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区高职院校6697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6697名特区高职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6697名高职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特区高职大学生SCL-90各因子分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4%;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抑郁问题突出。人格特征总体良好,积极。结论通过对特区高职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有针对性地对高职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的人格,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的状况。方法采用问卷法对490名高职大学生学校适应性进行调查与分析,并对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不存在性别显著差异;②理科高职大学生相对文科高职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和环境总体认同上得分高;③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④农村高职大学生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显著强于城市、城镇高职大学生;⑤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性。结论高职大学生的学科、大学受教育时间、生源地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等对其学校适应性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形式。方法选取高职大学生66名,采取团体心理训练的形式,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前后测。结果SCL-90前后测强迫、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均有差异;16PF人格测试中,持强性和敏感性、敢为性前后差异十分显著;紧张性、忧虑性后测分低于前测,前后有显著差异;稳定性后测分高于前测,有显著差异。结论在高职院校开设朋辈心理咨询课程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建立互助助人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职大学生的人格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方法 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量表(16PF)与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598名高职大学生施测,采用AMOS7.0构建人格与自我和谐的关系模型.结果 情绪性人格、适应性人格对自我和谐作用显著(r=-0.56,-0.13;P<0.01).结论 人格是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我和谐的主要...  相似文献   

5.
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与自尊、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索自尊、父母教养方式与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自尊调查表(SEI)和抑郁状态问卷(D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面市随机抽取的477名高职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独生子女有较高的自杀意念检出率.自杀意念检出丰与自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呈现显著负相关,与父母亲过分干涉、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呈现显著正相关;自尊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母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存在显著负相关;自尊水平、父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过干涉过保护、情感温暖理解比其它因子更能预测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结论 低自尊、更多体验到不良教养方式的高职大学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自尊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高职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宽恕水平现状.方法 采用中国-Mullet宽恕问卷对502名高职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高职生总体的宽恕得分为(101.87±48.46);②不同专业、学校的宽恕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女生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男生(t=2.35,P<0.05),非独生子女的宽恕得分显著低于独生子女(t=2.57,P<0.05);④不同类别的高职生宽恕得分差异显著(F=7.43,P<0.001),单纯性经济贫困的高职生得分最低,双重贫困得分最高.结论 高职大学生的宽恕水平总体上相对较高,同时受性别、是否独生、贫困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对630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98份,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①高职生自我不和谐的比例较大;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刻板性上的得分高于大学生常模(t=15.382,P<0.001;t=12.495,P<0.001);自我的灵活性上的得分低于大学生常模(t=-11.422,P<0.001);②高职生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在性别、家庭经济收入、专业和年级方面的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自我和谐水平较低;性别、家庭收入、专业和年级等是自我和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弥补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不足.方法 在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选取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职院校,随机抽取1300名学生,运用SCL-90量表进行纸笔团体测验,1190份有效试卷的数据运用统计软件SPSS12.0进行处理.结果 河南省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问题最多、最严重的是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其次是偏执和抑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普通高中升上来的学生与对口升上来的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比来自城镇的高职大学生低,除了敌对因子外,其余各项均达到显著水平;男女两性高职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上有差异,但不显著;独生子女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结论 河南省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河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但差异不显著;城乡差异、是否独生是影响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职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94名高职生进行测查。结果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t=-2.775,P<0.01)和自我灵活性(t=7.345,P<0.001)发展显著优于大学生常模;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体验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和谐程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结论高职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预测作用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职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1-2010年间的51项高职生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高职生在SCL-90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精神病性上的得分高于成人常模,在其余因子上的得分和成人常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职生和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上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职生SCL-90各因子得分的性别和城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普通人群差,和大学生没有差异,同时不存在高职生性别和城乡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浙江省妇女干部与女大学生、女高职生信任他人和容纳他人的水平。方法使用信任量表(Trust Scale)和容纳他人量表(Acceptance of others)对浙江省妇女干部、女大学生、女高职生430人进行调查。结果①信任他人得分妇女干部最高,女高职生最低;②两两比较发现,妇女干部与女高职生的信任总分差异极其显著.女大学生与女高职生差异显著。其中妇女干部与女大学生在依靠性(D)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妇女干部与女高职生在可预测性(P)、依靠性(D)和信赖(F)3个因子上差异均极其显著,女大学生与女高职生在可预测性(P)因子得分上,差异极其显著;⑧容纳他人总分妇女干部最高,女高职生最低;④两两比较发现妇女干部与女大学生、女高职生之间差异均极其显著。结论信任、容纳他人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妇女干部、女大学生、女高职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高职大学生人际能力的方法,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教学的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个班80名大学生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教学后,高职学生在冲突管理方面的能力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干预提高了实验班成员的冲突管理能力,说明教学辅导对提高云南省高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付方式问卷(TEES)、归因方式量表(ASQ)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对河南农业职业学院300名在读高职高专学生施测。结果 1所测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整体水平偏高,其中女大学生差异显著(P0.05);2应对方式和归因方式各因子不同程度上与主观幸福感相关;3解决问题、合理化、积极事件内归因、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结论高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整体偏高,归因方式和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4.
王聪  梁慧 《校园心理》2016,(2):84-86
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量表"对辽宁省三所高职院校的287名学生的心理健康观进行调查。经统计分析显示:辽宁省高职院校学生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在性别、学科和年级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离职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对394名高职生进行测查.结果 高职生自我和谐发展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自我与经验不和谐(t=-2.775,P<0.01)和自我灵活性(t=7.345,P<0.001)发展显著优于大学生常模;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体验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和谐程度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显著.结论 高职生的自我和谐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预测作用是相互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在因素主观评价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高职生心理辅导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及自编自主评价问卷,对高职院校56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①不同性格的主观评价影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F=6.86,11.27,5.24;P<0.01);②对预期生活压力的估计影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F=27.03,13.06,8.41,14.17,10.76,16.36,12.07,9.59,16.36,15.73;P<0.01);③对未来信心的主观评价影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F=23.12,20.81,8.96,38.39,34.53,28.80,43.55,15.10,31.15,22.71;P<0.01);④对自我形象的主观评价影响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F=8.01,10.22,6.26,10.52,5.88,4.86,16.85,4.81,3.01;P<0.05)。结论高职生内在因素的主观评价对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强于认为自己性格是内向的高职生;预期生活压力较大的高职生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生命活力等方面都显著好于预期生活压力非常大和压力小的高职生;对未来很有信心的高职生在主观幸福感的各个因子上都显著好于对未来没什么信心的高职生和完全失望的高职生;对自我形象满意的高职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对自我形象不满意的高职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公安高职院校、军校、普通高校学生的自信,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法采用青年自信问卷对3类院校共5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公安高职院校不同年级学生在成就、才智、应对、品质和人际自信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1);公安高职院校男生才智自信和应对自信水平高于女生(F=4.191,5.143;P<0.05);在自信各个维度上公安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公安院校和普通高校学生的自信水平均显著低于军校学生(P<0.05)。结论公安高职院校要提高学生从警意识,增强职业荣誉感,培养女生信息接受能力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和关系,为高职院校处理校园突发事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运用《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和《特制应对方式》问卷对深圳高职院校的5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受到父亲"惩罚、严厉"(t=3.959,P0.01)和"拒绝、否认"(t=2.213,P0.05)影响显著高于女生;城镇学生受到父亲"过分干涉"(F=3.414,P0.05)和母亲"拒绝、否认"(F=4.726,P0.01)影响显著高于农村学生;回归分析表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对大学生应对方式有积极作用,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对大学生的应对方式有消极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学生应对方式影响显著,母亲教养方式对学生影响尤为突出,父亲消极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某高职院校66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高职大学生感悟支持水平在性别、成长地之间差异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P〈0.05),女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家庭支持的程度高于男生,城市学生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和朋友支持的程度要高于农村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各因子与心理健康重表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高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高职生自我表露的特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表露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对山西省综合职业技术学院、山西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264名大一、大二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不同性别的高职生自我表露有显著差异(t=-2.412,P<0.05);②在年级、专业、独生子女上,高职生自我表露水平均无显著差异(t=-1.252,1.857,1.475;P>0.05);③自我表露的城乡差异显著(F=5.619,P<0.05);④高职生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呈弱相关,高职生对家人的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145,P<0.05),高职生对恋人和朋友的自我表露和主观幸福感无显著负相关(r=-0.072,-0.086;P>0.05)。结论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呈现出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高职生的自我表露可以预测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