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本文对我院1988.1~1991.12期间,经临床检查诊断,椎管造影检查和CT扫描检查诊断,并经过手术证实的2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以比较性分析。272例中,临床诊断99例,椎管造影诊断118例次,CT扫描诊断68例次,(其中13例同时行椎管造及CT扫描检查)共285例次,经手术证实,手术符合率为:临床组90.9%,造影组92.9%,CT组94.1%。L_(4~5)及L_5~S_1部位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75.7%和75%;96%和82.9%;94.8%和94.2%。讨论了三种诊断方法的优缺点,强调临床综合检查诊断的重要性及椎管造影和CT检查的重要价值、强调三种诊断方法的互补作用,特别对双间隙突出者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以避免遗漏。  相似文献   

2.
CT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为探讨CT在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以及可疑阑尾炎的鉴别诊断的价值。笔者对 2 .5年内两组患者应用CT(腹部扫描 )进行诊断。A组为 50例经临床专科医师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 ,B组为 50例经临床专科医师诊断为可疑阑尾炎患者 ;两组病例既往均无“阑尾炎”病史。对CT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示 :CT对急性阑尾炎诊断的准确率为 98.0 % ,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为 98%。异位阑尾炎的诊断率为 1 0 0 % ,阴性阑尾炎切除率为 1 .0 % ,假阴性率为 1 .1 %。在判断阑尾炎病变程度上与病理检查吻合率为 94.0 %。提示CT对诊断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诊断手段 ;CT可以定位、定性 ,CT尤适用于可疑阑尾炎的鉴别诊断 ;CT在判断阑尾病变程度上与病理检查吻合率高 ,可望降低误诊和减少漏诊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临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电子束CT诊断的肺静脉畸形引流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电子束CT检查采用增强单层容积扫描,层厚1.5-3.0mm,扫描时间100ms。所有病例均行三维重建。20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10例尚行心血管造影检查。14例有手术资料对照。结果 在14例有手术对照的病例中,电子束CT对肺静脉畸形引流的定性及定位诊断符合13例,部分符合1例;超声心动图仅诊断2例,手术对照,仅部分符合;怀疑8例,心血管造影6例中诊断4例,与手术对照完全符合,怀疑2例。未行手术治疗的6例中,电子束CT均可见肺静脉畸形引流,血管造影4例中仅有2例发现,超声心动图则均未诊断。结论 电子束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肺静脉畸形引流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明显优势,是肺静脉畸形引流的有效、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骨关节与软组织间具有良好的自然对比,传统的X线平片诊断在骨关节病诊断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随着医学的发展,CT在骨关节系统的应用也日趋重视。尤其对人体复杂部位的骨创伤,CT检查能提供较准确的治疗依据[1]。现将本院近两年来31例骨关节CT扫描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31例中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20~55岁。创伤位于胸锁关节2例,肘关节2例,肩关节5例,髋关节9例,踝关节4例,骶髂关节5例,上段颈椎2例,下段腰椎2例。所有病例均采用CT扫描。除4例踝关节为冠状位扫描外,其余均为横断位扫描。层厚、层距分别在2mm~1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腔实质器官损伤中CT影像学表现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外伤所致腹部脏器损伤的159例患者行平扫和(或)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动脉期、实质期,肾脏加做延迟期,与行增强扫描复查病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59例病例中,98例CT诊断为腹腔实质脏器挫裂伤,经手术与临床追踪得到证实,22例为单纯空腔脏器损伤或脊柱、骨盆骨折,39例为阴性,检查阳性率为75.5%(120/159),诊断符合率为98.1%(156/159).结论 CT检查能清楚显示实质脏器内损伤情况、包膜下血肿、腹膜后血肿、腹腔积液量,能对损伤的程度进行分级,正确选择扫描技术在腹部损伤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埋伏阻生牙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恒牙埋伏阻生病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通过多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VR)对扫描图像进行后期处理,并对埋伏阻生牙进行定位诊断。结果:经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的57例病例均清晰显示埋伏牙的牙体形态、位置以及与邻牙的关系。有助于定位埋伏阻生牙,确定治疗计划。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一种高效准确的定位诊断埋伏阻生牙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住院的295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中上腹部的常规及增强扫描,同时行三维胆系重建成像,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并与手术所见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8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除3例阴性结石未显示外,其余178例术前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图像重建均清晰显示结石所在,定位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8.34%.14例肝胆管结石症及3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均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诊断准确率达100%.87例胆管肿瘤或壶腹部肿瘤,86例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术前准确定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8.85%,81例患者得到正确定位及定性诊断,定性诊断准确率达91.9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胆道成像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成像清晰,定位定性诊断准确,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直肠癌细胞DNA倍体制定和临床病理学分析,验证直肠癌术前盆腔CT诊断的准确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通过直肠癌术前盆腔CT扫描、直肠癌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和肿瘤病理学诊断并进行相关性研究,分析CT诊断的临床符合率。结果 直肠癌CT改变可出现在病程早期,CT判定肿瘤侵袭范围与临床病理符合率为88.5%,诊断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符合率达93.1%。随肿瘤侵袭加深、病变范围扩大及转移,肿瘤细胞DNA异倍体出现率及含量明显增加,肿瘤的影像学改变与细胞DNA异倍体出现关系密切,两者符合率85%-96%,差分显著(P<0.05)。结论 直肠癌术前CT扫描显示有明显外周侵袭征象的病例其细胞核DNA异倍体明显增加,与临床病理诊断相符,提示CT在直肠癌患者术前检查中具重要意义,为术前治疗、手术范围确定和估测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在CT、MR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具有完整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的病例,其中MR检查9例次,CT检查6例次,同时行CT、MR检查4例。结果46例嗜铬细胞瘤中11例异位,发生率大于15%,良性占8例,恶变3例,CT、MR正确诊断为7/11。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强化明显呈均匀强化;MR扫描T1WI显示中等信号偏低的软组织肿块,T2WI则显示中高信号影;增强后肿瘤实体强化明显的影像学表现。结论CT、MR是异位嗜铬细胞瘤定性定位诊断中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螺旋CT仿真膀胱镜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仿真膀胱镜(CTVC)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CT/i螺旋CT扫描机对38例可疑膀胱肿瘤患者行平扫,增强扫描后再延迟扫描(层厚3-5mm),螺距1.5mm,重建率60.0%-66.6%,并利用GE AW3.1工作站Navigator软件生成仿真内窥镜影像。结果:CTVC检查的准确度为94.4%,特异度为99.9%,敏感度为96.0%,CTVC对病变形态的显示与纤维膀胱镜和标本具有良好的对应性,结论:CTVC是一种新的非侵袭检查手段,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临床病例分析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患者行99锝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SPECT/CT核素扫描结果为假阴性的原因,为在临床工作中核素扫描结果为假阴性或与其他影像学定位结果不一致的PHPT患者提供把握手术时机及治疗策略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4例核素扫描结果为假阴性的PHP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PHPT患者甲状旁腺病灶的大小、是否伴有出血、坏死、囊性变以及是否为恶性肿瘤伴发广泛转移都可导致99Tcm-MIBI SPECT/CT呈现假阴性结果。结论 99Tcm-MIBI SPECT/CT扫描结果不能作为PHPT是否行手术治疗的判定标准,在临床工作中当99Tcm-MIBI SPECT/CT结果呈现假阴性或与其他影像学定位结果不一致时,应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定位病灶,避免临床误诊,把握好手术时机以避免遗漏多发甲状旁腺病灶,减少不必要的双侧颈部探查,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RCP、B型超声检查及CT对临床拟诊梗阻性黄痘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68例临床拟诊梗阻性黄痘患者接受了ERCP、B型超声检查及CT检查,比较三者的定位和定性能力.结果肝外梗阻性黄痘63例(恶性胆道梗阻39例,良性胆道梗阻24例),非肝外梗阻性黄痘5例.ERCP的定位诊断为91.2%,与B型超声检查(61.8%)、CT(69.1%)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定性诊断率ERCP为88.2%、B型超声检查为50%、CT为64.7%,三者比较亦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ERCP对梗阻性黄痘患者的定位和定性准确性明显优于B型超声检查和CT.  相似文献   

13.
原用的动态CT预测不能切除的胰头痛的术前分期正确率为90%~100%,但预测切除率的正确性仅28%、自引进螺旋CT以来,8mm薄层扫描的预测率可高达56%。作者应用5mm更薄层的螺旋CT扫描对胰头癌可能切除者作术前分期。对1995~1996年收治的113例胰头癌病例进行螺旋CT扫描和多普勒超声检查。排除14例胰腺良性病灶、8例已证实有肝等远处转移、16例估计病灶不能切除等病冽,仅对余下的56例进行分析,凡最终未明确诊断、切除标本未见癌肿以及检查后相距2个月以上才手术者均不包括在内。在此56例中,男34例,女22例,平均60岁(40~76岁)。C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对尿路梗阻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320排动态容积CT对64例患者进行扫描及CT尿路造影重建,所有病变均通过手术或病理证实,其中泌尿系结石51例、泌尿系统肿瘤9例、泌尿系结核4例。结果所有病例经CT尿路造影均可清晰显示尿路梗阻性病变的位置、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从而做出定性诊断。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尿路梗阻性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屈膝30°体位CT扫描对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组收集临床症状符合及关节镜手术确诊,且年龄14~18岁的39例(50膝)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的CT扫描资料。对照组收集同年龄段25例(50膝)正常膝关节的CT扫描资料。2组均取仰卧位、屈膝30°行CT扫描。结果观察组和谐角明显小于对照组,外侧髌骨角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髁间沟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48膝,未脱位2膝;对照组中CT扫描诊断脱位1膝,未脱位49膝;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8%。结论屈膝30°体位CT扫描应用于髌股关节不稳的检查,可以更好地显示髌股关节的对合情况,放射科医师单纯从CT扫描征象中即可达到很高的诊断效能,如果结合病史及临床检查,诊断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与DR平片检查应用于创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中的诊断价值,为患者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6年2月258例创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诊治情况,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组)与DR平片检查(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或随访确诊为肋骨骨折。统计及分析两组肋骨骨折确诊情况。结果观察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可提高创伤性肋骨骨折患者诊断效果,有利于发现隐匿性骨折及并发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在胆管内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15例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例,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将肝实质期图像采用1.25 mm薄层重建,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先对胆总管行MPR重建,获得胆总管走行最佳图像,然后在MPR图像的基础上行CPR重建,把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胆总管显示在同一个平面上,对梗阻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5例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例,胆管癌4例,胰头癌4例,胆总管结石5例,胆总管炎性狭窄2例。MPR、CPR定位诊断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93.3%,良、恶性梗阻的鉴别诊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16层螺旋CT MPR和CPR图像后期处理技术,对胆管内良恶性梗阻病变的定位、定性具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24例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病人在术前用超声定位甲状旁腺组织。全组病例均经生化检查证实诊断。用装有5 MHZ转换器的标准接触诊断超声仪,以5mm间距横行和纵行扫描甲状腺区,确定甲状腺腺叶、气管、颈总动脉和颈静脉的正常解剖结构。用两侧颈长肌做为主要的解剖标志。这些结构可确定多数甲状旁腺在颈部的位置。24例可疑甲状旁腺肿瘤中,18例在术前扫描看到并经手术证实。异常腺体的横径为5~12 mm。3例的超声诊断为假阳性,手术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脊柱骨折病人X线平片和CT表现,探讨它们在脊柱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2例脊柱骨折病人摄取正侧位片并根据X线平片和临床定位进行CT扫描。结果CT扫描在确定轻度压缩性骨折、骨折类型、爆裂性骨折椎管累及的情况、椎弓骨折方面较X线平片有明显的优势。结论充分认识到X线平片在脊柱骨折诊断中的局限性和CT扫描的优势,合理应用检查方法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临床工作中 ,我们发现由于骶骨与骶髂关节结构特殊 ,应用常规的横断位扫描往往不能满意显示骶骨及骶髂关节的结构和病变 ,通过利用反角度CT扫描技术[1] 检查骶骨及骶髂关节取得很好的效果 ,国内尚未见报道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6例CT检查对象 ,男 10例 ,女 6例 ,年龄 2 0~ 5 2岁 ,其中有外伤史 10例 ,腰痛或臀部疼痛者 6例。检查机型 :西门子SMATOMARC型CT机。1 2 反角度扫描方法 扫描对象仰卧于扫描床上 ,双臂交叉置于胸前 ,做常规骶骨侧位定位像 ,根据腰骶角情况决定是否直接定位扫描 ,若腰骶角过大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