS组鼻黏膜中Caspase-3的阳性表达率及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S分期及分级、合并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Caspase-3表达是鼻内镜手术后嗅觉障碍改善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CRS鼻黏膜中Caspase-3表达增加与嗅觉功能障碍加重有关,同时也是鼻内镜手术后嗅觉障碍改善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分析在慢性鼻窦炎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鼻内镜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07月-2022年03月涟水县人民医院诊治慢性鼻窦炎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n=40)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n=40)则接受鼻内镜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采用嗅觉功能测试量表(CC-CRC)与慢性鼻鼻窦炎生活质量量表(SNOT-20)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嗅觉功能与生活质量,最后对患者为期3个月的随访工作,统计其疾病复发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30.00%,P<0.05;研究组治疗后CCCRC评分为(6.91±0.73)分,高于对照组,而其SNOT-20评分为(10.27±1.48)分,则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为2.50%,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 对于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治疗,临床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嗅觉功能,且并发症与疾病复发率均较低,利于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影像导航行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内镜手术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和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3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患者被分成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导航组采用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采甩传统鼻内镜手术。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导航组与非导航组Ⅰ+Ⅱ级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Ⅲ+Ⅳ级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鼻窦骨瘤中非导航组有1例复发,导航组未见复发病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鼻内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Ⅲ+Ⅳ级中鼻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鼻窦骨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窦骨瘤及Ⅲ+Ⅳ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影像导航引导下鼻内镜术优于常规鼻内镜手术,尤其是在术前评价和确保术中的安全性有重要辅助作用,且肿瘤切除更彻底,复发概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经鼻开窗治疗上颌骨含牙囊肿的临床效果,探讨该术式治疗上颌骨含牙囊肿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耳鼻喉科、口腔颌面外科、口鼻外科自2020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例邻近或累及鼻腔、鼻窦的上颌骨含牙囊肿的临床资料,其中包括含双牙囊肿1例。囊肿位于右侧上颌骨5例,位于左侧上颌骨5例,仅累及上颌窦的4例,同时累及上颌窦及鼻腔外侧壁的5例,同时累及鼻底、鼻腔外侧壁及上颌窦的1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鼻内镜下鼻内开窗引流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治愈,术后未出现复发,位于囊肿内的牙齿同期予以拔除,效果良好。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出血,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无长期流鼻涕等鼻部症状,囊腔上皮化良好。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开窗治疗上颌骨含牙囊肿临床效果较好,具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两种方法对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8年1月~2018年1月行全麻下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的患者1249例,采用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为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35例(治疗组)与常规检查扁桃体术腔组61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出血量等。结果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可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概率,而与术后继发性出血无明显相关。结论 手术结束前应用70°鼻内镜检查扁桃体术腔能有效减少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后原发性出血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内镜辅助下改良鼻骨骨折复位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收治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的100例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行鼻内镜下全麻复位治疗联合鼻中隔成形术治疗,对照组行局部麻醉下传统鼻骨复位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治疗效果、手术前后鼻腔客观指标、外鼻测量值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0%)明显低于对照组(24.0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鼻腔客观指标和外鼻测量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内镜辅助下改良鼻骨骨折复位治疗外伤性歪鼻合并鼻中隔偏曲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颌骨囊肿的的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囊肿的大小、累及上颌窦范围和离上颌窦自然开口距离,采用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中鼻道开窗3例、下鼻道开窗或鼻底开窗4例、泪前隐窝入路+下鼻道开窗9例,手术切除完全囊肿囊壁或部分切除,囊肿与上颌窦有间隔的将间隔完全去除,使囊肿与上颌窦融合为一个腔,保证囊肿腔与上颌窦、鼻腔引流通畅。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随访12个月,15例面部胀感消失,未出现面部隆起,定期复查鼻内镜及鼻窦CT,囊肿术腔黏膜均于术后2~3个月上皮化,囊肿均无复发,术腔、鼻窦腔引流通畅。1例因开窗口小致开窗口闭合,但囊肿较前明显缩小,半年后再次开窗后囊肿未见复发。结论经鼻内镜开窗治疗上颌骨囊肿简便、安全、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复发率低,术后便于观察术腔情况,尤其适合侵犯鼻腔底或上颌窦的上颌骨囊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