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肠外瘘早期手术治疗的体会乐陵市人民医院(253600)陈子谦我们收治5例小肠外瘘。男2例,女3例;年龄35~56岁。其中3例为腹腔纱布遗留,1例关腹时误缝肠管,1例为阑尾周围脓肿术后。出现肠瘘最早在术后7天,最长2个月。3例行小肠端端吻合,2例行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外瘘的综合诊断与治疗的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06~2017-01收治的149例肠外瘘(由外院转入119例)的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149例肠外瘘患者经治疗后顺利出院129例(86.58%),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3例(8.72%),死亡7例(4.70%),主要死于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腹部外伤致肠外瘘18例(12.08%),其余多为腹部外科手术后1~2周出现肠外瘘,经通畅引流、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大部分肠外瘘患者好转或治愈。而其中8例结直肠外瘘早期行回肠造瘘术或结肠造瘘术,12例肠外瘘患者行二期闭瘘术或二期肠瘘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术。结论该组肠外瘘患者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早期通畅有效的腹腔冲洗引流,同时强力有效的抗感染、营养支持与生命器官的监测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残端瘘是腹腔镜胃癌手术术后早期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他的发生可引起胆汁胰液等消化液的大量漏出,导致腹腔内出血、腹腔感染,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要点在于及早建立有效、充分的残端引流,建议明确诊断后积极行手术治疗,术后应用黎氏引流管持续中心负压冲洗引流腹腔,辅以充分有力的抗感染、合理的对症支持治疗.恰当有效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对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非常重要,我们建议在放置鼻肠管技术成熟的条件下,尽早对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同时辅助使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可以达到促进肠瘘愈合的目的,显著提高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的病因及诊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产生原因、诊疗情况。结果42例病人产生的局部原因中,吻合口、残端及病理性胃、肠穿孔修补术后愈合不良22例,占52.38%,手术误伤15例,占35.71%,切口感染、裂开时,对腹内肠管保护不当3例,占7.14%,腹内脓肿及引流管压迫2例,占4.76%。全组治愈34例,占80.95%,死亡6例,占14.29%,因经济原因未愈要求出院2例,占4.76%。结论手术后肠外瘘产生的主要因素是局部原因,重在预防;其治疗原则包括维持内环境稳定、营养支持、抗感染并建立有效通畅的引流、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确定性手术治疗及维护重要器官功能。肠外瘘是腹部外科手术中最严重并合症之一,住院时间长、经济费阁大、死亡率较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肠外营养及对肠外瘘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80年代生长抑素的应用,肠外瘘的死亡率明显下降,自愈率不断提高;但是,肠外瘘目前仍然是腹部外科手术中相当棘手的问题:作对本组42例腹部手术后肠外瘘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局部原因及诊治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Gln)和重组生长激素(GH)强化的肠外营养(PN)治疗低蛋白 血症的效果。方法 将62例低蛋白血症病人随机分为A组(31例)和B组(31例),A组采用常规 的肠外营养支持14天,B组采用Gln和GH强化的肠外营养支持14天,分别观察A、B组病人血清 白蛋白的变化和病情的转归。结果 PN支持14天,A组血清蛋白虽然有升高,但无差异性;1例并 发肝功能衰竭而死亡,平均住院时间22.5天。B组血清蛋白由PN前的(36.2±3.1)g/L升至 (37.5±3.5)g/L,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的肠外营养支持难以纠正低蛋白血症 而采用Gln和GH强化的肠外营养支持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而且能改善肝功能,减 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徐兆训  陈咸增 《山东医药》2000,40(10):20-21
1992~ 1 998年 ,我院收治术后肠瘘 2 1例。早期应用自制双腔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 ,结合肠外静脉营养支持 (TPN)和强有力抗生素治疗 ,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肠瘘中全胃切除术后食管空肠吻合口瘘 3例 ,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2例 ,胃空肠吻合口瘘 4例 ,胰腺囊肿内引流术后吻合口瘘 2例 ,右半结肠切除回肠横结肠端端吻合口瘘 3例 ,左半结肠切除结肠端端吻合口瘘 3例 ,直肠癌切除骶前吻合口瘘 2例 ,阑尾切除术后肠瘘 2例。1 .2 双腔引流管的制作 取一透明硅胶管 ,其直径与腹腔引流管直径相当。取一玻璃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肠结核严重并发症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收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06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76例肠结核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并发单一肠梗阻者132例(75.0%)、急性肠穿孔者16例(9.1%)、慢性肠瘘者7例(4.0%)、肠出血者4例(2.3%),以及肠梗阻+肠穿孔6例(3.4%)、肠梗阻+肠瘘者11例(6.3%)。分析所有患者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及治疗、随访结果等。结果 本组行急诊手术者31例(17.6%);96例(54.5%)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经保守治疗48~72h后,梗阻症状无改善而行手术治疗;31例(17.6%)不完全性肠梗阻、18例(10.2%)慢性肠瘘患者经规范抗结核治疗效果不佳后行手术治疗。132例并发单一肠梗阻患者均行肠粘连松解及部分小肠切除术,4例因腹腔广泛致密粘连中途放弃手术,11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患者先行小肠造口,二期再行还纳手术。40例并发肠梗阻+急性肠穿孔或慢性肠瘘的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术,17例有肠梗阻者同时行肠粘连松解术,12例行小肠造口术。4例肠出血患者均行部分肠切除,均同时行小肠造口术。176例手术患者中,20例(11.4%)出现早期手术并发症,其中肠瘘2例、肠出血1例、腹腔或盆腔脓肿3例、肺部感染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伤口感染8例,均通过抗感染、抗凝及换药等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死亡2例,死亡率为1.1%(2/176)。8例失访,166例随访12~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8±4.2)个月,随访率为95.4%(166/174)。术后3个月内肠结核临床症状完全缓解143例(86.1%,143/166),因再次肠梗阻、肠穿孔或肠瘘行二次手术8例(4.8%,8/166),随访期间出现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症状长期不能缓解15例(9.0%,15/166)。结论 肠结核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手术治疗,准确的手术时机、合理的手术方式及规范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保证肠结核严重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钝性外伤后结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结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评估62例钝性腹部外伤后结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方法、相关损伤以及手术方法等临床资料。结果62例中41例急诊剖腹探查明确诊断,Ⅰ期肠修补或切除吻合术47例,Ⅱ期肠造瘘术或肠外置术15例,发生肠瘘2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手术是结肠损伤治疗的关键。结肠损伤Ⅰ期手术安全可靠,但须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EEN+PN)与肠外营养支持(PN)对老年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6例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n=53)和PN组(n=53),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第7天测定其相关营养、生化、免疫及炎症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胃肠道恢复、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第7天EEN+PN组血清白蛋白(ALB)与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明显高于PN组(均P0.05);术后第7天EEN+PN组C反应蛋白(CRP)明显高于PN组,而淋巴细胞计数(LYM)明显低于PN组(均P0.05);EEN+PN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均明显低于PN组(均P0.05),EEN+PN组中有5例发生腹泻、腹胀及恶心等并术后发症,PN组3例。结论早期EEN+PN较PN可更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保护机体免疫能力及胃肠道功能,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营养支持费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61~1985年共收治小肠外瘘(下称肠瘘)12例,经非手术治愈10例,死亡3例,手术治愈2例。12例中男9例,女3例,年龄2~53岁。小肠高位瘘4例,死亡2例,低位瘘8例,死亡1例。肠液日流出量>500ml者6例,<500ml者6例;最高日流出量1200ml,最少日流出量50ml。肠外瘘直接并发于胃肠道行手术者10例,其他2例,医源性肠瘘1例。瘘发生至接受治疗的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