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氏菌S_(105)菌苗是将S_2菌用化学诱变方法研制成功的新菌苗。经豚鼠实验证明其毒力更低,有良好的免疫源性、稳定性和免疫效果。对家畜也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为了进一步了解S_(105)苗免疫后对体内组织的影响,作了S_(105)苗免疫羊的病理学观察。1 材料和方法 实验用怀孕羊48只,以随机抽样法分为免疫组和攻毒对照组。其中免疫组33只,攻毒组15只。将S_(105)的48小时纯培养物制成100亿/ml的活菌液,每只灌服1ml。免疫组羊于免疫后2个月连同对  相似文献   

2.
藏系绵羊对鼠疫菌感受性和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藏系绵羊机体对鼠疫菌的感受性和敏感性问题,我们于1976~1977年在疫区现场对藏系绵羊进行了感受性实验。在相似菌量(3.5×10 ̄2~3.9×10 ̄8)幅值下,经静脉接种的21只实验藏系绵羊,发病19只(90.47%),死亡9只,病死率为47.36%;经皮下接种的21只实验羊中,发病21只(100%),死亡8只,病死率为38.09%。经静脉接种390个鼠疫活菌的3只实验羊中,仅有1只羊感染发病,当接种量提高10倍(3,900个活菌)时,可使全部实验羊感染发病。然而,经皮下接种350个鼠疫活菌时3只实验羊均感染发病。48只实验藏系绵羊的发病结果显示,藏系绵羊对鼠疫菌无论经静脉或经皮途径,感染发病比较规律,个体差异反映不明显。不论经静脉或经皮下接种,死亡羊多在接种后的4~11天呈现鼠疫败血症死亡。48只实验藏系绵羊死亡结果显示,藏系绵羊对141号鼠疫菌呈现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即无论在低菌量组或高菌量组,有死亡也有存活,死亡上下限相差约100万倍。实验结果表明,藏系绵羊对鼠疫菌属高感受中等敏感的动物。  相似文献   

3.
为了节省菌苗用量,加大畜群的免疫覆盖率,对羔羊采取结膜接种S_2苗,效果理想。1 材料和方法1.1 菌苗与免疫 S_2苗系内蒙生药厂制的冻干苗,免疫前进行活菌计数,按计数结果,用生理盐水配成200亿/1mL,对1~5个月龄的绵羔羊从左眼滴入0.05mL,即10亿菌细胞,共免疫539只。1.2 血清学检查 羔羊接种S_2苗后,定期做RBPT、SAT及CFT检查,直至有意义的血清学反应消失为止。1.3 攻毒试验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印尼弗洛雷斯岛上寄生人体淋巴系统的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微丝蚴人工感染东乡氏伊蚊。感染12天后解剖蚊虫,将感染期幼虫经鼠蹊部皮下接种雄性长爪沙鼠4只,2~4月令小猫4只和成年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2只,每只动物接种感染期幼虫20~65条。同时从人房扑捉吸过血的须喙按蚊,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接种  相似文献   

5.
作者分别用25、45或90krad钴60照射彭亨丝虫感染期幼虫(L_3),皮下接种长爪沙鼠3—5次,观察其免疫效果。每批采用经199培养液洗涤3次的彭亨丝虫L_3约500条,混悬于盛有15ml新鲜M_(199)的35ml塑料容器内,以每分钟输出1.9krad的钴60照射L_3,剂量分别为25、45及90krad。每个实验方案大体相同,每组10只沙鼠,皮下接种50条经照射的感染期幼虫(L_3),3~5次,间隔2周,于最后一次接种后2~3周,用50条正常L_3以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对沙鼠进行攻击,60天后解剖观察免疫效果。结果:沙鼠接受25krad照射的L_3 4次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鼠疫耶尔森菌F1抗原(F1Ag)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F1Ag免疫Balb/c小鼠的免疫剂量和方法,探索操作性强、用时短和免疫效果好的方法.方法 7~9周龄Balb/c小鼠48只,按体质量随机分成6组:150、100、50、25μg组(第1次接种为皮下多点注射,F1Ag分别为150、100、50、25μg,第2、3次接种分别为皮下多点注射和腹腔注射,F1Ag量均为100 μg)、皮下接种组(3次F1Ag接种均采用皮下多点注射,每次100 μg)、腹腔接种组(3次F1Ag接种均采用腹腔注射,每次100 μg),每组8只.首次免疫接种F1Ag+等量弗氏完全佐剂(CFA)的乳化剂;3周后第2次接种F1Ag+等量弗氏不完全佐剂(IFA)的乳化剂;1周后第3次接种F1Ag(不加佐剂);1周后取小鼠尾血,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AgS-ELISA)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微量法检测F1抗体.结果 不同剂量(150、100、50、25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DAgS--ELISA法:G=12 173.87、13 440.37、15 024.19、4466.72;IHA微量法:G=19 972.32、18 089.40、23 170.47、4871.0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gS-ELISA法:F=3.11,P<0.05;IHA微量法:F=4.11,P<0.05).150、100、50 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明显高于25μg组(DAgS-ELISA法:t值分别为2.18、2.39、2.73,P<0.05;IHA法:t值分别为2.54、2.73、3.13,P<0.05).不同接种途径条件下,皮下注射组、腹腔接种组、100μg组小鼠血清F1抗体效价呈渐次增高趋势(DAgS-ELISA法:G=8933.44、9986.16、13 440.37:IHA微量法:G=13 777.25、16 384.00、18 08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66、0.25,P>0.05).结论 F1Ag免疫小鼠首次皮下多点注射50μg,加强免疫(腹腔注射)100μg,可以缩短整个免疫周期,免疫效果良好,抗体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数量的人恶性胶质瘤U87细胞对裸鼠原位恶性胶质瘤模型构建的影响。方法 将20只裸鼠随机分成A、B、C、D组各5只,于右侧纹状体分别注射0、0.05×105、0.2×105、1×105/μL的U87细胞悬液5μL。接种前及接种后4周称取体质量,接种4周后取脑组织测量肿瘤体积,并行脑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接种后4周,D组体质量较A组降低(P<0.05),其他组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无肿瘤形成,脑组织病理检查未见异常;B、C、D组均可见肿瘤组织,细胞核中Ki-67蛋白表达强阳性;肿瘤体积分别为(1.57±0.09)、(4.25±1.15)、(16.32±0.41)mm3,组间比较,P均<0.05。结论 U87细胞颅内接种可构建原位恶性胶质瘤模型,且接种细胞数量越多建模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国外已证实,班氏丝虫能在实验啮齿类动物体内发育。1981年我们用含有周期型班氏微丝蚴563条/60mm~3的血液,通过胎盘膜饲血器感染实验室驯化的东乡伊蚊,饲养15天解剖收集感染期幼虫。经皮下、皮下加腹腔或睾丸途径,接种25只3个月龄的沙鼠(雄17、雌8),每鼠接种59~128条。于接种后的3~93天,剖检17只沙鼠,其中5只沙鼠于感染  相似文献   

9.
1966年4~5月从新疆巴楚县阿克沙克马拉勒地区的出血热病人急性期血液和死亡病例的肝、脾、肾及淋巴结等脏器组织标本和牧场中采集的亚洲璃眼蜱成虫标本接种4日龄以内的新生小鼠(乳鼠),结果共分离出14株病毒。标本经脑内和腹腔联合接种乳鼠后6~10天之间出现典型症状,包括:惊跳、弓背、痉挛、继之出现迟纯、软弱、平衡失调、侧卧、拒乳、皮肤苍白而死亡。在乳鼠中连续传代3次后,潜伏期缩短为5天,发病规律,可稳定传代。乳鼠脑组织中的病毒滴度可达6.78logLD50/0.01mL。新生金地鼠在接种急性期病人血液标本后可出现症状和死亡。新生大白鼠用从病人分离的病毒进行脑内和腹腔接种后出现典型症状并死亡。豚鼠在腹腔接种病人急性期血液标本后出现轻度症状。取其心血接种乳鼠后可使乳鼠发病。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豚鼠血清中均可测出较高滴度的补体结合抗体。1岁龄绵羊在皮下接种10%感染乳鼠脑悬液后仅出现轻度不适,但用此绵羊的血液接种乳鼠可使乳鼠发病死亡。绵羊的病毒血症至少可持续6天。通过绵羊的病毒在乳鼠中的潜伏期缩短为4天,滴度升高,10-6稀释度可使乳鼠全部死亡。病毒可通过蔡氏滤器EK滤板。可被低浓度甲醛灭活。1/10氯仿、20%乙醚在室...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研究出以直流电将青霉素透入人体的方法——青霉素电透入。这种方法曾为很多学者所称贊,并推荐为急性及慢性化脓性感染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作者用荷兰猪进行了青霉素(1:10,000)直流电透入(8只)及肌肉注射(8只),血液中,皮肤組織內及人工形成的皮下異物性结締組織包囊中青霉素浓度的研究及皮下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形成感染灶  相似文献   

11.
猪种S_2苗是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功的1株可供猪、牛、绵羊、山羊等动物预防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用的弱毒菌苗,它具有毒力稳定、免疫原性良好、可口服免疫,对人畜安全等特性。它还解决了使用Rev.Ⅰ苗时出现的血清抗体长期不消退的问题(有些抗体可以存留2年),干扰野毒感染诊断和Rev.Ⅰ苗严格限于3~6月龄动物接种,排除了成年动物、怀孕动物用苗可造成流产等2大问题。所以该苗备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联合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和各国学者的关注。并将S_2苗与19号苗和Rev.Ⅰ苗一起排入国际菌苗的行列。本试验再次证实S_2苗在猪体血清中的抗体消失快,抗体消长与野毒广西株C_(73)在猪体血清中的抗体消长有着显著差别,不存在干扰野毒感染诊断的问题,现将试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病媒接种诊断试验、组织化学染色、幼虫肛板和成虫交合刺测量等四种方法对亚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大鼠的结果进行评价。同时采用彭亨丝虫感染大鼠进行对比。实验用的亚周期型马来丝虫取自南加里曼丹猫体,经转种入长爪沙鼠后,感染东乡伊蚊取得Ⅲ期幼虫。以每鼠50—100计数,按Ash和Riley(1970)的方法经腹股沟皮下接种SD株雄性大白鼠15只和LE株雄性黑白鼠36只。于接种后10周开始,每周从尾静脉采血,用薄膜过滤法查微丝蚴。结果指出,SD和LE鼠微丝蚴阳性率分别为20%(3/15)和11%(4/36)。前者平均潜隐期106天,后者143天。LE鼠的平均显性期438天,SD鼠355天,两者微丝蚴密度相似(17.5条/20cmm和16条/20cmm)。6只SD鼠,3只  相似文献   

13.
实验性啮齿动物宿主对淋巴寄居的彭亨丝虫普遍易感。不少学者证实雄性长爪沙鼠十分易感,但很少注意同系的实验小鼠。作者按Ash等方法感染先天性无胸腺小鼠(C3H/HeN nu/nu)及正常鼠(C_3H/NeNnu/+和+/+)。14只正常鼠皮下接种100条感染期幼虫,8天后检获13条虫,感染后50和72天  相似文献   

14.
1982年我们对康保县照阳河公社105例活动性肺结核,用治疗管理承包责任制的方法进行了全程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情况:105例病人男性55例,女性50例。年龄在3~75岁。初治65例(61.9%),复治40例(38.1%)。菌阳32例(30.5%),菌阴73例(69.5%)。化疗方案:一、初治菌阳方案:2SHP/4H_2S_2P_2/12H_2P_2;二、初治菌阴方案:2HS/10H_2P_2或12H;三、复治方案:1.3HRE/6H_2R_2E2;2.2HSP/14H_2S_2P_2/12H_2P_2;3.根据病人既往用药情况制定。  相似文献   

15.
用本菌种制备成的活菌苗对绵羊进行如下试验。免疫途径:1次皮下注射250亿、口服500亿活菌苗。口腔攻击强毒菌15.9亿,怀孕羊实际免疫力是注射组100%,口服组80%。适宜接种次数:皮下注射菌苗1次133亿和两次266亿组,口服1次250亿和两次500亿组。口腔攻击24.75亿加点眼攻击4095万强毒菌。免疫力是,1次注射组为81.82%,两次注射组为90%,1次口服组为63.64%,两次口服组为66.67%。免疫持续期测定:每只羊皮下注射菌苗250亿,攻毒量是口腔63亿加点眼1亿零136万,免疫保护力4个月为90%,15个月为67.50%。适宜接种剂量:对注射133亿、250亿、266亿和500亿测定证实,以皮下1次注射250亿菌苗为宜。  相似文献   

16.
枯否细胞对同种异系抗原的捕获与门静脉免疫耐受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及肝脏内Kupffer细胞在同种异系抗原门静脉接种诱导的免疫耐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以NIH/q小鼠淋巴细胞对BALB/C小鼠门静脉或腔静脉接种,一周后再行皮下接种二次,间隔时间为一周,第二次皮下接种后一周,测定供受体混合淋巴细胞增生反应(MLR)和受体对供体抗原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经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处理的供体淋巴细胞经受体小鼠下腔静脉接种,以及在门静脉接种前一天,预先用Kupffer细胞抑制剂三氯化钆(GdCl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动物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的动态及进一步证明IEST诊断血吸虫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现性,进行了本项研究。 实验方法 一、动物感染 选体重1.5~2.0kg的健康纯种兔17只分为4组,组Ⅰ(3只)和组Ⅱ(5只)分别接种单性尾蚴和双性尾蚴各50条,组Ⅲ(4只)接种200条双性尾蚴,组Ⅳ(5只)不接种尾蚴,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疾病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绵羊感染细粒棘球蚴 (Echinococcusgranulosus,E.g)疾病模型 ,应用于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将羊源 E.g原头节经腹腔及颈内静脉接种 2 4只绵羊 ,依据感染率、囊肿体积与分布等指标 ,建立绵羊感染 E.g疾病模型。结果显示感染率为 91.6 % ,囊肿平均体积 (13.92± 2 .5 3) cm3。多数囊肿分布于腹腔或附着于腹壁、肠系膜、大网膜等 ,部分侵入肝脏和肺脏。本模型制备方法简单 ,感染率高 ,对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吴茱萸碱对小鼠肉瘤S180细胞肿瘤模型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外周血常规的影响。方法小鼠左后肢皮下接种S180。接种后将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0.5%羧甲基纤维素钠,剂量10 ml/kg)、阳性对照组(给予环磷酰胺,剂量50 mg/kg)、吴茱萸碱组(给予吴茱萸碱,剂量50 mg/kg)。每组小鼠10只。给药结束后,观察抑瘤率,检测血常规。结果吴茱萸碱对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50 mg/kg吴茱萸碱可使抑瘤率达到43.6%左右。吴茱萸碱(剂量50 mg/kg)能升高S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P<0.05),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不大。结论吴茱萸碱对小鼠在体肿瘤S180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吴茱萸碱作为抗肿瘤药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吴茱萸碱能升高S180荷瘤小鼠外周血的白细胞数量,可能是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以50条彭亨丝虫3期幼虫腹股沟皮下接种感染无胸腺C_3H/HeN小鼠(裸鼠),取眶窦静脉血20mm~3计数微丝蚴,按Ash等法检获成虫。将海群生溶于pH7.2 PBS,每只鼠给予100mg/kg体重一次顿服治疗,对照组仅服同量的PBS,用于体外培养研究的海群生浓度为50mg/ml(PBS-BSA稀释)。从出生24小时内的杂交鼠摘取胸腺,置于含100U/ml青霉素和100mg/ml链霉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