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患儿的疗效.方法 选择32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的、反应性肺动脉高压或肺动脉高压危象患儿,吸入NO(10~25)×10-6,定时记录各项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指标,定期监测二氧化氮、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结果 吸入NO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从(38.0±3.2)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8.0±2.1)mm Hg,肺血管阻力从(62.2±6.7)kPa/(L·S)降至(49.9±5.6)kPa/(L·S),氧合指数从(67.0±30.1)mm Hg升至(92.6±25.0)mm Hg,动脉血氧饱和度从0.78±0.14升至0.84±0.09,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吸入NO期间,二氧化氮和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均在安全范围.结论 NO可以明显降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是一种安全且理想的肺血管扩张剂.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一氧化氮吸入疗法是 2 0世纪 9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治疗肺动脉高压一种新技术 ,国内尚缺乏系统的临床研究 ,该文探讨吸入一氧化氮 (NO)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对 4 0例PPHN患儿在呼吸机机械通气下行NO吸入 ,浓度从 2 0× 10 -6mg/L(2 0 ppm)开始 ,不超过 4 0× 10 -6mg/L ,治疗时观察氧合情况的变化 ,监测心率、血压、吸入前后血高铁血红蛋白 (MHb)定量及凝血功能。 结果 患儿经NO治疗后肺动脉压力显著下降 (P <0 .0 1) ;PaO2 ,TcSaO2 ,MAP等指标改善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心率、血压、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 ,MHb定量的改变无临床意义。结论 低浓度短期NO吸入疗法治疗肺血管痉挛所致持续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疗效 ,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疗效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 ,评价一氧化氮 (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对 8例新生儿因肺炎、肺透明膜病、持续胎儿循环和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呼吸衰竭而采用机械通气和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为 3~2 0ppm ,吸入时间为 1小时~ 35天。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利用三尖瓣返流或动脉导管未闭定量估测NO吸入前后肺动脉收缩压 (SPAP) ,同时测量上肢收缩压 (SBP) ,计算肺 /体压力 (Pp/Ps)比值。结果显示 :NO吸入 30~ 1 2 0分钟和 1 8~ 2 4小时后 ,SPAP分别由NO吸入前的 5 7± 1 1 .6mmHg降至 41± 1 0 8mmHg和 43± 1 8 2mmHg ;Pp/Ps分别由 0 87± 0 1 5降至 0 6 1± 0 1 5和 0 6 3± 0 2 1。NO吸入前后SBP无明显变化。NO吸入后卵圆孔、动脉导管和室间隔缺损水平右向左或双向分流较吸入前明显减少。结论 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指导NO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一氧化氮(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对8例新生儿因肺炎、肺透明膜病、持续胎儿循环和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呼吸衰竭而采用机械通气和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为3~20ppm,吸入时间为1小时~35天.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利用三尖瓣返流或动脉导管未闭定量估测NO吸入前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同时测量上肢收缩压(SBP),计算肺/体压力(Pp/Ps)比值.结果显示NO吸入30~120分钟和18~24小时后,SPAP分别由NO吸入前的57±11.6mmHg降至41±10.8mmHg和43±18.2mmHg;Pp/Ps分别由0.87±0.15降至0.61±0.15和0.63±0.21.NO吸入前后SBP无明显变化.NO吸入后卵圆孔、动脉导管和室间隔缺损水平右向左或双向分流较吸入前明显减少.结论NO吸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高压安全有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对于指导NO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吸入伊洛前列素对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脏中心PICU收治的体外循环下双心室矫治手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术后48 h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剂量伊洛前列素25 ng/(kg·min),每次吸入10 min,每4小时1次.观察患儿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cAMP和cGMP浓度.结果 13例患儿平均年龄(17.88±12.56)个月,平均体质量(9.29±3.59)kg.治疗前右房压、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分别是(11.5±1.41)mm Hg(1 mm Hg=0.133 kPa)、(61.64±13.6)mm Hg和0.66±0.16;治疗后20 min分别降至(9.88±1.88)mmHg、(47.67±12.18)mm Hg和0.52±0.15;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120 min伊洛前列素疗效仍然存在.治疗前患儿血浆cAMP浓度为(335.75±127.31)μg/L,治疗后20 min升至(519.68±148.54)μg/L,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前后血压、呼吸机条件和血浆cGMP浓度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吸入伊洛前列素可以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可能与增高血浆cAMP浓度有关系.吸入伊洛前列素对体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小,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吸入疗法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PPHN)的疗效。方法 对 4 2例新生儿PPHN和呼吸衰竭患儿按解剖性血管梗阻和肺血管痉挛分为Ⅰ组和Ⅱ组 ,分别在呼吸机机械通气情况下 ,将NO气源加入呼吸机环路中 ,NO质量浓度从 2 0× 10 -6mg/L(2 0 ppm)开始 ,每经 15~ 30min无效者增加 (5~10 )× 10 -6mg/L(5~ 10 ppm) ,达到 4 0× 10 -6mg/L仍无效者停用。有效者经予吸入较高浓度NO 6h后 ,每 30min降低NO质量浓度 (5~ 10 )× 10 -6mg/L ,如患儿的PaO2 下降不超过 15 % ,可降至 6× 10 -6mg/L后维持 36~ 72h ,治疗时观察全身氧合情况的变化 ,监测心率、血压、吸入前后血高铁血红蛋白 (MHb)定量及凝血功能。结果 Ⅱ组 33例患儿中 2 7例 (81 82 % )治疗后氧合情况显著改善 ;Ⅰ组治疗后氧合情况无改善。两组心率、血压、凝血功能无明显改变 ,MHb定量的改变无临床意义。结论 低浓度短期NO吸入疗法治疗肺血管痉挛所致持续肺动脉高压有显著疗效 ,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但对解剖性血管梗阻所致持续肺动脉高压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7.
吸入一氧化氮治疗大鼠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吸入一氧化氮 (NO)对慢性和急性缺氧所致大鼠肺动脉高压的作用。 方法  分别利用雄性Wistar大鼠 3 0只 ,制备慢性和急性缺氧肺动脉高压模型。实验中监测肺动脉压、血气、高铁血红蛋白含量 (Met % )等指标。 结果  慢性缺氧大鼠吸入 2 0 ppm、40ppmNO ,肺动脉平均压 (MPAP)由治疗前 (2 5 2± 3 5 )mmHg降到 (2 2 4± 3 5 )mmHg及 (2 1 8± 3 3 )mmHg ,而对动物体循环血压无明显影响 ;急性缺氧大鼠吸入 2 0 ppm、40 ppmNO 1hMPAP分别由缺氧时 (2 2 8± 2 7)mmHg、(2 4± 2 8)mmHg下降到 (19 6± 4 7)mmHg和 (2 0 5± 4 1)mmHg。吸入NO 4h ,2 0ppm组Met %由 (0 40± 0 3 9) %升到 (0 95±0 75 ) % ,40 ppm组由 (0 3 9± 0 3 2 ) %升到 (1 2 6± 0 49) %。肺病理组织检查显示 :2 0 ppm、40 ppm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结论  吸入NO对慢性和急性缺氧肺动脉高压具有选择性扩张肺血管的作用 ,急性缺氧大鼠持续吸入NO 4h不会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对肺组织结构无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常频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iNO)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方法 对22例确诊为PPHN且入院时采取常频通气疗效不满意的患儿给予iNO.NO初始吸入浓度上,20例为(10~20)×10-6,2例为(20~40)×10-6.当SpO2≥93%并已经稳定20min以上,开始下调呼吸机参数,并逐渐下调NO吸入浓度.当NO吸入浓度降至(5~10)×10-6时,再持续2~3h后,若PaO2>55mm Hg(1 mm Hg=0.133 kPa)、SpO2>93%时停止吸入.在NO吸入前和吸入后1~6 h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连续记录生命体征、SpO2和监测NO2值等.结果 20例在吸人NO后5~20 min左右SpO2逐渐升高,临床缺氧状态逐步改善.有效率达91%.吸入NO 1~6 h,SpO2、PaO2分别由吸入前的(76.3±13.3)%、(46.4±10.1)mm Hg升到(94.4±2.9)%和(92.8±24.7)mm Hg,FiO2由(0.9±0.1)降至(0.6±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患儿生命体征平稳,未发现急性合并症.全组治愈18例,治愈率达82%,自动放弃4例.结论 iNO能有效地缓解PPHN患儿的乏氧状态.提高氧分压和治愈率.NO吸入不良反应小、易操作.iNO初始吸人浓度以(10~20)×10-6开始为宜,极个别病例可以(20~40)×10-6开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因呼吸窘迫综合征引起低氧性呼吸衰竭,且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iNO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及机械通气等常规治疗。iNO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O吸入治疗,NO吸入浓度从5ppm开始,最高20ppm,持续吸入时间24~72h,同时动态监测主要血气指标,包括pH、PaO2、PaCO2、PaO2/FiO2、SaO2、动脉-肺泡血氧分压差[(A-a)PO2]以及氧合指数(OI)的变化。结果 iNO组(n=16)与对照组(n=19)比较,治疗后12、24、48h及72h血气指标明显改善(P均〈0.05),其中24h最明显[pH(7.4±0.1)比(7.2±0.1),PaO2(68.7±10.1)mmHg比(51.6±11.3)mmHg,PaCO2(38.6±8.2)mmHg比(48.4±12.1)mmHg,PaO2/FiO2(206.8±32.5)mmHg比(165.2±22.7)mmHg,SaO2(0.93±0.07)比(0.81±0.09),(A-a)PO2(227.4±126.8)mmHg比(346.7±160.2)mmHg,OI(5.8±3.5)比(9.2±6.2)]。iNO组气道NO2浓度〈1ppm,出血时间正常,死亡数及并发症的发生未增加。结论 iNO治疗早产儿低氧性呼吸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氧合功能,纠正高碳酸血症和酸中毒,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体外循环术(CPB)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 将30例室间隔缺损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O组,NO组在CPB期间吸入40×10-6NO.CPB前和术后气管插管未拔前0~1 h,1~2 h,2~3 h测定气道压、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并分别在同时点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死腔率(VDhD/VT)、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动脉血氧含量(CaO2)和肺泡氧合指数(OI),记录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同时各时相点以少量生理盐水灌洗气道,分别测定气道吸出物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PC)、总蛋白(TP)值,计算SatPC/TPL和SatPC/TP.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O组VD/VTP(A-a)O2明显下降(P<0.01),OI、CaO2升高(P<0.01);两组CPB后SatPC/TPL和SatPC/TP较CPB前明显降低(P<0.01).NO组SatPC/TPL和SatPC/TP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CPB中存在明显的肺损害,表现为一些亚临床性肺功能损伤.吸入一定浓度的NO对CPB期间肺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皮质激素在癫痫中的应用已有近50a的历史,现已证明其对某些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Landau—Kleffner综合征、Rassmussen综合征、具有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的癫痫综合征等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Nutrients regulate protein metabolism both in an acute fashion and on a long-term basis. The ingestion of meals is associated with a dramatic switch from an overall catabolic state to a state of net protein anabolism. The acute response of protein metabolism to meal ingestion is mediated, in part, by an increase in insulin secretion, itself a consequence of glucose absorption. Whereas insulin may primarily suppress rates of proteolysis, amino aci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imul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that follows food intake.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on protein metabolism depend on the energy supply, the source of the energy (carbohydrate versus fat) and dietary protein intake. Finally, specific amino acids, such as glutamine, may play an additional role as protein anabolic agents.  相似文献   

14.
Nutrients regulate protein metabolism both in an acute fashion and on a long-term basis. The ingestion of meals is associated with a dramatic switch from an overall catabolic state to a state of net protein anabolism. The acute response of protein metabolism to meal ingestion is mediated, in part, by an increase in insulin secretion, itself a consequence of glucose absorption. Whereas insulin may primarily suppress rates of proteolysis, amino acid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timulation of protein synthesis that follows food intake. In the long run, the effects of nutrition on protein metabolism depend on the energy supply, the source of the energy (carbohydrate versus fat) and dietary protein intake. Finally, specific amino acids, such as glutamine, may play an additional role as protein anabolic agents.  相似文献   

15.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脂质代谢障碍疾病,由于FH早期就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增加患者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和死亡风险,因此目前越来越强调患者自儿童期就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远期预后。文章综述他汀类药物治疗儿童FH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研究氨磷汀在儿童肿瘤化疗中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肿瘤32例患儿,采用自身对照,观察患儿在同一化疗方案中使用氨磷汀辅助治疗后黏膜损伤、骨髓抑制时间、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及刺激因子应用时间及氨磷汀的不良反应。结果氨磷汀辅助治疗组发生黏膜溃疡4例,明显低于对照组9例;中性粒细胞<0.5×109/L持续时间缩短,血小板<5×109/L持续时间缩短;发热持续时间、抗生素和刺激因子应用时间缩短。两组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低体温、皮疹、低血压等情况,化疗后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对肝功能影响程度相似;氨磷汀组低钙血症尤其是低钙性抽搐发生率高。结论氨磷汀能够有效保护正常组织细胞,不良反应较低,可在儿童肿瘤患者化疗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皮质激素在癫(癎)中的应用已有近50 a的历史,现已证明其对某些癫(癎)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landau-Kleffner综合征、Rassmussen综合征、具有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的癫(癎)综合征等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在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神经营养因子(NT)是主要分布于神经系统的一类因子,近来发现它们也参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发病。该文通过回顾NT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着重阐述NT在调节哮喘的气道炎性反应及气道高反应性中的作用,探讨哮喘的发病机制,有望开辟哮喘新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