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反治法源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正治是逆其证象而治,反治是从其证象而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记载:“微者逆之,甚者从之。”说明正治是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一致的疾患,病情一般比较简单;反治用于疾病的性质与症状表现不相一致的疾患,由于病情复杂,有时出现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等。正治是一般的治法,方法较多,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均属之。反治大抵分寒热补泻。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热因热用”就是以热治热,适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真寒假热的证候;“寒因寒用”就是以寒治寒,适用于热极反见寒象,真热假寒的证候;“塞因塞用”即是以补法治疗胀满痞塞等证候,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导致者;“通因通用”即是以通下的方法治疗泄利、漏下的证候,适用于内有瘀  相似文献   

2.
考食物疗法最早见于《内经》,如治目不瞑之秫米半夏汤,治血枯之四乌贼一芦茹丸。《金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治百合病用百合配合药物之方共有五首,治狐惑有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血痹虚劳》诸不足有薯蓣丸,《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治妇人脏躁有甘麦大枣汤。他如仲景治悬饮,胁下有水气用十枣汤,《千金方》治干霍乱用食盐探吐,治肺痈有苇茎汤,《肘后方》治外感初起有葱豉汤,《济生方》治虚喘有人参胡桃汤。古今  相似文献   

3.
读贵刊今年第二期“园地”《是益火壮水,还是寒热反治》的讨论,不禁使我联想到《内经》中关于“反治”的涵义来。《至真要大论》曾提到“反治”。并用了十六个字揭示了“反治”的涵义,即:“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对此,古今注家有遵古和质疑之分。前者遵照原文进行解释,认为“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的意思,适用于真寒假热和真热假寒的证例;“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胀满用补法,泄泻用下法的意思,适用于因虚作胀和因积致泻的证例。如李念莪《内经知要》中  相似文献   

4.
<温病条辨>养阴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作为温病学中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养阴诸法 ,匠心独具 ,现探析如下。辛凉解表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温病初起 ,邪热伤津而致口渴、咽痛、小便短诸症。治用银翘散加花粉、生地、麦冬、知母清热养阴。若邪热郁肺 ,窜走血络而发疹 ,治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元参清血滋阴 ;若“太阴风温 ,但咳 ,身不甚热 ,微咳”,治用辛凉轻剂桑菊饮。解表养阴并举 ,实含未雨绸缪之意 ,免使邪热侵犯中、下二焦。辛寒清气 ,兼以养阴。本法适用于太阴温病 ,邪热内结阳明 ,热盛津伤而见“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  相似文献   

5.
泽泻术麋衔方是《内经》十二方之一,适用于治疗周身发热,四肢倦怠,汗出如浴的酒风病。《素问·病能论》云:“有病身热解堕,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后世家对该方在临床上的应用亦有所记载。试如苏颂曰:“素问治酒风身热汗出,用泽泻术,深师方治支饮亦用泽泻术,但煮法小别耳,。张仲景治杂  相似文献   

6.
中医咽喉科学历史悠久 ,内容丰富。由于咽喉疾病有其特殊性 ,在诊治方面别具一格 ,特别是传统的外治疗法 ,是中医咽喉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深入研究 ,有鉴于此 ,兹就咽喉科疾病的中医外治疗法 ,举其要者 ,以供临床参考。1 吹 药 将药物制成粉剂 ,吹布于咽喉部 ,使药物直达病所 ,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 ,主要有如下方面。1 1 以症为据 如《本草纲目》治咽喉肿痛用射干花、山豆根共为末 ,吹之 ;《证治汇补》治溢喉干痛、喉咙作肿 ,用薄荷、玄明粉、硼砂、青黛、牛黄、朴硝、僵蚕研末吹之 ;《红炉点雪》治声嘶 ,用硼砂、孩儿参、蒲黄、青…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医专病专药的研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病专药是中医传统治疗的途径之一 所谓专药,是对某一病证针对性很强的药物,即今所谓的特效药。某味药对某病有特效,称之为专病专药”。早在《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如《内经·奇病论》兰草汤(一味兰草)治消渴;《内经·经筋篇》用马膏(马的脂肪)治足趾转筋;《内经·痈疽篇》用一味菱翘(即连翘)治乳痈,以及生铁落饮(即一味生铁落)治癫狂等。在《神农本草经》中,  相似文献   

8.
石膏     
<正>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论石膏“起死回生,功同金液。若用之(甚少)少,则难责其功。世医罔解,兹特表而著之。”因而《四库全书总目》说:“缪希雍之馀派,虚实不问,但谈石膏之功”。其实石膏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仲景《伤寒论》之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俱重用石膏一斤,以今之权量折之亦为90克。甄权曾用以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如火。日华子用以治天行时热。东垣用以除胃肺之热,洁古用以治阳明头痛;岂止缪希雍之馀派。且仲景方本于古汤液经,可知由来已久。  相似文献   

9.
夏仲方先生遗稿一帧,言黄芩疗诸失血,言简意赅,颇有启迪,今整理如下,以飨同道。黄芩味苦性寒,为临床常用之清热药。《纲目》集前人经验,谓黄芩能疗“诸失血”,真乃要言不烦,尽其擅治诸血之功。以单味黄芩止血者,古方已有见及,如《圣惠方》治衄血、吐血之黄芩散;《本事方》之治崩中下血方;《千金翼方》之治下血方;《瑞竹堂经验方》治七七后天癸却行之芩心丸等,其或为散,或为丸,或为汤剂,足见其用之广拓。  相似文献   

10.
半夏能治夜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其意思很显然,半夏本身并无安神助眠之能,而用治不寐,是与秫米相配之散。其实,半夏本身确有安眠作用,除了《内经》半夏秫米汤外,历代用半夏治不寐的方剂不乏其例。如《小品》流水汤,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千金》温胆汤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古今医鉴》中有张小有名气、治“心  相似文献   

11.
痹证之辨治,历代医家多宗《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之说,并有进一步阐发。主要以祛风、利湿、散寒、通络为大法。风多则引注,重在祛风;寒多则掣痛,重在温经散寒;湿多则重着,治当利湿。风寒湿邪客于人体,内传经络,气血运行受阻,故治需通络。如外邪直中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成热痹者,宜凉血活血治之。后世医家治痹之发展,如《景岳全书·风痹》重在峻补真阴;《医宗必读·痹》倡风痹治风先治血,痛痹参以补火之剂,着痹参以补脾补气之剂;而《类证治裁·痹证》“治法总以补助真元,宣通脉络,使气血流畅,则痹  相似文献   

12.
川芎为“治头痛要药”,火热头痛能否用川芎治疗,历来有争议。如《得配本草》认为:川芎“火剧中满,脾虚食少,火郁头痛皆禁用”,《常用中药与不良反应》川芎“热证头痛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不宜使用”[1]。7版规划教材《中药学》亦指出,川芎“阴虚火旺,多汗,热盛……均当慎用”。主张可治火热头痛,如“川芎散”、“清上泻火汤”、“清空膏”等方(《兰室秘藏》卷中)均用川芎配辛凉、寒凉药等治风热头痛,热厥头痛,“风湿热上壅损目,脑痛不止者”;“栀子清肝汤”(《外科正宗》卷二)用川芎配栀子、丹皮、牛蒡子、柴胡等治肝火风热上攻头痛;验方“清肝…  相似文献   

13.
<正> 苍术是一味临床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现将我临床运用苍术的经验,报道如下: 古代医书,如《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单写为“术”,后人在“术”前辄加一个“白”字。一般人只知用白术,不知用苍术。苍术和白术,临床效用,大有区别。如果该用苍术而用白术,效果就不理想。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治湿家身疼者,就应该用苍术。“术”分为赤白二种,始见于《名医别录》。别录的赤术,即今之苍术。苍术、白术二味效用,其不同之处,列表于下:  相似文献   

14.
“芍药甘草汤”是汉代张仲景先生所创制,系由芍药、甘草两味所组成,见于《伤寒论·太阳篇》中,能伸脚之攣急,后世诸家,咸相推崇。宋,魏岘《魏氏家藏方》用治热湿脚气,不能行步,亦获良效;《朱氏集验方》用治脚弱无力,行步艰难,尤建殊功,故迳名“去杖肠”,余如《医学心悟》治腹痛如神,《活人事证方》医消渴奇验,近年文献报导,每多用于胃痛者,总之,都能变化从心,  相似文献   

15.
从张子和所著《儒门事亲》卷十五《神效名方》五官科临床方剂可以看到张氏在使用异位用药方面颇具特色。现介绍如下。异位用药法1由耳治眼 :即通过外耳道投药治疗眼疾。主要是避免强烈刺激性药物对眼的伤害。如透耳药(朱砂、粉霜为细末 ,或朱砂、水银、冰片、麝香为末 ,水调滴耳 )治小儿斑疹入眼。2由鼻治眼 :如治倒睫三方均为经鼻投药 ;青金散亦是将药研末 ,用少许嗅鼻。 3由耳治牙 :如治牙痛用地龙、玄胡、荜茇研末 ,入绵子囊中塞耳。4由鼻治牙 :如治牙痛一方用大黄末嗅鼻 ;另一方用好红豆、花碱研末 ,随牙痛处 ,左右鼻内嗅之 ,均为经鼻投…  相似文献   

16.
<正> 花类药的数量在本草中记载虽少,但历代文献对其功效的阐述颇多。《神农本草经》载花类药6种,开创了花类药治疗皮肤病的先河;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治身瘙痒用柳花,悦人面用旋复花。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介绍他以花类药为主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如凌霄花散治疠风,仅用一钱凌霄花末,酒调送下治身上虚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集中地反映了花类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成就。风热面肿用辛夷花;(鼻虚)疱(黑干)(黑曾)用紫葳、旋复花、蜀葵花、马蔺花、李花、梨花、木瓜花、杏花、樱桃花、桃花;面疱用凌霄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18.
<正>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记载方剂三百余首,其中大部分用药精炼,配伍谨严,疗效卓著,本文就张仲景药物配伍法则作初步探讨。寒凉药与温热药的相互结合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这是一般的用药规律。张仲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常把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伍于一方。1.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治上热下寒的黄连汤,既用黄连泄胸中之热,又用干姜、桂枝祛胃中之寒。治寒热互结成痞的半夏泻心汤,既用黄芩、黄连以泄热,又用干姜、半夏以散寒。它如乌梅丸之用黄连、黄柏配川椒、  相似文献   

19.
<正> 大黄甘遂汤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中,为治疗妇人水与血结于血室所致小便不通之症。如《金匮》日:“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  相似文献   

20.
通腑法是指通过通下大便而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在临床中长期应用本法治疗小儿急症,体会到本法用治一些急危重症,多可获得较好疗效。兹介绍如下。1 中毒性肠麻痹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急危重症中,晚期常可引起中毒性肠麻痹。例如中毒型菌痢、出血性肠炎、肠伤寒、败血症、乙脑、流脑等引起感染性休克至晚期,临床多出现腹胀如鼓,青筋暴露,肠鸣音消失,呼吸困难等,临床以常规的西医综合疗法抢救,疗效欠佳,死亡率较高。我们借鉴《串雅外编》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拟方:麝香0.5g,冰片1g,大黄6g,芒硝15g,五灵脂9g,田螺7枚,共捣烂如泥,敷于脐部,3~4小时后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