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乔振纲 《四川中医》1998,16(6):10-11
肾石症(或称泌尿系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西医的手术疗法见效快,根治率亦高,但因创伤痛苦大,术后复发问题难以解决,使该疗法的实际运用受到一定限制,故选择保守疗法仍不失为上策。近年来,笔者运用中医药辨证施治,治愈者不胜枚举,并初步摸索出一些用药规律,现不揣浅陋,将点滴经验总结于后,供同道参考。1.补g治本,促使气化紧石症既是泌尿系病变,其症除以腰腹疼痛为主外,常兼泌尿异常,或小便时突然中断或小便频数淋漓,或小便混浊不堪。而小便的异常,中医责之于与肾和磅眈有关。肾气亏虚之人,气化功能减弱,水…  相似文献   

2.
小便为体内津液所化,体内津液的输布,则要依靠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气化功能。如果脾失健运,津液不能四布;肺失肃降,无以通调水道;或肾的气化失常,关门开合不利,引起水液的代谢障碍,就会发生小便的改变。另外,体内热盛,或汗、吐、下后,损伤津液,使尿液化源不足,也会引起小便异常。因此,询问病人的小便情况,则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一项  相似文献   

3.
史连和 《中医药学刊》2003,21(2):265-265,278
尿的异常改变,从直观上看大致有四方面,即:尿量的多少,尿色的异常,排尿时的异常感觉,尿中有夹杂物。对尿量、尿色、尿质、尿感的观察,即是诊尿法的基本内容。《伤寒论》开祖国医学诊尿法之先河。其对尿异常改变的描述有小便清、小便白、小便自利、失溲、遗尿、小便数、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等。诊尿法在《伤寒论》中的意义大抵有四方面,即确定疾病的部位,辨析病证的性质,分别津液的存亡,判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老年前列腺肥大并急性尿潴留,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属中医的“癃闭”范畴。中医学认为,肾的蒸腾气化在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尿液的生成排泄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所以说“肾主水”;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中精气的盛衰决定人体的生、长、壮、老、已,  相似文献   

5.
溲,即小便;便,指大便。溲便的改变,是临床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很多患者病痛苦楚之所在。中医认为,小便系膀胱所司,但与肺、脾、肾、肝、三焦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故治疗小便异常,通常采用实脾利水、温肾化气,开提肺气,疏肝行气,疏理三焦,或固元缩泉、清热通淋等法。大便的正常与否,与胃肠功能直接相关。故治疗大便异常,通常采用健脾利湿以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对膀胱病的论述较为系统,试就治疗小便异常的方剂配伍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小便异常虽病机复杂,但总不离气化失常与津液代谢障碍两端。其治疗重在通畅气机,调理五脏功能,以恢复肾司开阖、脾转输津液、肺通调水道、肝气疏泄、膀胱气化的正常机能,使津液得以正常输布则小便自利。同时应辨证论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正虚为主者或养阴利水,或温阳以助气化;邪实较盛者当配伍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药物以助邪去,以利小便畅通。  相似文献   

7.
浅析辨小便在《伤寒论》中的辨证意义李克芳,彭红星(江西省奉新县中医院330700)(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430061)关键词《伤寒论》,辨小便,辩证意义小便为津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和排泄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功能关系密切。通过小便的情况,不仅可...  相似文献   

8.
针刺关元治小便异常的双向调节举隅黄晓珍(江西省吉安地区人民医院343000)关键词小便异常,针刺治疗,双向调节,关元例1.丁某某,男,68岁。患者因肺部感染于1990年8月2日入院,经治疗后已愈,准备出院。突然小便点滴难下,继则小便不通,小腹拘急而胀...  相似文献   

9.
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尿频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01年,笔者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小儿尿频6例,每每获效,举例如下. 张某,男,8岁,1994年6月25日初诊.2个月前始小便较频,未予治疗,近7天病情加重,小便频数,约每25min排尿1次,量不多,呈淡黄色,无尿痛及小便烧灼感,无发热及口渴,夜间入眠后无遗尿,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浮数有力.尿液分析无异常,双肾及膀胱、B超未发现异常.辨为肺内蕴热,肺气无权,肾水不摄.  相似文献   

10.
某男,47岁,小便尿道灼热涩痛1年余,多次做血、尿常规及B超检查,均无异常发现,曾服多种抗菌素无效。后又求治于中医,服用八正散、猪苓汤等清热利湿之剂,小便灼热感减轻,但头晕目眩,停药后小便短少、灼热加重。于1996年5月求诊于余,病者面色萎黄,小便量...  相似文献   

11.
《内经》中关于排尿异常病证的记载较多,诸如“癃闭”、“遗溺”、“泾溲不利”、“数小便”等。关于这些病证产生的病理机制,《内经》认为与肾、膀胱、三焦及肝等脏腑密切相关,尤其对于肝病引起排尿异常的病变论述较多,而且自《内经》之后历代医家也很重视排尿异常从肝论治。本  相似文献   

12.
尿崩症是以脑垂体功能异常为病理特征的内科疾病,临床以口渴多饮,多尿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症”范畴,和“肾消”颇相类似。如《金匮要略》说:“男子消渴,小便仅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证治要诀》说:“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如风疾、非风也,此证肾消得之为多。”指出了尿崩症是因精血津液亏耗所致,病位在三焦,而病本在肾元亏耗。尿崩症的病因病理较为复杂,历代医家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当寒冬到来时,人体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热量以御守,倘若弱虚,就会因“火力不足”而出现头晕、心慌、气短、腰膝酸软、乏力、小便失禁或尿闭等症状,这是肾阳虚。还有的人由于体内津液亏少,滋润、濡养等作用减退,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口燥咽干、潮热颧红、盗汗、小便短黄等,此为肾阴虚。  相似文献   

14.
尿的异常改变 ,从直观上看大致有四方面 ,即 :尿量的多少 ,尿色的异常 ,排尿时的异常感觉 ,尿中有夹杂物。对尿量、尿色、尿质、尿感的观察 ,即是诊尿法的基本内容。《伤寒论》开祖国医学诊尿法之先河。其对尿异常改变的描述有小便清、小便白、小便自利、失溲、遗尿、小便数、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等。诊尿法在《伤寒论》中的意义大抵有四方面 ,即确定疾病的部位 ,辨析病证的性质 ,分别津液的存亡 ,判断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倪青 《辽宁中医杂志》2001,28(9):515-516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表现为小便淋漓不尽,尿涩不利,可归入中医淋证范围认识。其主要病因病机是肾虚湿热,治疗宜分辨肾虚的性质,灵活运用湿肾、被肾、益肾,兼顾不同证候治标治本。  相似文献   

16.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发育生殖之源,并与其它脏腑组织有密切关系。肾与膀胱的开阖主宰于肾,有赖肾之气化,故称“肾司二便”。只要肾气充实,气化功能正常,则膀胱开阖正常;肾气虚,气化失权,则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甚则失禁。治疗方法黄芪15g、炙甘草5g、人参...  相似文献   

17.
案1张某某。男,70岁,农民。于2001年10月2日初诊。小便频数已2月,日夜达20余次,不痛,尿清白,伴畏寒、腰酸,1周前患者在外院检查尿常规正常,尿培养(-),双肾及膀胱B超无异常发现,西药抗感染,中药八正散、石苇散治疗,非但未获效果,反而增至日夜40余次,甚至滴尿难忍。因患者有慢性支气炎史,起床小便易受感冒,故用橡皮管接至户外,任其流出,痛苦难言。经人介绍,求诊于余。诊得脉细弱数,二尺脉按之甚微,舌苔薄白,根腻,边有齿印,辨证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给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作汤剂用,  相似文献   

18.
精生于两肾,肾水与精气交融而成其精液。精足则神旺,因此要养精、蓄精。人们养生强调节欲,减少精液的过份耗损,以保身体健康。但却忽视了小便时也有可能同时流失一些“精气”。一般人一天4、5次小便,就有可能流失许多“精气”,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能够觅得一良方,既可保持小便正常排泄,又有留住精液不外流,岂不妙哉!我在习练气功时,于不经意中得一有修养的气功师的指点,传以妙方。我回家仔细琢磨,觉得颇有医理,于是就试着实验,数年来受益匪浅。其法简单易行,介绍如下:每当小便时,两脚侧张,两眼圆睁,脚尖踮起,脚…  相似文献   

19.
牟永成  苏文明  马超 《新疆中医药》2005,23(4):F0003-F0003
小便不通《内经》称为“癃闭”,是指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证的疾患。其病位是在膀胱、三焦,但和肺脾肾肝均有密切的关系,其病因病机有:湿热蕴结、肺热气盛、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尿路阻塞、脾气不升、肾气亏虚。所以,选方用药应遵守其病机:实证宜通调三焦,虚证宜温阳化气,恢复各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产后小便不通以产后3天内多见,虽不能解出小便,或仅有点滴小便排出,但以膀优内本有小便储留为其特点,放必伴有小腹胀急疼痛,或溺时滴沥没痛之苦,病人自觉症状较重,甚为痛苦。前贤指出因产伤气,气虚不陌或气滞血涩,或热邪挟瘀,津血损伤等,皆能导致产后小便不通。宜“下病上取”,从膀优、肺、脾、肾、肝、气血津液、瘀、热求治。案一:患者李××,女,25岁。1990年11月产后2天,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疼痛,夜间咳则小便点滴,气短懒言,汗出乏力,纳差,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润,脉缓弱。诊断:产后小便不通。辨证:肺脾气虚,水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