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与MRI影像表现和特征。方法本54例均完成CT平扫,其中6例行CT增强扫描,23行例MRI平扫。结果CT正确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52例,漏诊2例,CT增强扫描对诊断有一定帮助;23例MRI全部诊断正确。结论CT对较小的等密度硬膜下血肿(即血肿最大厚度〈0.5cm)易漏诊,尤其是双侧小血肿;MRI对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减速伤的CT、MRI诊断,进一步认识颅脑减速伤的CT、MRI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比较优势.方法:选择89例颅脑减速伤的患者行CT、MRI检查.结果:单纯脑挫裂伤30例,脑挫裂伤并硬膜下血肿28例,脑挫裂伤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脑内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低密度、等密度和混杂密度.MRI表现为T1 W...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中降低漏诊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28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影像资料,总结其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28例患者血肿边界欠清晰,大小不等,新月形血肿25例,梭形血肿3例。结论 CT室医生在阅片诊断过程中应仔细,结合CT影像中提示的直接征象与间接征象综合分析,可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正确率,降低漏诊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证实为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 45例患者所有病变均位于幕上,表现为颅板下弓形等密度影;其中单侧病变者40例,双侧病变者5例.中线结构不同程度向健侧或向血肿相对较小的一侧移位,脑沟、裂、池不同程度变浅或消失,侧脑室不同程度变窄、移位.结论 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位置、大小、范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属铭 《北方药学》2010,7(4):31-31
慢性硬膜下血肿随时间的变化CT表现形态和密度变化多端.对病史不详,患者无特殊症状体征,时间较长的慢性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认识不足,导致漏诊、误诊,延误治疗.CT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主要方法,现将我院CT诊断,手术证实1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进行了分析,以提高CT诊断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头部外伤患者CT、MRI表现。结果①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②CT表现: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幕上或幕下。血肿边缘清晰,不延伸入邻近脑沟或脑池。③MRI表现: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根据血肿不同时期信号的特异性表现,可对其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左侧18例,右侧9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3例,结论要高度重视,及时复查。正确诊断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TSE)患者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人,对其演变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7.35 %的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病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演变时间为伤后19~95 d,平均5 2 d,经单侧颅骨钻孔引流均治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的因素之一,二者有相关性,对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应行动态观察CT或MRI,警惕其演变成慢性硬膜下血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钻孔冲洗引流术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疗效。方法本文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我科室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2例颅内出血同侧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采用MRI与CT进行诊断,并行行颅骨钻孔、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治疗。结果经手术治疗后2例均于2 d内恢复正常,患者疗效满意。结论钻孔冲洗引流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较小,临床治疗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毛峰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8):1213-1214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与临床诊断的关系.方法:对4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CT扫描密度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程、血肿液的颜色和性状有一定关系.结论:应注意等密度血肿、血肿包膜不连续型血肿的鉴别诊断,CT的随访对动态观察颅内病变演变过程及预后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2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术前CT诊断正确。结论 CT平扫诊断明确也应行增强检查,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血肿膜和血肿宽径,精确了解血肿大小,提高等密度硬膜下血的CT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26例颅内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例的影像表现,主要就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及中线结构改变等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位于左侧13例,位于右侧10例,两侧同时受累3例;血肿位于额顶部15例,额部3例,顶部5例,额颞顶部3例。血肿形态表现为新月形影或近似新月形者者18例,表现为梭形影6例。表现为不规则形影2例。血肿呈略低密度7例、等密度11例、稍高密度或混杂性密度8例。血肿最长径为33—121mm.最宽径为12—29mm.最高径为23-41mm。侧脑室、第三脑室不同程度受压、变形、移位,脑沟、裂变浅至消失,脑回不同程度的聚拢内移。结论CT能较敏感地检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的慢性硬膜下血肿.但对于小的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易漏诊.分析其征象时应特别注意血肿侧脑室形态与大小的改变.注意血肿邻近脑实质的受压移位征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冲洗引流手术治疗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治疗获得首次痊愈,有3例1个月后随访发现术后血肿复发,经再次手术治疗后痊愈,有1例出现双侧硬膜下积液,长期随访复查患者颅脑CT,积液缓慢吸收。结论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见效快,创伤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章其林 《淮海医药》2006,24(1):38-39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4月~1999年4月期间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30例资料,结合临床与其CT影象进行分析.结果 CT可明确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部位、范围及大小.结论对于有局灶神经功能缺失或缓慢的精神异常的患者,CT检查是不可缺少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骨连接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头颅CT检查显示血肿位于额颞顶部、血肿呈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影的4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所有患者采用双孔钻孔冲洗引流术治疗,并额颞部骨孔予钛质颅骨连接片覆盖并固定。结果4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均无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切口均愈合,额颞部骨孔处无凹陷、突起等表现。结论颅骨连接片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罗文军  郭伟  殷富春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2):1871-1873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快速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AIR)序列对薄层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为薄层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范围、厚度及影像特征。结果 36例薄层硬膜下血肿患者中CT平扫漏诊31例,误诊为硬膜下水瘤5例。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均确诊。结论低场磁共振FLAIR序列在薄层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明显优于CT平扫,可作为MRI检查常规序列的补充,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56例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回顾。结果54例术后均痊愈,2例出现硬膜下积液,无死亡病例。结论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确诊的首选方法是颅脑CT,必要时辅以MRI检查;双侧钻单孔微创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探讨手术方法。结果经MRI、CT证实的5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无1例死亡,术后头颅CT复查5例有颅内积气,无1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头皮横切口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治疗CSDH可以减少术中脑组织损伤,颅内积气、血肿残留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19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6例,CT表现为扇行高密度影,幕缘密度最高,边缘光滑、锐利,离幕缘密度变淡而模糊;大脑镰合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具有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二者相连,右侧呈S形,左侧呈反S形。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较常见,是指伤后3周以上出现在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血肿。大多数硬膜下血肿CT容易诊断,但等密度慢性硬膜下血肿CT上表现与邻近脑组织密度相似,边界不清,往往因临床上病史不明确,患者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