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舌疾是一种以舌干、舌痛、舌痿、舌纵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发生在舌部的疾病。中医认为"舌为心之苗",心和舌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从舌体的色泽、濡润、灵活度以及语言和味觉等方面,可以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和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反映心的病变。其临床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由舌疗心,如舌下给药治疗冠心病、由舌象判断心功能、由舌象救治急性心梗患者等;由舌疗不寐,如通过观察舌上红点瘀点判断夜寐情况、通过舌象辨治不寐等;由心疗舌,如从心脾论治舌痛、口舌溃疡等。同时,中医"心-舌"的对应关系也可以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指导舌疾的预防和治疗。郭利平教授应用"心-舌"的中医理论从心论治舌疾亦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2.
<正> 患者,男,8岁。主因舌体部右侧长有一蚕豆大小的肿块3个月而来诊收入院。肿块生长缓慢,无疼痛,有异物感。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心、肺及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肿块情况同上,初步诊断为舌体囊肿。于局麻下行舌体部肿块切除术,切开舌体后见有一蚕豆大的肿块、质硬,钝性分离摘除肿物,缝合舌体,1周后痊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为:舌体部肿物,中心为变性的寄生虫蛔虫体,周围为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及类上皮细胞浸润。病理诊断:舌体蛔虫性寄生虫包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与胃阴亏虚证患者体表温度、湿度及舌中温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寒热湿诊测仪测定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患者的手心、手背、手臂尺肤、额头、舌中温度及手心、手背、手臂尺肤、额头湿度,并与正常志愿者的体表、舌中温度及体表湿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胃阴亏虚组患者的手心温度、手背温度、尺肤温度、额头温度和舌中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而脾胃虚寒组患者的手心温度、手背温度、尺肤温度、额头温度则显著降低(P<0.05);脾胃虚寒组患者的手背湿度、尺肤湿度、额头湿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胃炎的虚寒证与虚热证患者其体表温度及湿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通过检测其定量值可能对慢性胃炎虚寒证与虚热证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辨证治疗中舌象变化的趋势。[方法]冠心病患者按照诊断标准分为(心阴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两组,在采用中药汤剂结合西医常规用药辨证治疗1周后,观察舌体、舌象特征变化。[结果]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取效后,构成舌象的可量化因素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升高,两组患者舌尖部血流灌注率均较治疗前有增加趋势,舌体色度比均发生改变,气虚血瘀组舌津液水平降低,心阴不足组舌津液水平升高,组间差距缩小(P<0.01)。[结论]舌体、舌象信息,能反映出疾病的不同病理性质、病理阶段,并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5.
淡红红点舌薄白水滑苔(封二图25) 淡红舌见红点,其意义与红舌红点相同,只是病情较轻,其主病有三:一是热毒炽盛;一是营血郁热,或热毒乘心;一是湿热蕴于血分。舌象:舌淡红,边尖红点突出。苔薄白滑腻。主病:温热入血;热毒乘心;湿热蕴于血分;寒湿痰饮停聚化热。常见于病毒感染的发热性疾病。病例:西医诊断为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辨证为血蕴湿热,肝失疏泄。治以清利湿热,疏肝凉血。淡红晦暗黑点舌白腻苔(封二图26) 舌象:舌淡红晦暗,满布红点,有的发黑,舌体  相似文献   

6.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 5岁。因舌部肿物伴疼痛3个月入院。口腔科行病理检查后以舌鳞状细胞癌收住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无异常所见,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专科检查:舌体左缘近舌根及舌腭弓基部见有一2 .5cm×1.0cm凹坑状溃疡,边缘隆起,创面无破溃,质地硬,界限不清,肿物固定不能移动,有明显的触痛,表面糜烂,有异味,舌体运动受限。右颌下可触及2个1.5cm×1.2cm×1.2cm肿大淋巴结,无压痛,质地较硬,可活动,界限尚清。经气管切开插管,采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施行舌颌颈联合根治舌缺损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先行颈部扩清术,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7.
"舌为心之窍"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窍脏相关论,亦称"心开窍于舌"。心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与舌密切相关。舌作为心的官窍,在经脉上与心相连;舌通过产生言语来表达心声,心开窍于舌是心主神明在舌上的表现。通过观察舌可以了解心主血脉及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在临床上"舌为心之窍"理论可以指导心窍闭阻等诸多病证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正> 乔某,男,三十岁。一九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初诊。患者于一九七一年八月四日因患“舌上海绵状血管瘤”在内蒙古医院手术,同年十月即复发,该院动员其再做手术,患者拒绝而来诊。检查:舌右侧边缘后1/3处血管瘤约1×1厘米大小,凸出于舌面。未发现其它阳性体征。西医诊断:舌上海绵状血管瘤。中医辨证属“血瘤”范围。患者口苦,心烦,口渴欲饮,脉弦滑,舌苔薄黄,舌质红。《内经》说“心主舌”。心气通于舌而主血,若脏腑壅滞,气血充盛,经络痞塞,荣卫不行,邪热毒气搏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人的舌象变化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冠心病人的舌象变化 《内经》云:“心气通干舌”。又云:“舌者,心之官也”。心开窍于舌。故舌者心之外候也,望舌可测其心之病变。辨舌可知患者之寒热,虚实;诊舌当观其舌苦之色泽,舌质之形态,知之质等,冠心病的舌苔舌质均有不同表现,可大体归纳为:薄白苔、薄黄苔,白腻苔,黄腻苔,或舌光无苔之别。舌质可大体归纳为:质红、质淡红、质紫暗,或舌质光裂,或舌体胖厚等之别。 薄白苔和白腻苔:薄白苔无病者亦可见之,但病属虚证者亦可见薄自苔或白腻苔者,冠心病及内伤虚证者均见。如属气虚则生寒,则多见白苔或白腻苔。 薄黄苔…  相似文献   

10.
1 中医对舌象的认识  中医藏象经络学说认为舌与内脏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人体内许多经脉、络脉和经筋等的循行联系起来的 ,例如《灵枢·经脉》曰 :“手少阴之别……系舌本” ,“肾足少阴之脉…… ,循喉咙 ,挟舌本。” ,“脾足太阴之脉……上膈挟咽 ,连舌本 ,散舌下。”“厥阴者 ,肝脉也……而脉络于舌本也。”通过经络系统“内属脏腑 ,外络肢节”的作用 ,使舌与机体内的脏腑、气血、津液等发生有机联系 :一方面精微物质上营于舌 ;另一方面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亦反映于舌。  在五脏六腑之中 ,以心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古人有“心开窍于舌”…  相似文献   

11.
食管贲门癌患者舌象变化有规可循,就舌质而论主要是青紫、红紫、淡青紫:舌苔多见厚腻苔、黄苔:舌神晦黯。舌象变化不但中晚期患者明显。而且普查中发现的早期患者也多有舌象改变。把患者舌象变化作为辨证指标,定方论治,实践证明可以起到延长生存时间、减少患者痛苦的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舌象特点及影响舌象的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4年6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门诊就诊的患者507例,在自然光下观察患者舌色、舌形、舌苔(苔质和苔色)及舌下络脉。结果:1舌色:暗舌类(淡暗舌、暗红色、紫暗舌)所占比例平均为77.7%,暗舌数量与年龄成正比(P<0.01)。化疗组紫暗舌比例明显高于非化疗组(P<0.05)。2舌形:齿痕舌(55.2%),胖大舌(50.9%),化疗组胖大舌比例较非化疗组多(P=0.046<0.05)。裂纹者(40.0%),男性组裂纹(49.1%)多于女性(33.4%)(P<0.01)。裂纹舌比例与年龄成正比(P=0.006<0.05)。化疗组瘀斑舌较非化疗组增多(P=0.004<0.05)。女性点刺舌概率高于男性(P=0.03<0.05)。3舌下静脉:舌下静脉迂曲者(61.9%),年龄越大,舌下静脉迂曲所占比例越大(P=0.005)。4舌苔:薄白苔占比例平均为35.1%;白腻苔占33.5%;剥脱兼腻苔以胃癌多见(21.1%)。结论:暗舌、白腻苔、齿痕、胖大舌及舌下脉络迂曲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表明脾虚湿盛、痰凝血瘀为肿瘤患者的基本病机。提示临床用药应注重温补脾肾、祛湿化痰及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口腔癌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和痛苦。一部分口腔癌的发病是由于残根、残冠和不良修复体的局部刺激引起的。1病例介绍患者,男,68岁,右舌缘、舌腹白斑5年,肿痛半年后入院。查:右舌腹及口底白斑,前界于舌尖后1cm,后界达舌根。约3 cm×4 cm。前部白斑触及肿块约1.5 cm×1.5 cm×2 cm大小。质硬,与基底黏连,界不清,有压痛。无正常的牙齿形态,以钢丝与白自凝固定,龈缘红肿。固定桥修复5年,临床诊:右舌白斑癌变。术中冰冻:右舌鳞状细胞癌(1级)。  相似文献   

14.
不寐证通常称失眠。本文所载多由神经衰弱所致。轻则不易入睡,或睡后易醒;重则彻夜难眠,以致变证丛生。凡罹患者皆忧心忡忡,十分痛苦。笔者多年来采用中药王不留行耳穴贴压法治疗不寐证(以下简称耳穴疗法)屡治屡验,现将资料完整的100例不寐证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如下:一般资料住院治疗40例,门诊治疗60例;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最大的79岁,年龄最小的13岁,详见表1:治疗方法穴名取1985年汉城通过的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统定名称。一、主证取主穴处方:耳神门、下脚端(曾用名:交感)、皮质下、枕、额。二、辨证施治加对应穴处方:主明兼心悸健忘,易汗出,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辨证心脾两虚,加压心穴和  相似文献   

15.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16.
下颌第三磨牙因舌侧骨板解剖的特殊性及牙根形态的复杂性 ,临床拔除时常出现断根 ,甚至将断根推出舌侧骨板外 ,进入骨膜下或穿透骨膜进入下颌舌骨肌之上或之下 ,即进入舌下间隙或颌下间隙 ,致使手术时间过长 ,甚至出现无法取出断根的情况 ,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本文对 11例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舌体大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20例O S A H S患者及60例正常人进行睡眠呼吸监测,同时行清醒状态下颈部核磁检查,探讨舌体大小对OSA HS患者的影响.结果:OSA HS患者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其舌体长度、宽度、中纵切面积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舌背高度及舌体积高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OSAHS中重度组和轻度组比较舌体长度、宽度、舌背高度、中纵切面积、舌体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舌体大小在OSA HS患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咽部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 ,能快速准确地找到并取出异物是治疗本病、解除患者痛苦的关键。为了探寻咽部异物易于存留的位置 ,给以后寻找咽部异物予以指导 ,作者对 2 0 0 0~ 2 0 0 2年在我院门诊、急诊就诊的 6 2例咽部异物患者的异物位置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 2例患者为本校学生、教职工及家属 ,年龄2岁~ 6 6岁 ,其中男 2 8例 ,女 32例 ,均有明确的异物进入史 ,均有局部刺痛、异物感 ,少数有梗阻感。1.2 方法 :对于扁桃体及舌腭弓、咽腭弓的异物可在直视下用镊子取出 ;而会厌谷、梨状隐窝、舌…  相似文献   

19.
甘遂半夏汤治愈留饮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范××,女,51岁。主因心下满闷伴头晕、目眩反复发作十二年于92年12月27日就诊。既往体健。患者缘于12年前因外受风寒服用安乃近后,发汗太过,继发心下满闷、头晕目眩,但头汗出,疲软乏力,口干不欲饮水,饮食不香,每适劳累量于发作。本地医院未能明确诊断,服用中西药物(具体不详)疗效欠佳舌淡红苔白厚略腻,两脉弦滑有力。血压:18/11Kpa,查体未见阳性体征,心电图、胃镜、胸片均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医诊断:痰饮(留饮)。立法:峻下逐饮。处  相似文献   

20.
复发性口疮的中西医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复发性口疮是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局部疼痛,每因饮食、说话而疼痛加剧,又由于其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对于复发性口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国内外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提供了许多与该病有关的因素,但均未能得到充分的证实。现将近年来中西医对本病的发病机理的研究,概括如下。1 中医研究  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上唇属脾,下唇属肾,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又舌尖属于心肺,舌背中央属脾胃,边缘属肝胆,舌根属肾、腮、颊,牙龈属肾。诸经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