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清热利湿小儿推拿法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清热利湿小儿推拿法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胆红素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0.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67%(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黄疸消退时间、胆红素降至正常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利湿小儿推拿法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显著,可缓解其临床症状,降低胆红素水平,且安全性较高,有利于促进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凌源市中心医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应用蓝光照射+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治疗前TBIL、DBIL、IBIL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TBIL、DBIL、IBI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特别是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病理性黄疸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医师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凌源市中心医院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应用蓝光照射+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对比两组的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治疗前TBIL、DBIL、IBIL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TBIL、DBIL、IBIL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对比,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特别是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静脉滴注治疗病理性黄疸效果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间断性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间断性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给予间断性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实验室检验指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比对照组的82.86%高,且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更短,治疗3 d时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结合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效果确切,有助于促进患儿胆红素水平的降低,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发育,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曾建雄  郑碧清 《医疗装备》2023,(10):74-76+79
目的 探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仪治疗新生儿黄疸(NJ)患儿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114例NJ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新生儿黄疸治疗仪持续蓝光照射治疗;试验组给予新生儿黄疸治疗仪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经皮胆红素水平、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经皮胆红素、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NJ临床疗效优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可有效降低患儿经皮胆红素水平,治疗NJ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联合茵栀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者,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苯巴比妥,每日连续蓝光照射8h。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茵栀黄,7d为1疗程,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5%),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明显比对照组快,退黄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联合茵栀黄配合蓝光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且退黄时间比较短,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和采用。  相似文献   

7.
罗细娥  喻文 《医疗装备》2021,(2):175-177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仪联合行为护理在新生儿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高安市中医院就诊的6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两组均采用蓝光照射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行为护理干预,干预3 d后,比较两组黄疸消退时间,干预前及干预3 d结束时血清胆红素水平,并统计两组光疗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d后,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光疗反应发生率为14.71%,低于对照组的3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仪联合行为护理应用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效果较好,可促进黄疸消退,进一步改善血清胆红素水平,且光疗反应的发生风险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收治入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和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8.7%与对照组的9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72,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治疗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给予蓝光照射,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常规光疗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5日后的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及退黄时间和胆红素情况。结果:观察组花儿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哭闹、皮肤损伤、皮肤干燥、发热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时、治疗1d后与对照组胆红素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治疗5d后其胆红素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退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良好,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91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的77.78%(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BIL、 IBIL、 D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蓝光照射联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及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常规组,血清TBIL、 IBIL、DBIL、 CRP、 IL-6、 IL-8水平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减轻患儿的炎性反应,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蓝光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疗效、胆红素改善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蓝光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平衡胆红素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郭兆俭 《现代保健》2014,(26):61-63
目的:探讨多次短时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3月-2012年4月住院的150例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75例采用8 h/次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进行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连续≥16 h的传统蓝光照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3%,对照组为9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6 h后的血清胆红素浓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连续蓝光照射法与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的治疗效果均较显著,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血清胆红素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对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2017-02我院66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患儿,根据监护人意愿分组,对照组32例予以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34例予以蓝光照射+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黄疸消退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48h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0.59%(7/34)与对照组12.50%(4/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能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陈蓉 《现代养生》2023,(2):101-103
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实行蓝光照射仪联合复方嗜酸杆菌片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2020年8月-2022年8月收治的100例黄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性别、日龄、体重等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应用蓝光照射仪治疗,观察组应用蓝光照射仪联合复方嗜酸杆菌片治疗。比较两组胆红素水平、心肌酶谱变化、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胆红素、心肌酶谱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两组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TBIL)、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00%,明显优于对照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胎便转黄时间、黄疸症状消失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更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观察间隙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就诊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两组均给予双歧杆菌或茵栀黄颗粒口服,2 g/次,3次/d。同时,对照组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照射18 h,停6 h。观察组行间隙蓝光照射治疗,照射4~6 h,中断2~4 h,如此循环。以上疗程均3~5 d。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对比两组总有效率,观察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间接胆红素分别为(269.2±20.4)、(150.5±16.9)μmol/L,对照组分别为(254.3±21.6)、(183.4±17.1)μmol/L。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5%,对照组为9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对照组为3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持续蓝光照射比较,间隙蓝光照射可有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疗效。方法新生儿黄疸患儿68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34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单纯采用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是采用组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茵栀黄口服液。观察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测量治疗前后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DBIL)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胆红素日均下降(43.8±11.5)μmol/L,平均4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对照组为(29.4±12.9)μmol/L,平均6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新生儿黄疸的患儿进行治疗采用茵栀黄联合蓝光照射治疗,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蓝光照射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蓝光联合支持治疗方案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炎症细胞因子、心肌酶及α谷胱甘肽-S-转移酶(α-GST)的影响,为病理性黄疸患儿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儿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蓝光+茵栀黄颗粒+白蛋白治疗。两组患儿均连续治疗1周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炎症细胞因子、心肌酶及α-GST水平并行组间比较。两组患儿完成治疗后行临床疗效评价并比较。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CRP、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α-GST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患儿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联合白蛋白及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降低患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心肌酶指标及胆红素指标方面更具优势,且安全性高,综合提升患儿治疗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治疗联合腹部按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效果及其对氧化应激和氧磷酶(PON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腹部按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PON1及氧化应激水平指标丙二醛(MDA)。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MDA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PON1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蓝光照射联合腹部按摩能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疗效确切,并有效提高了血清PON1水平,降低了氧化应激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临床医学工程》2019,(9):1245-1246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两组患儿均接受蓝光照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及黄疸指数明显较低,黄疸消退时间及胎便初排时间明显较短(P均<0.01)。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蓝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