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药物不良事件的危害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是指与用药相联系的损害。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和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最为常见。ADEs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用药错误所致。由于ADEs给患者及社会所造成的损失巨大,有时甚至是灾难性和无法弥补的,因此探讨如何预防ADEs极其必要。由于ADEs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严重药物不良事件对住院时间和费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初步调查某院呼吸内科和消化内科病房严重药物不良事件(ADEs)与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加重的关系。方法:药师深入病房。集中监测ADEs,主要监测内容是严重ADEs的存在与否,可否防范,并统计使住院时间延长、加重经济负担的量化指标。结果:在呼吸内科8个月、消化内科5个月期间,共鉴定严重ADEs20例,每例平均使住院时间延长了17.8d,住院费用增加了16869元;其中有11例可预防,每例平均使住院时间延长了19.3d,住院费用增加了12578元。结论:严重ADEs可显著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可防范,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应用智能化用药安全警示互动系统(简称互动系统)在预防药物不良事件(ADEs)等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以肾内科为研究科室,运行互动系统,收集ADEs,统计警示信息,采用配对方法研究ADEs对住院费用及时间的影响;采用前后对照方法研究干预前后ADEs发生率变化情况。结果:应用互动系统之后,警示信息数显著下降,药师与医师互动率达35.3%,医师采纳率达80%;比较干预前组(2008年8月~2009年7月)和干预后组(2010年12月~2011年9月),标准化率得可预防ADEs发生率从8.2%下降至0.8%,预计每1000人可减少74例可预防ADEs,从而减少共约1 057 016元费用和999天住院时间。结论:互动系统作为一种新的干预手段,不仅有利于临床用药安全,降低可预防ADEs,也有利于发挥与培养临床药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医院减少可预防药物不良事件(ADEs)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某院神经内科、肾脏内科为试验组,以消化内科为对照组。2008年8月1日-2009年7月31日,2组均不进行干预;2009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在试验组中以自行研发的"智能化用药监控系统"审查处方,将审查出的禁忌证、剂量、频次等用药错误警示定期反馈给医师并进行用药教育,而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对2组研究时间段内(2008年8月1日-2010年7月31日)的各种ADEs进行监测。结果:在试验组中,干预前发现可预防ADEs48例,发生率为3.8%,而干预后发现可预防ADEs30例,发生率为1.7%;用药错误警示例数及占处方量百分比以2个月时间段计从最高的378例和2.60%下降到最低的134例和0.91%。其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因此而节省211662元住院费用,减少了139天住院时间。而对照组相关数据没有显著变化。另外,不可预防的ADEs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均没有显著变化。结论:当处方中存在违反禁忌证或剂量、频次等错误时,能够被"智能化用药监控系统"识别,由此可降低医院可预防ADEs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药疗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成吉 《中国药事》2005,19(3):188-189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是指与用药相联的机体损害,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和用药错误(medicationerror)最常见[1].据报道,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ADEs而住院治疗,死亡19.22万人[2];我国5000万残疾人中1/3为听力残废,其致聋原因60%~80%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不当[3];在引起的医疗损害中,由药物原因导致的比例最大,近20%[4].为此,笔者总结本地区药疗事故,探讨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药品不良事件与医院用药安全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方法:对我院监测到的药品不良事件(ADEs)进行分析、评价,针对现有药品治疗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结果:在临床治疗中ADEs时有发生,急需有效的防范措施.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ADEs的监测工作,并在院内构建一个用药安全防范体系,全面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美国FDA公共数据开放项目(openFDA)中新型口服抗凝药依度沙班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DEs)数据,分析研究依度沙班的不良反应特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美国FDA ADEs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中依度沙班ADEs报告,提取患者性别、年龄、ADEs发生区域、ADEs上报人群、ADEs严重性、ADEs类型等相关数据及首选术语报告数排名前30位ADEs报告,分析依度沙班不良反应。结果:在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期间FAERS共收到依度沙班的ADEs报告5578例,其中严重ADEs5042例,死亡701例。对报告数排名前30位ADEs进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ADEs报告数前5位依次为贫血、脑梗死、胃肠道出血、脑血管意外、呼吸困难。结论:利用依度沙班ADEs的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及使用的注意事项,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设计触发器筛查药物不良事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药物不良事件(ADEs)对提升患者安全很重要,但漏报经常存在。本文拟探讨触发器帮助发现ADEs的可行性。 方法:选择浙江省3家三级医院的2015年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过度抗凝触发器(使用华法林且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6)、过度镇静触发器(纳洛酮作为阿片类药物导致过度镇静的信号),手工检索电子病历删除重复和假阳性ADEs,并与医院不良事件呈报数据进行比对。 结果:过度抗凝触发器发现了39例次潜在的ADEs,手工检索确认了9例次ADEs(PPV 23.1%),而过度镇静触发器发现了11例次潜在ADEs,手工确认了4例次ADEs(PPV 36.4%)。均未发现严重ADEs,但几乎所有的ADEs(12/13)未通过医院的自发系统上报。 结论:设计用药事件触发器可有效改善相关药物ADEs漏报现象。  相似文献   

9.
抗肿瘤药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昝日增  宋霄宏 《中国药业》2002,11(12):69-70
目的:阐述临床上肿瘤化疗时常出现的主要毒副反应及其临床表现,以及不良反应的处理办法,指导合理用药。方法:查阅有关献资料,结合临床用药实践。结果:抗肿瘤药因缺乏选择性,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毒性作用是经常的,有时甚至是严重的。结论:审慎用药,及时积极处理,药物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可以大大减少、减轻的。  相似文献   

10.
蒋莉 《儿科药学》2007,13(6):4-6
癫痫病人必须在神经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则、长期的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edrugs,ADEs)治疗,一般来说平均用药时间达2。4年。要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除要遵循抗癫痫药物治疗原则选药、对病人进行定期疗效评估外,还必须积极监测不良反应,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儿科常用ADEs的主要不良反应大家都较为熟悉,在此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1.
药疗事故的原因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路成吉 《中国药事》2004,18(8):514-515
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是指与用药相联的机体损害,其中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和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最常见[1].据报道,我国每年有250万人因ADEs而住院治疗,死亡19.22万人[2];我国5000万残疾人中1/3为听力残废,其致聋原因60%~80%属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不当[3];在引起的医疗损害中,由药物原因导致的比例最大,近20%[4].为此笔者总结本地区药疗事故,探讨防范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朱耀国 《医药导报》1994,13(5):224-225
抗生素可用于感染的预防。目的在于防止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目前预防用药偏于过滥,是临床上滥用最严重的一类药物。因此,严格掌握预防用药指征,合理预防用药甚为重要。1 预防用药指征及药物选择 1.1 风湿病的预防 风湿病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在急性风湿热得到控制后,由于新的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引起复发。青霉素G是预防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因为这组细菌对青霉素G不易产生耐药。每月肌肉注射1次120万U的苄星青霉素G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可使风湿活动的年复发率下降到0.4%。也可选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或磺胺药。对经常发生链球菌咽峡炎的患者采用此种预防措施能防止风湿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药学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用药复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药学干预对老年住院患者用药复杂性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对65岁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进行1项干预前后的对照研究,干预组由临床药师主导药学干预过程,采用药物治疗方案复杂性指数(medication regimencomplexity index,MRCI)、Beers标准2015分别评估老年患者在入院和出院时长期用药方案的用药复杂程度(medication regimen complexity,MRC)和潜在不适当用药(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medicines,PIMs),并向临床医师提出简化用药方案的建议。比较2组患者在药学干预前后MRCI评分、PIMs发生率、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events,ADEs)发生率、用药依从性和患者对药学服务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未干预组和干预组患者住院后的MRCI与入院时相比均有明显增加(P<0.01或P<0.05),但干预组入院至出院时MRCI评分的平均增加幅度明显小于未干预组[(5.4±5.9)分vs(2.3±5.6)分,P<0.01];与未干预组相比,干预组出院时的PIMs发生率由入院时的57.0%下降至42.9%(P<0.01);药学干预使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药学服务满意度显著提高,ADEs发生率显著降低(P<0.01),但对平均住院天数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对老年住院患者实施一项以用药方案的简化为主要内容的药学干预,有效降低了住院对MRC和PIMs的影响,提高了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敏 《中国药房》2010,(2):182-184
目的:评价临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过程中对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9年2~4月334份内、外科病历中每组用药医嘱进行分析,采用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对不合理用药医嘱的严重性和类别进行分级评价。结果:334份病历中,共有1781组用药医嘱,外科419组,不合理用药医嘱有119组,不合理用药比例平均为28.4%;内科1362组,不合理用药医嘱有272组,不合理用药比例平均为20.0%。结论:我院不合理用药情况较严重,临床药师参与指导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可评价不合理用药的严重程度或偏离规范治疗的程度,内容明确,可操作性强,可作为量化临床药师各项活动和考评临床药学服务效果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因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及生活压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目前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早发现,早用药,通过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及合理的治疗,可预防或延缓靶器官损害,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然而,在高血压病的防治认识上,人群中还存在诸多误区,特别是文化水平低下的农村患者,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笔者在临床用药工作中,遇到的用药误区大致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6.
99例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了解干扰素的不良反应。方法:检索1993~2002年间国内医药学期刊有关文献,对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调查分析。结果:99例患者因使用干扰素发生不良反应153例次,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结论: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大多轻微而可逆,但也有部分为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的反应。提示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10年上海市虹口区=: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中主要的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为临床相关合理用药政策的落实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虹口区6家二级医院1296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品种、联合用药、疗程、病原学检查和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类和I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平均疗程分别为2.83和3.74d,围手术预防用药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平均使用率为82.10%,喹诺酮类平均使用率为11.88%,品种选择不合理比例为35.96%,用药疗程不合理比例为37.8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疗程为8.65d,联合用药比例为37_81%,其中16.82%存在不合理用药。结论该地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主要问题是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和用药疗程,以及非手术患者的联合用药等,正在逐步得到解决或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患儿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抽查2006年我院外科5种常见手术出院病历100份,分别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基本情况和预防用药情况,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析抗菌药使用是否合理。结果: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频度最高(72例次),占预防用药总例次的40%;Ⅰ类切口平均用药4.1 d,Ⅱ类切口平均用药8.0 d;72%的Ⅰ类切口手术使用了抗菌药,其中56%缺乏用药指征。结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存在用药档次偏高,用药持续时间过长,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掌握不严等问题,应按围手术期抗菌药应用原则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19.
小儿腹泻是儿科常见病,系不同病因引起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之分,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临床药物滥用十分严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浅见.以期保证患儿用药安全有效.1 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声明,全球每年约有上千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2/3死于用药不当。如果正确用药,每年可避免数百万儿童的死亡。在中国,据2006年参加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儿童医院报告数据显示,儿童服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达12.9%,其中新生儿为24.4%,越是年幼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越严重。儿童处于生理和代谢过程迅速变化的阶段,其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存在不同的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