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的21例儿童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X线、CT、MRI影像表现。结果 21例中,20例单发,1例多发。其中股骨12例,胫骨3例,肱骨5例,趾骨1例。主要影像学表现为髓内征象、骨质破坏、骨膜反应或骨化、软组织肿胀和肿块。结论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表现具有的一定特征性,密切结合临床和病理能够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建云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1):1463-1464
骨嗜酸性肉芽肿又称骨孤立性肉芽肿 ,骨非特异性肉芽肿 ,嗜酸细胞反应性骨髓炎等[1] ,好发于颅骨、骨盆、肋骨、长骨。长骨嗜酸性肉芽肿好发于骨干及干骺部 ,由于其X线表现形态多样 ,往往给诊断带来困惑。为了提高对长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认识 ,笔者收集了我院1994~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长骨嗜酸性肉芽肿 ,对其X线表现作一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临床资料 :18例患者 ,男11例 ,女7例 ,年龄3~50岁 ,平均18 3岁。10岁以下8例 ,占44 4% ,10~20岁6例占33 3 % ,20岁以上4例 ,占22 3 %。临床上本病全身症状较少 ,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有疼…  相似文献   

3.
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平片、CT、MRI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长骨中段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X线平片11例,CT 10例,MRI 6例。结果11例中多数患者有局限性疼痛,肿胀、压痛,影像检查均为长骨中段的溶骨性破坏,沿骨髓腔纵向发展,骨干膨胀变粗,有骨膜反应,骨皮质变薄或穿破,可形成软组织肿块。结论X线平片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诊断本病的首选和主要方法,结合CT、MRI能够提高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4.
骨嗜酸性肉芽肿22例临床X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建平  郭干昌 《河北医药》1991,13(4):244-245
骨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具有炎症和肿瘤的双重特性,属于组织细胞病X。本文收集了我院1975年~1990年经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22例,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患者就诊年龄9个月~62岁,平均13.2岁。10岁以下者16例(72.7%),在6例多发病灶的病例中5岁以下者5例(83.3%)。男性(15例)多于女性(7例)。病程10天~7年不等,半年以内者占78.9%。症状与体征因发病部位而异。长骨者,多为局部轻、中度肿胀,疼痛,皮温高,压痛,叩击痛和活动障碍等。在下肢者可出现跛行,少数有剧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结合文献分析骨嗜酸性肉芽肿的X线和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X线和CT表现。结果 5例中单发病例1例,病灶位于颅骨;多发病例4例,病灶分别位于颅骨、脊柱、骨盆、股骨及胫骨。X线表现为穿凿状或片状溶骨性破坏区,CT上亦表现为穿凿状或地图状溶骨性破坏区,破坏区内为软组织充填。结论 X线和CT表现较为典型,对骨嗜酸性肉芽肿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6.
组织细胞增生症 X (hi Sti O cytosis- x,H- X)是 letterer-siewe病 (L S病 )、嗜酸性肉芽肿 (eosinophilis,granuloma.EG)及 hand- schuiciller- chrisitian病 (HSC病 )的总称。三种病在组织病理上均有组织细胞增生的共同特点 ,尾以 X以示病因未明。我科 1980年以来检查 H- X病 11例 ,现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11例中男性 8例 ,女性 3例 ;其中 L S病 8例 ,EG病1例 ,HSC病 2例。年龄为 4个月~ 11岁。病程 10天~半年不等。患者表现为皮疹、发热、面色苍白 8例 ,面部肿痛、额骨骨质缺损、牙槽松动各 1例 ,突眼 2…  相似文献   

7.
陈豹  都玉明 《江苏医药》2000,26(2):133-133
骨嗜酸性肉芽肿 (以下简称EGB) ,在小儿并不少见 ,其病理表现是以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和嗜酸粒细胞浸润 (局限肉芽肿形成 )为主要特点。我院 1992年~ 1998年经手术或 /和病理证实的骨嗜酸性肉芽肿 2 1例 ,其X线表现 ,单骨型 18例 ,多骨型 3例。 2 1例中以长管状骨、脊椎骨受损占多数(占 70 % ) ,本组病例扁骨少。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 ,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 2个月~ 10岁 ,7岁左右占多数。典型病例 :例 1,女 ,5岁。双下肢不能行走 2~ 3天 ,近 3周出现反复性发作性腹痛。X线表现 :胸椎 7椎体呈扁平椎伴小囊状骨破坏 ,…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合分析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评价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9例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资料,总结其表现特点。结果本组19例病例中,4例位)二颈椎(占比21.0%),9例位于胸椎(占比47.4%),6例位于骶椎(占比31.6%);所有病例均为单发。1例仪仅表现为椎体的溶骨性破坏14例表现为椎体变扁,6例伴发椎旁的软组织肿胀改变;4例表现为椎体压缩而且密度增高。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其特点,结合临床基本具有确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病例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嗜酸性肉芽肿16例,分析其X线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4例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影像学资料,根据肉芽肿大小、形态、颅骨破坏程度,将其分为肿块不明显型、肿块外凸型、肿块双凸型和肿块多发型。分析各型影像学特征,参考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探讨其影像学分型的临床意义。结果:肿块不明显型2例(8.33%),表现为局灶性不全性骨质破坏,肉芽肿块形成不明显,行肉芽肿切除术,随访均无复发;肿块外凸型15例(62.50%),表现为穿凿性骨质破坏以及明显外凸形肉芽肿块,采取肉芽肿切除并颅骨修补术,随访12例无复发;肿块双凸型5例(20.83%),表现为穿凿性骨质破坏以及"双凸状"肿块,可累及硬脑膜并压迫脑实质,治疗以手术切除、颅骨修补及硬脑膜修补为主,随访2例无复发;肿块多发型2例(8.33%),表现为多发程度不等的颅骨破坏和大小不等肉芽肿形成,治疗以手术加化疗为主,随访2例均复发。结论: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各型在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治疗方式及预后效果方面都具有特征性,可对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内腱鞘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骨内腱鞘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患者均有x线摄片,其中5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MR检查。结果14例患者共检出16个病灶,其中髋臼9个,月骨3个,腕舟骨、肱骨头、股骨头、胫骨远端各1个。16个病灶的X线表现为临近关节面单房性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区,边界清楚伴薄层硬化边。5例6个病灶的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囊状骨质破坏,边界清楚,边缘有硬化,病灶中心CT值38HU左右。2例2个病灶在MR表现为长T1、长12信号,其周围可见较薄的长T1、短他信号边缘。结论骨内腱鞘囊肿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影像学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葛湛  谢长浓  潘恒  吴永峻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2):3031-3032
目的探讨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PNETs)的X线、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pPNETs患者的X线平片、螺旋CT及MRI表现,其中12例子X线平片检查,11例子cT检查,5例予MRI检查。结果发生在软组织的pPNETs共8例,X线及cT表现为分界不清的等或低密度软组织肿块,部分肿瘤破坏相邻骨质;MRI表现为软组织内边界不清的较大肿块,其内信号不均匀,相邻骨皮质及部分骨髓腔为软组织影替代;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强化。发生在骨的pPNETs6例,X线及CT表现为范围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骨的周围伴有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病灶在T1WI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中等或高信号肿块,不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pPNETs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X线平片、CT与MRI检查有助于术前了解病变的性质、范围、分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CT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CT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2~28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4例,左侧额顶叶4例,双侧顶叶后部8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8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8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CT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边雪梅  高振军 《淮海医药》2010,28(5):386-388
目的探讨胃嗜酸性肉芽肿(GEG)病变中嗜酸细胞浸润与微血管密度以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染色检测胃嗜酸性肉芽肿中微血管密度(MVD);HE染色计数嗜酸细胞。结果微血管密度数量在胃溃疡(GU)和胃嗜酸性肉芽肿中差异有显著性;微血管密度高计数组嗜酸细胞(EC)高于微血管密度低计数组;微血管密度与嗜酸细胞具有正相关性。在溃疡最大径≥5 cm的病变中嗜酸细胞高于〈5 cm的病变,溃疡浸润达浆膜和/或周围组织的病变中嗜酸细胞计数高于未浸润及浆膜者,纤维化程度高者嗜酸细胞计数明显低于纤维化程度低者。结论嗜酸细胞浸润与胃嗜酸性肉芽肿病变中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并与胃嗜酸性肉芽肿溃疡病变程度、纤维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6.
陈吉波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62-1464
目的:探讨成人脑白质病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的63例脑白质病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血管性脱髓鞘42例,硬化性脱髓鞘7例,感染性脱髓鞘6例,中毒性脱髓鞘4例,脑白质营养不良性脱髓鞘4例。CT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区,MRI表现为脑白质内多发T2信号。结论:MRI较CT能更清晰地显示脑白质异常,准确地反映病理改变的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脑白质病变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 GN)的影像表现,并分析其强化特征。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7例腹膜后GN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37例全部接受CT平扫,其中22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37例腹膜后GN中,病灶位于右侧者23例,位于左侧者1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19例,不规则形18例。 CT平扫26例34个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11例17个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结论腹膜后G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及强化特征,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分析高、 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 (PNET) 的 CT 及 MRI 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1 年 1 月—2017 年 5 月 32 例 PNET 患者的临床、 影像及病理资料, 其中低级别 (G1、 G2) 21 例, 高级别 (G3) 11 例。患者术前行 CT 或 MRI 平扫及增强检查, 术后行病理分析予以确诊。比较高、 低级别 PNET 间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 32 例患者中, 单发 31 例, 多发 1 例。G1 级 12 例, G2 级 9 例, G3 级 11 例。病灶位置: 胰头 10 例 (G3 级 8 例), 胰体 10 例, 胰尾 12 例。形态: 类圆形 19 例, 不规则形 13 例。内部成分: 实性 16 例, 囊实性 14 例, 囊性 2 例。钙化 5 例。胰、 胆管扩张 3 例 (均为 G3 级)。其他脏器或淋巴结转移 4 例 (均为 G3 级), 其中肝转移 2 例, 淋巴结转移 2 例。高级别 PNET 通常位于胰头, 肿瘤体积较大, 形态常不规则, CT 或 MRI 增强后一般表现为低强化, 可伴有胰胆管扩张及其他脏器或淋巴结转移。结论 高、 低级别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 CT 及 MRI 表现有一定特征性, 肿瘤的大小、 形态、 位置、 内部成分、 强化程度、 胰胆管的扩张及转移等特征对术前 PNET 病理分级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