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宏亮  程明亮 《山东医药》2011,51(50):110-111
目的对喉返神经颈段及其分支进行解剖,为颈段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80侧),仔细解剖喉返神经及其分支,观察其与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软骨下角的关系。结果喉返神经颈段分为喉支和喉外支,有91.2%的喉支在入喉之前在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16.8±7.5)mm处分为前、后支;喉外支多在甲状软骨下角尖10.1~70.5mm范围内发出。结论甲状腺术中仔细辨别喉返神经颈段分支的走行及毗邻关系,有助于防止甲状腺术中损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2.
王辉  周新华 《山东医药》2009,49(26):87-88
目的探讨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在踝前区及足背部的位置关系,为足背部皮瓣的制作和足部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18例尸体的双下肢,观察踝前区及足背部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的位置及其关系。结果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位置关系有四种。第一种(13/36):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内侧走行;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内侧。第二种(9/36):在踝前区内,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的内侧;在足背,足背动脉走行在腓深神经内侧终末支的外侧。第三种(11/36):足背动脉和腓深神经在行程中多处出现交叉。第四种(3/36):腓深神经内侧终末分支缺失,足背动脉在腓深神经外侧终末支的内侧走行。结论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四种位置关系出现几率不同,在足外科手术和皮瓣制作时要充分了解此处腓深神经和足背动脉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胸廓内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选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40具,胸廓内动脉保留完好。观察记录胸廓内动脉的起始部位和终末分支,以及胸廓内动脉与胸横肌的关系。测量胸廓内动脉的长度和各肋间隙距胸骨侧缘的距离。结果多数胸廓内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胸骨侧缘外侧下行;多数胸廓内动脉在第6肋间隙形成终末分支;多数胸横肌上缘与胸廓内动脉相交在第3肋软骨处。左、右侧胸廓内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9.34±1.69)cm和(18.86±1.73)cm,平均外径为(2.81±0.39)mm和(3.08±0.44)mm。结论胸廓内动脉行冠脉搭桥术是一种可行的搭桥方式,根据解剖学数据,在术中应取用第6肋软骨以上的血管进行吻合。  相似文献   

4.
李文  李华郁 《山东医药》2010,50(38):105-106
目的明确下颌后静脉的走行、回流、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方法解剖34例(63侧)成人尸体的下颌后静脉,并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的回流分为两种情形。46侧分为前后两支分别汇入颈外静脉17侧不分前后支直接汇入颈外静脉。下颌后静脉围绕着下颌体下缘和下颌支后缘,24侧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骨紧密相贴,距离较近;39侧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形成的弧形结构与下颌角有一定距离,距离较远。下颌后静脉与下颌角距离较近的往往下颌角往后下突出。下颌后静脉的总长度(42.43±17.67)mm、起始处外径(5.36±2.38)mm、上颌静脉末端外径(3.52±1.13)mm、颞浅静脉末端的外径(3.84±1.42)mm、围绕下颌支后缘静脉的长度(39.98±12.03)mm、围绕下颌体下缘静脉的长度(18.76±8.55)mm、汇入面静脉处的外径(2.34±0.77)mm、汇入面静脉处距下颌角的距离(23.30±8.86)mm。结论 成功解剖了下颌后静脉,明确了其走行、回流和毗邻,并测量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三角区,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男性22具,女性8具)成人尸体标本,在动脉导管三角区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①在动脉导管三角内,左膈神经的长度为(7.30±0.85)cm,左迷走神经的长度为(6.08±0.50)cm;左肺动脉的长度为(2.31±0.9)cm;α角为(18±0.6)°;动脉导管三角的面积为(6.8±0.7)cm^2。②动脉韧带长度为(14.0±5.6)mm,宽度为(4.5±0.8)mm。③左喉返神经跨过主动脉弓前方时发出,继而绕此动脉下后方上行,返回颈部,其在迷走神经的返折点平对T3椎体2具(7.0%),T3/4椎间盘9具(30.0%),T4椎体12具(40.0%),T5椎体4具(13.0%),T6椎体3具(10.0%)。左喉返神经跨越动脉韧带主动脉侧1/3段者占58.1%(17例),中1/3段者占22.8%(7例),肺动脉侧1/3段者占19.1%(6例)。结论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手术暴露在T3/4椎间盘、T4椎体高度以上时比较安全,应注意避免损伤左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6.
王辉 《山东医药》2010,50(42):48-49
目的为颈部手术特别是甲状腺手术中喉返神经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具(100侧)成人湿性防腐尸体标本(颈部均无手术史)进行喉返神经的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①100侧喉返神经中,有46侧沿气管食管沟上行,52侧在气管食管沟外侧2~6mm处上行,2侧出现非喉返神经(喉不返神经)。②喉返神经在颈部发出喉外支和喉支。喉外支以3~4支较多,占70%;喉支以2支(前、后支)较多,73侧的喉支在入喉前于环甲关节附近分前、后两支入喉;喉外支分布于气管、食管等;喉支支配喉肌,与发音和呼吸有关。③在甲状腺下缘平面测得喉返神经的直径为(1.90±0.36)mm。89侧喉返神经的分支呈树枝状;11侧分支与分支之间或分支与交感链间吻合形成神经袢(即喉返神经袢)。④喉返神经的前、后支分支点距甲状腺下角的距离为(16.90±7.40)mm。⑤喉返神经前、后支的入喉点距甲状软骨下角尖端的距离分别为(7.5±4.0)、(7.3±3.1)mm。前、后支均在甲状软骨下角尖的前下、正下或后下方入喉。⑥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有6种,其中神经居动脉后者39侧、居动脉前者32侧。结论不同个体的喉返神经行程、分支、分布不同,有的会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3岁,农民,小学文化,以间断性肢体乏力15个月入院。入院前15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乏力,行走500m左右即需休息3~5min方能继续行走,同时伴颈部酸困不适。乏力进行性加重,13个月前行走10m左右即需要休息,蹲下需扶膝方可站起。当地医院诊断为“多发性神经病?”,给予地塞米松治疗1周,颈部酸困消失,肢体乏力明显好转。6个月前再次出现肢体乏力、颈部酸困不适,行走200~300m即需要休息,同时抬头费力。2个月前蹲下起立、梳头、穿衣困难,行走10余米即需要休息。入院前10余天,起床需帮助,行走需搀扶,抬头不能。无肌肉疼痛、肉跳、皮疹,无发热、心悸、气短、腹痛、恶心及呕吐,无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抽搐、大小便障碍,无家族史。体格检查:内科系统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肌力Ⅱ级,其他颅神经无异常。全身肌容积正常。颈肌肌力Ⅱ级,双侧三角肌肌力Ⅴ级,肱二头肌Ⅳ级,对掌肌Ⅳ级,分指肌Ⅳ级,髂腰肌Ⅲ级,股四头肌Ⅳ级,四肢肌张力减低,Gowers征阳性,鸭步,无不自主运动,指鼻试验稳准,跟膝胫试验无力,不能完成,感觉无异常,腹壁反射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桡骨膜反射(+),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Hoffmann征、Babinski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辅助检查:肾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11.80(5.10~28.00)μmol/L,直接胆红素2.50(0.00~10.00)μmol/L,谷丙转氨酶77.0(0~40)U/L,谷草转氨酶110.0(0~40)U/L,余正常。红细胞沉降率16mm/h,C反应蛋白正常。肌酶谱:乳酸脱氢酶1533.0(71.0~195.0)U/L,α-羟丁酸脱氢酶1065(0~182)U/L,肌酸激酶225(0~190)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14(0~24)U/L;晨起空腹活动前血乳酸3.79(0.50~1.80)mmol/L;血清叶酸2.10(7.20~15.40)μg/L,维生素B12含量正常;甲状腺功能、肿瘤系列、脑脊液正常;新斯的明试验(-)。神经电生理:股四头肌、胫前肌、肱二头肌针极肌电图未见异常;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右5.1ms ,左5.2ms),传导速度正常低限(40.8m/s),左腓总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3.1mV);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正常,无传导阻滞;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双侧胫神经、正中神经及尺神经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均在正常范围;重复神经电刺激、低频刺激未见波幅递减,高频刺激未见波幅递增。视、听、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四肢血管B超显示:双侧腋、桡、肘、股总、股深、股浅、腘、胫前及胫后动脉管腔内径正常,内膜光滑,血液回流畅通,未见明显异常血流信号,双侧股总、股浅、腘、胫前及胫后静脉管腔内未见明显异常回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长期有氧训练对老年人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该院康复疗养的156名老年人,持续跟踪老年人的运动情况,持续坚持有氧锻炼5年以上者分为训练组,对照组老年人日常很少参与健身运动。采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老年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肢体肌肉收缩时峰电位、肌肉用力收缩时募集形式。结果有氧运动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腓总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均明显快于对照组(均P<0.05);有氧训练组老年人肱二头肌、三角肌、胫前肌、股直肌用力收缩时的峰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有氧训练组老年人肱二头肌、三角肌、胫前肌、股直肌募集形式异常的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长期有氧训练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神经电生理指标,缓解生理功能衰退,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冈上肌腱的解剖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冈上肌腱易病损的形态学原因,为冈上肌腱病损的预防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60具(60侧)经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上肢标本,解剖观测冈上肌腱的位置、形态及肩关节外展过程中,冈上肌腱与肩峰、喙肩韧带等结构位置关系的变化。结果冈上肌腱位于肩峰、喙肩韧带的下方,呈四方形,长(35.3±1.33)mm,宽(30.6±1.0)mm;可分为肌腱质移行部、实质部、扩展部三部分;在肩关节由自然内收位(0°)至外展120°位运动过程中,冈上肌腱与肩峰、喙肩韧带的距离逐渐缩小,外展至90°时,距离最短。结论冈上肌腱实质部与扩展部是被挤压摩擦最严重的部位,也是病损的好发部位;对于较严重的冈上肌腱病损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食管与左心房形态学的关系。方法房颤射频消融术前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肺静脉成像的患者,共收取左心房图像质量最佳者100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龄:38—75(55.5±10.0)岁],应用三维重建及多平面技术;测量食管与左心房的位置走形,食管与各肺静脉口的距离,观察食管与左心房间脂肪垫的连续性,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该处无脂肪垫)的位置,测量该接触位置的平均长度及宽度,测量左心房的直径。结果91%的食管位于左心房后壁中线偏左侧,其中的65%平行于左上及左下肺静脉口;26%呈从右上向左下方斜行。食管与各肺静脉口的距离0~50.8mm,其中48%的食管距左上肺静脉口的距离〈5mm。95%的食管与左心房间可见脂肪垫,其中96%呈间断性。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位以左下肺静脉处最多见(占75%)。食管与左心房后壁接触的平均长度6.5—66.0(40.2±9.6)mm;平均宽度3.5~23.0(15.1±1.6)mm。食管的平均宽度15.7—24.9(20.2±4.7)mm。左心房的直径:上下径(45±3)mm;前后径(54±4)mm。结论在房颤患者中,食管与左心房及肺静脉间的解剖关系变化很大。大多数患者食管距左肺静脉最近;食管与左心房紧密接触部的位置以左下肺静脉处最多见(占75%),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前行MSCT可以很好地显示食管与左心房间的形态解剖,对于防止食管损伤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神经导航测量单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手术患者鞍区的解剖结构。方法对2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强化CT扫描图像进行三维重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观察蝶窦和蝶鞍的结构;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中,利用Brain LAB 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对相关解剖结构进行测量。结果经测量,蝶窦前后径为(22.1±6.5)mm、左右径为(17.6±6.1)mm、上下径为(19.0±5.8)mm,两侧海绵窦之间最小距离为(12.7±1.5)mm,两侧颈内动脉之间最小距离为(13.8±1.9)mm,左侧鼻孔中心到蝶窦腹侧壁的最短距离为(72.8±5.9)mm,左侧鼻孔中心到鞍底的最短距离为(82.2±6.3)mm。结论利用神经导航系统可以较准确地测量垂体腺瘤患者鞍区的解剖数据,这些数据对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立坚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1,17(2):108+123-108,123
目的:探讨神经传导速度(NCV)在糖尿病(DM)无症状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DM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有症状组)25例及无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患者(无症状组)30例,分别测定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浅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并对30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用空腹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3个月后复查神经传导速度和HbAlc。结果:NCV能及早发现有周围神经损害亚临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NCV的异常率与血糖升高关系密切,动态观察NCV对了解疾病预后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心动图(UCG)和左室造影(LV)定量测量膜(周)部室间隔缺损(VSD)的相关性。方法全组患者106(男49,女57)例,年龄2~45(9.6±8.3)岁。UCG采用非标准左室长轴、大血管短轴及五腔切面;LV取左前斜位45°~60°加头位25°,测量VSD的大小,与主动脉瓣右冠瓣的距离。结果LV测量VSD大小显著大于左室长轴超声测量值(7.4±2.9mmvs5.2±2.3mm,P<0.05),而与大血管短轴及五腔心切面UCG测量值(7.0±2.9mm,7.0±3.2mm)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血管短轴与五腔心切面UCG测量VSD大小值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大于左室长轴切面测值(P<0.05)。LV测量VSD距主动脉瓣距离显著大于左室长轴切面测值(3.4±1.0mmvs2.3±0.7mm,P<0.05),而与五腔心切面测值(3.0±1.0mm)无显著性差异(P>0.05)。五腔心切面所测室间隔缺损距主动脉瓣距离亦与LV测值显著相关(r=0.84,P<0.01)。UCG在大血管短轴切面所测室缺与三尖瓣的距离为3.3±1.3(1.5~7)mm。结论膜部VSD介入治疗时仍应以LV测量VSD的大小和位置为选择封堵器的“金标准”,UCG测量可以作为左室造影的重要补充;而VSD与三尖瓣的距离只能用UCG测量。  相似文献   

14.
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外侧裂脑岛叶入路至基底核区的相关显微解剖。方法对13例(26侧)成人男性尸头标本进行外侧裂、大脑中动脉(MCA)及岛叶、基底核区的显微解剖与测量。结果①外侧裂干部平均长度为(41.5±5.3)mm,分支的长度为:前水平支(26.3±6.2)mm,前升支(36.0±10.1)mm,后支(43.0±7.1)mm。②MCA分叉到颈内动脉发出MCA处平均(18.7±8.9)mm;颈内动脉分叉处到岛阈的距离平均(24.4±4.8)mm。MCA分叉在岛阈内侧的18侧,在岛阈外分叉的8侧。MCA各段平均长度及直径:MI段(22.9±6.5)mm,(2.0±0.4)mm;M2段(26.8±10.8)mm,(1.6±0.4)mm;M3段(19.0±7.4)mm,(1.3±0.3)mm。③本组标本豆纹动脉均发自M1段及大脑前动脉A1段;有2组豆纹动脉的23侧,有3组豆纹动脉的3侧。其中内侧组距颈内动脉6.0~12.0mm,外侧组距大脑中动脉分叉5.0~23.0mm。④岛叶额盖宽(28.3±0.9)mm,顶盖宽(28.6±0.7)mm,颞盖宽(38.3±1.1)mm;短回长度为(28.8±3.5)mm,长回长度为(42.6±5.2)mm,岛叶中央沟长度为(38.9±5.1)mm。结论熟悉经外侧裂脑岛叶人路的解剖,有利于岛叶、基底核区肿瘤手术路径的选择和术中重要血管及结构的保护;高血压基底核出血可以经外侧裂脑岛叶短回的乏血管区造瘘,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动物实验方法,确定适合于TAVR的实验动物模型及主动脉根部造影的最佳投照体位。方法:选用健康绵羊15只(体质量40~45 kg),于颈中、下1/3处到胸骨上窝区间,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管超声分别测量绵羊主动脉瓣环直径和颈总动脉直径。分离绵羊颈总动脉,于直视下测量其直径。穿刺颈总动脉,送入猪尾巴导管,行左心室造影,确定主动脉根部最佳投照体位并进行影像学分析。行颈总动脉横切口,依次置入20F和24F介入式大动脉支架(主动脉覆膜支架)输送鞘,观察能否顺利通过。分别在置入前后,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测量主动脉瓣有效瓣口面积(effective orifice area,EOA)、返流百分比、心率,经心导管测量主动脉收缩压(aortic systolic pressure,ASP)、主动脉舒张压(diastolic aorticpressure,DAP)、平均主动脉压(mean aortic pressure,MAP)、左心室收缩压(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室舒张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pressure,LVEDP)。结果:用超声心动图测得收缩期主动脉瓣环直径为(24.98±2.41)mm,舒张期主动脉瓣环直径为(19.82±2.14)mm。用血管超声测得颈中、下1/3处颈总动脉直径为(5.61±0.50)mm,颈总动脉胸廓入口处直径为(9.16±0.84)mm。解剖直视下测得的颈中、下1/3处颈总动脉直径为(5.90±0.64)mm。15只绵羊均可经颈总动脉成功置入20F输送鞘,13只绵羊可成功置入24F输送鞘。造影结果显示,右前斜位2.5°±3°、头足位7.1°±6°,可清楚显示绵羊左、右冠脉的开口及主动脉根部的解剖形态。术后存活绵羊(14只)主动脉瓣的EOA、返流百分比、心率、ASP、DAP、MAP、LVSP、LVEDP与术前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绵羊颈总动脉可建立逆行TAVR实验模型,右前斜位2.5°±3°、头足位7.1°±6°,可获得良好的主动脉根部影像,满足应用介入瓣膜输送系统进行TAVR动物实验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在该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糖尿病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测定患者R-R间期变异系数(CVR-R)和QTC值评价对心血管自主神经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上升(P〈0.01);治疗组CVR-R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牛巧云  周瑞玲 《山东医药》2009,49(13):81-82
目的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血瘀型DPN患者分成治疗组(糖尿病基础治疗+复方丹参滴丸)和对照组(糖尿病基础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症状积分、疗效、运动传导速度(MCV)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和感觉传导速度(SCV)。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疗效优,症状积分低(P〈0.01)。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和胫后神经的SCV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SCV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治疗后3条神经(正中、尺、腓总)MCV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MCV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前后MCV、SCV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以改善血瘀型DPN的血瘀症状,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治疗和延缓其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60只尸体手标本,常规解剖,放大镜下观察正中神经返支的起始部位、行程和分布情况;用游标卡尺测量正中神经返支起、止点在体表的投影坐标.结果显示,返支发自第1指掌侧总神经者占71.67%,发自正中神经主干者占25%,发自第1与第2指掌侧总神经之间者占3.33%;返支多发自腕横韧带远侧缘,其中发自腕管外者占60%,发自腕管内者占40%;返支的起点在体表皆位于近侧桡侧象限,其横坐标为3.25~10.32 mm,纵坐标为16.95~35.06 mm;返支的止点皆位于近侧桡侧象限,其横坐标为5.92~16.90 mm,纵坐标为15.40 ~41.23 mm;返支有1、2、3、4、5支终末支及2条返支主干者分别占1.67%、8.33%、51.67%、35%、67%、1.67%.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对100例(200侧)鼻、鼻窦及颅底正常的受试者行蝶窦、蝶鞍区有关解剖数据的测量。结果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前壁最近点、蝶嘴最前端、蝶鞍底最近点、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距离分别为(65.91±5.38)、(72.36±6.79)、(84.29±4.37)、(69.97±5.33)、(87.41±5.04)、(76.76±4.15)mm,鼻小柱根部至以上各解剖结构连线与鼻底平面的矢状角分别为25.17°±6.79°、16.19°±6.68°、26.12°±6.59°、31.17°±6.50°、23.64°±5.60°、38.15°±6.07°,鼻小柱根部至蝶窦口下极、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视神经管眶口前内侧缘的连线与颅脑正中矢状面的侧偏角分别为4.13°±1.47°、7.92°±1.41°、11.28°±1.89°。结论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地为垂体腺瘤鼻内镜蝶窦入路手术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查腓肠肌变异的程度与形式,为显微外科手术移植材料提供有用的资料.方法 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尸体并进行全面解剖,切取出变异的肌组织进行切片,H-E与镀银染色,光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 在该例左右膕窝处,于半膜肌止点的肌腱上各发出一条肌腱(长约2~3 cm,宽约2~2.5cm),该肌腱连接着一段肌腹(长约3~4 cm,宽约2~2.5 cm),并从内上方延续到外下方斜行走,最终与腓肠肌的外侧部完全融合.两侧变异的肌肉均有独立的相应神经支配和血管系统.H-E染色的结果正常:镀银染色显示,由胫神经发出的细小神经末梢与变异肌腹的肌纤维形成正常的连接.结论 该例的两侧变异的肌肉均形成了完整的神经-运动联系单位,这有可能使其成为潜在的移植材料而用于显微外科的创伤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